何立軍
摘要:在養殖業發展的過程中,生豬養殖戶容易碰到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問題,所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對于豬的傳染性而言,得病率十分高,傳染速度很快,一旦出現病豬,主要呈現出嘔吐、腹瀉以及發熱等一系列癥狀,甚至會造成死亡的情況發生。為此,做好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和防治工作可謂非常關鍵。本文通過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癥狀和病理情況,分析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與病因,同時提出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有效防治策略,以便增強豬傳染性胃腸炎防治工作的實際成效。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斷;防治
豬傳染性胃腸炎,屬于豬的常見疾病之一,造成其免疫力嚴重降低,也有可能造成死亡的現象。一方面,無法確保豬的生長健康;另一方面,則導致形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豬胃腸炎的傳染性十分嚴重,易于造成群體產生病變的現象,傳染的速度很快,增加了管控的難度。對于廣大養殖戶而言,應該科學排查并分析此疾病的癥狀,同時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從養殖戶的角度來說,則應該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有效落實預防工作,降低此病的發生概率,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1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流行病學相關概述
一般來說,仔豬中的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產生幾率很高,因為自身的抵抗力十分薄弱,特別對于10日齡之內的仔豬而言,致死率為100%。當豬年齡開始增大以后,相應的抵抗力也隨之變強,所以,死亡率相對下降。當育肥豬、成年豬得病以后,通過治療能夠自愈。對于豬胃腸炎疾病而言,病豬、身體攜帶病菌的豬均屬于重要的傳染媒介,在此過程中,病菌借助糞便、乳汁以及嘔吐物,能夠把病菌傳染給健康的豬,讓豬飼料、相關飲水用具均被污染。另外,攜帶這種病毒的老鼠同樣能夠傳播。此種疾病的季節性特點非常顯著,常見于春、冬兩個季節,被感染病毒的豬,潛伏期一般是2d左右,此病具有很快的傳播速度,當發生以后,能夠在3d內傳播給全部的種群。
2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與病因分析
2.1癥狀和診斷說明
處于各個生長階段的豬得病之后,其病癥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而仔豬癥狀是十分嚴重的,相應的死亡率最高。當仔豬患病以后,嘔吐屬于主要的癥狀之一,通常來說,當仔豬剛完成哺乳,易于產生嘔吐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便產生腹瀉的病癥,糞便的形狀和顏色均不正常。得病仔豬糞便為乳白色,同時還出現了沒有消化的奶塊。通過測量其體溫能夠看出,其體溫很高達40.5℃,所以剛出生的仔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其死亡率為100%。而成年豬在發病以后,其死亡率非常低,通常呈現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以及日增重降低等癥狀。
以病死豬尸體作為對象,對其解剖,可以發現胃、小腸以及直腸均存在一定的炎癥,一些部位產生出血的現象,胃也腫大,其中包含尚未消化掉的食物。
2.2形成病因的分析
當出現相似的臨床癥狀時,有關工作者應該明確形成的病因,以便制定出合理的處理對策,實現在源頭上阻礙疾病傳播的目的。導致此疾病的原因包含很多,具體而言:①為飼養方面的問題。一些養殖場中的飼料質量無法滿足相關養殖標準規定,飼料內包含了很多添加劑、有害物質等,使豬免疫系統受到損害,造成死亡的情況發生;②為防疫方面的問題,養殖場尚未根據相關要求執行防疫程序,由此造成豬對豬的傳染性胃腸炎的抵抗力不高,容易產生集體感染的現象。一些養殖場中的相關消毒設施不夠齊全,沒有采用定期的形式加以消毒處理,排泄物沒有被有效清除;③仔豬選種方面的問題,養殖場沒有去正規的場所購買豬仔,致使其身體出現缺陷,提高了患病幾率;④疾病因素方面,如果養殖場長期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藥物,便很容易導致豬身體中微生物菌群發生紊亂的問題[1]。此外,寄生蟲、副傷寒等疾病也會造成豬免疫力的降低,增加了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3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有效防治策略
3.1合理進行預防
只有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才能夠有效的避免傳染疾病感染、擴散的發生。
有關養殖工作者應該從正規養殖場中選取仔豬,確保其質量達到相關規定。當仔豬進舍之后,應該進行隔離,并在觀察期間進行定期的檢測,隨時掌握豬仔的生長動態,避免出現攜帶病菌的情況。在豬的養殖過程中,最好是采取封閉式的管理,豬場要建有圍墻、養殖場門口要設有消毒池,只留人員入口、飼料入口和出豬臺,減少養殖場與外部環境的直接聯系。以定期的形式科學管控豬的生長環境,做好豬圈的及時清理、消毒處理等工作,并且加強對豬仔的防疫管理,謹防不同類型的病菌被攜帶進圈舍內。有關工作者應該依據養殖業的有關要求,及時開展消毒工作。結合當地豬病的流行特點、本場豬病情況和各種疫苗的性能制定及免疫接種計劃,采用定期的形式為豬仔接種疫苗,能夠增強豬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及時清理圈舍,有關養殖場應該確保豬舍溫度的適合性,做好通風設備,實現空氣流通,避免產生不同類型的細菌。購買豬飼料的過程中,應該依據有關要求,細致核對豬飼料的出廠證明、合格證等信息,使豬飼料質量滿足有關要求。并且在豬飼料配比方面,同樣應該符合相關要求,結合豬的生長期、需求等情況選料。假如出現疑似傳染病時,應該馬上加以隔離、消毒、診斷、治療,盡快確診并報告疫情,避免擴大傳染范圍。養殖場可以根據臨床癥狀、發病季節、病理變化等方面做出初步的診斷,并注意區分一些臨床癥狀相似的疾病。當疑似患病豬確診為傳染病后,要盡快劃分疫區和疫點,并進行封鎖處理,為健康豬緊急預防接種,將養殖產地全方位的消毒。如果患病豬的癥狀較輕,那么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不過要提供新鮮的飼料,并且最好不要運輸,防止患病豬受到外界的刺激。在患傳染病豬死后,應將豬的尸體、排泄物、剩余飼料運送到指定地點進行銷毀或深埋的處理,并將病死豬所生活區域再次消毒[2]。
3.2科學運用治療方法
豬得了傳染性胃腸炎以后,可以運用,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治療。盡管中藥治療需要很長的周期,不過可以實現根治的目的。一般來說,用黃連75g,枳殼、烏梅各80g煎煮取汁。各個生長階段豬具體的服用量存在差別,應該結合其嚴重性、生長期等情況加以明確,通常30日齡之內的豬,1次/d,每次服用25~35mL,以連續用3d作為一個療程;而30日齡之外的豬,每次服用35~55mL[3]。同時要求豬口服畜用土霉素、磺胺類菌性藥物,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成效,也可采用注射方式給藥。
3.3正確樹立防范意識
生豬養殖期間,若想有效預防傳染病,養殖人員務必正確樹立防范意識,挑選健康仔豬。相關部門同樣需重視發揮主導作用,重點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多樣化手段,如廣播、電視和微信等多種渠道,使養殖人員能夠認識到傳染性疾病預防的重要性。豬種選擇期間,針對規模戶養殖場,可以自繁自養方式為主,避免引進病豬等。仔豬選擇上,同樣需從正規豬場引進,且避免引進疫區仔豬,并采取及時有效隔離,經科學嚴格檢疫,保證健康情況下方可采取混養,為傳染性疾病預防提供可靠保障。
3.4重視環境衛生消毒
生豬養殖期間,環境衛生消毒屬于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養殖人員務必對此加以重點關注。養殖期間,部分養殖人員由于主觀認識不足,主觀認為消毒難以徹底對病菌完成全面消滅,效果同宣傳不符,并認為簡單消毒即可。對養殖環境采取全面仔細消毒,盡管難以對所有病菌做到全面徹底消滅,不過,對普通病毒卻表現出良好的效果,同樣對疫情防控有著重要影響作用,有利于傳染性疾病發生概率得以有效降低。消毒環節,需嚴格基于有關標準規范,消毒藥品選用合理,且消殺需保證全面仔細,以此為傳染性疾病預防提供可靠保障。
3.5重點落實定期監測
重點落實定期檢測,可促使生豬胃腸炎發病率得以有效降低,確保生豬免疫力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有效預防。針對監測環節,需對養殖場、養殖人員和屠宰場等采取重點監測,跨區域運輸情況,同樣需對此加以嚴格管理和重點監測,結合科學嚴格的調查方式,及時有效發現問題。除此之外,還需重點落實疫苗免疫,結合仔豬生長特點,如35日齡,體內母源抗體逐漸減弱,需完成首次疫苗注射;65日齡,需完成再次疫苗注射。如此,能夠使傳染性疾病發生概率得以顯著降低。與此同時,制定科學免疫程序,需對地區疫病流行情況加以綜合考慮,保證疫苗免疫能夠發揮真正作用。在此基礎上,落實疫苗免疫效果監測,充分保證疫苗免疫效果,以此為傳染性疾病預防提供可靠保障。
4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養殖場與家畜防疫工作者而言,應該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加以關注與重視,在深入掌握此疾病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明確不同類型并發癥的產生狀況,同時有效進行診斷與分析。有關工作者應該編制出合理的預防策略,加大對養豬環境的管控力度,以便確保環境的潔凈性,有效提升飼養工作的效率,定期檢查飼料情況,謹防發生飼料質量不合格的現象。發病后,應該合理運用治療方法,規避出現傳染范圍增大的情況,如此,可以加快養殖業發展的速度。
參考文獻:
[1]劉洪發. 豬胃腸炎的診斷與防治[J].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5):113.
[2]張小柯,王沄清. 淺析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因分析及綜合防治措施[J]. 畜禽業,2018,29(7):66-67.
[3]彭廣懷,彭文林,石剛,等. 豬胃腸炎的病因分析及中西藥防治措施[J]. 北方牧業,2021(1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