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蓓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只有轉變教學理念,帶領學生探究人物的思維特點,才能深度剖析人物形象。筆者認為,有智者善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分析智者的人物形象之前有必要引導學生解讀其思維方式和軌跡。這樣,學生才能有深閱讀體驗,才能獲得“閱人”新技能。
【關鍵詞】閱讀教學;發散性思維;克弱思維;逆向思維;縱向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一個心理學概念,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在“智力的三維結構”模型理論中提出。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一種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展開性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等同于創造性思維,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個人的智力水平和創造能力。筆者在語文閱讀鑒賞中,借助“發散性思維”的三種方式——克弱思維、逆向思維、縱橫思維,與學生共同探討人物言行,深究主人翁處事待人的智慧之源。
本文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還原燭之武的思維軌跡,解密其絕妙口才背后的最強思維——發散性思維。
第一步:克弱思維探尋人性弱點,精準鎖定溝通對象
克弱思維是在人遇到困難時,潛心思考和尋找障礙對象的弱點并有的放矢。找到了弱點就明確了著眼點,攻克了著眼點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在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時,我和學生一起尋找問題的切入點:為什么燭之武夜訪的是秦穆公,而不是晉文公?選擇哪位作“克弱”的對象更有勝算?圍繞此問題,師生共同列舉出了秦穆公的三個“弱點”:一,他貪婪得很明顯。鄭的無禮對象是晉,秦摻和毫不掩飾對分享中原利益的渴望:欲“越國以鄙遠”。二,他的實力和野心成正比。當時秦國實力強于晉國,晉國如果強大絕不利于秦稱霸,正所謂“鄰之厚,君之薄也?!比?,他對晉主的猜忌和隱怨一直存在。秦穆公多年來對晉國一直付出,未得到相應回報,秦晉聯盟本就不穩固。晉惠公曾對秦忘恩負義,落井下石;晉文公雖未恩將仇報,但野心勃勃覬覦中原,遲遲不助秦穆公實現“宏圖”。燭之武的三言兩語,能成功地將聯盟瓦解,證明了秦晉聯盟的脆弱。無論是圖大業,還是求私心,秦穆公這方突破口和勝算更大。燭之武正是鎖定“弱者”秦穆公,而后展開勸說的。
第二步:逆向思維緊扣對方所求,爭取達成共識
逆向思維“是從與問題相反的角度對原意提出質疑,即打破傳統思維程序,對問題作反方向思考,想別人所未想,言別人所未言。”2從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人進我退,人靜我動,人柔我剛。簡言之,“反其道而行之”。
當鄭伯請燭之武出面解困時,多年“懷才不遇”的燭之武沒有立刻在鄭伯面前感激知遇之恩,立下豪言壯語,而是將一腔報國熱血深藏起來,用冷淡地推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來回應。難道慷慨大義不好嗎?非要“發牢騷”。筆者認為這是燭之武的逆向思維在起作用——以退為進自貶來試探鄭伯。等鄭伯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判定鄭伯有誠意和決心,才冒死行動。畢竟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君臣立場一致是非常有必要的。
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正向思維是大敵當前,敵強我弱,要么乞求垂憐要么伺機硬抗。但乞憐要有情分可言,硬抗要有后臺強硬。這些對于一名老者顯然都不適合。這時逆向思維再次啟動——“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燭之武夜見秦伯的第一句話是“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這是放低自己,承認事實,拉近關系。秦穆公聽到這句話后,對來者至少失去了一半的敵意。燭之武既保持了自我,又緩和了矛盾。而后又誠懇謙卑地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困乏,君亦無所害”,表示鄭國的獨立,只會給秦帶來好處,鄭國是誠心誠意對秦效忠的。最后,進行一番暗示和挑撥之后,用晉國可能的強勢,激起秦伯的警惕和畏懼,“闕秦以利晉”增他人之勢,少自己力量,確實不是秦所“圖之”的。
第三步:縱向思維引導對方聯想過去,推理現在,假設將來,穩固離間成果
縱向思維是一種有順序的、可預測的、往程式化的方向進行的思維形式?!凹丛谠牧弦阎獌热莼A之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推想和引申,從而得出新意?!?它合乎邏輯,遵循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始到終的軌跡。
燭之武在幫秦穆公分析利弊之后,眼看著對方已經動搖,便立刻運用縱向思維鞏固成果。循著時間軸闡釋過去,現在和未來秦晉的利益關系和因果聯系,邏輯性很強:首先,歷史上晉國不止一次接受秦國的幫助,但不講情誼“朝濟而夕設版焉”。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做防御工事的并不是現任晉國國君本人。但既然上任君王有這樣的舉動,難保現任也會適時仿效。如今秦晉兩國圍鄭,暫時是利益共同體,但晉國“何厭之有?”等將來,晉國滅鄭國后,“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再乘勝向東,實現擴張的野心和實力不可估量。燭之武梳理出來的時間軸,巧妙擊中了秦伯的戰略憂患。再結合“鄰之厚,君之薄”的說辭,驗證了“晉之厚,秦之薄”的判斷。秦穆公終于被說服,“秦伯說,與鄭人盟?!睜T之武的縱向思維能力很強,對事物的認知入木三分,又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不知不覺便主導了事態發展的走向。
燭之武在退秦師的外交行為中,表面上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擊退了秦軍,實際上是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靠著發散性思維步步為營,摧毀聯盟堡壘,解救自己的國家。此后發生的崤之戰,正驗證了他的判斷——秦晉聯盟只是姻親聯盟,在角逐利益的過程中,他們是真正的對手。此次通過細讀文本深究人性,探尋其思維發散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深度了解智者的智慧之源,學習他的最強思維及處事智慧,一定能為日后開發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運用發散性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譚書麟.J.P 吉耳福特論創造力.外國教育資料》,1988,
[2]顧東權.運用發敬性思維,標新立“意”.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
[3]喬暉.創造性思維對語文教師的技能要求.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