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苗
摘 要: 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上常常出現學生不會用英語表達的現象,學生學的似乎是“啞巴英語”。本文主要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角度出發,探討這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 發散性思維 英語課堂 教學效率 積極性
自20世紀80年代素質教育的提出,到現在已經30多年,應試教育似乎已經成為過去式。但大部分教師其實習慣了應試教育,無法擺脫教學為考試服務的意識。尤其是在廣大偏遠地區農村學校,素質教育很難得到實現,所以農村學校的英語課堂往往是背誦和模仿為主。這就導致農村學校的英語課堂常常會出現學生不會用英語表達個人觀點,一個問題下去沒有學生會回答,讓教師和學生處于尷尬的局面。長此以往,學生思維漸漸變得單一,越來越缺乏想象力,讓英語教學失去它的實用性。在我看來,在英語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一、發散性思維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傳統模式下的英語教學要求學生讀背默,如此單一的反復操練模式讓學生感覺很枯燥,也讓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無法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學生肯定會漸漸地對英語失去興趣,且在這種模式下學到的知識未必實用。
如果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用發散性思維,情況就不一樣。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它是一種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教師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設問、質疑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2.活躍課堂氛圍,增強教師上課的成就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好的影響通常會形成良性循環。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師就不用再唱獨角戲,無人響應的課堂不說學生會反感,教師也會覺得無計可施,漸漸失去耐心、積極性,產生職業倦怠。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參與,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師生之間得到互動,學生覺得有收獲,教師也獲得成就感。教師和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在無形中提高。
二、英語教學中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方法
開展發散性思維時,大腦呈現的是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常常體現為“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培養。
1.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條件。學生對英語充滿興趣,對英語課堂就具有強大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學習效率就能得到提高。要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除了向學生展示英語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外,還需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生活實際組織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如英文歌曲、游戲、比賽等。當然,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發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教師自身充滿熱情,不時地跟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也很重要。在這種充滿樂趣的英語學習氛圍中,教師提問,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作出響應,說不定還會給出豐富多彩的答案。如我在上主題為“Travelling”的閱讀課時,就以“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one million yuan?”作為導入。學生對100萬元的錢的興趣絕對可以想象,馬上有很多同學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且很自然地把大家引導到Travelling這個主題中。
2.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
聯想和想象都可以使思維由一種事物跳躍到另一種事物,這種思維其實是發散性思維的具體表現。聯想和想象在英語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授新單詞especially時,教師提醒學生展開聯想,單詞中是否有熟悉的單詞,學生很快就能發現,是special,如果學生special是已經掌握的,那么especially也就很容易掌握,這是聯想。其實在英語教學中有很多可以展開聯想的,如根據諧音“哦喲”很快能掌握oil這個單詞的發音,雖然并不提倡中文諧音法,但學生樂在其中未嘗不可。還有舉一反三的情況,直接加不定式do的動詞在被動語態中要恢復to的情況,想到有make,let,have這些使役動詞,馬上會聯想到還有see,watch,hear等這些感官動詞。學生通過聯想的方式展開思維活動,其實就培養了他的發散性思維。再說說想象,比如“Alice in Wonderland”那一課,我就給學生布置了“Write a new story about Alice in Wonderland”的小作文任務。看到學生那么多豐富的想象,我就知道,他們的思維打開了。
3.鼓勵學生多讀書。
學生要想能積極思考,給出自己的見解,首先自己頭腦中要有材料。材料從哪里來,當然靠平時的積累。讀書就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中英文書籍都可以,包括英文電影。七年級開始,我就送給我教的兩個班三套書蟲。書蟲故事簡單有趣,學生很喜歡看。在上到主題為“A Good Read”這一單元時,問到學生“Which is your favourite book”時,學生就有話可說。
4.教師多設置開放性問題。
學生回答問題單一化,除了學生自身閱歷不多外,很大程度上跟教師的引導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都往一個方向思考,那學生自然都得出一致的答案,學生的思維也得不到發散訓練,所以為什么不嘗試著多提一些開放性問題。比如我在上八下第八單元閱讀課時,讓學生在了解瑞士是如何環保的前提下,讓他們也嘗試著建立一個綠色中國。我將他們分成三組,分別扮演學生、政府官員和科學家的角色建立綠色中國。學生在給自己定位之后再進行思考,能想到很多方法,不乏創新的方法。
培訓學生發散思維相當重要,直接影響著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也影響著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希望更多的英語教師做一些這方面的嘗試,使得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的英語真正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