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眭國榮
摘 ?要: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活動,是人和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創造物質財富的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是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造型勞動大軍的有效舉措,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勞動觀的切入點。不過,由于部分高校對勞動教育不重視,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本文從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本質入手,探索推進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以期開創勞動教育的新局面。
關鍵詞:勞動;勞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中圖分類號:G40-0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069-04
2020年教育部組織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它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貫徹始終[1]。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深入開展馬克思勞動觀的學習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拓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勞動教育新途徑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舉措。
一、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本質
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勞動的內涵、形式等發生了轉變,勞動教育的本質也有了新發展。
(一) 新時代的勞動屬性
第一,勞動的目的變化。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達不到高度發達的程度,由于自然物質的有限,人們必須通過勞動創造滿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物質財富,因此,勞動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價值的限制,在新時代,勞動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社會主要矛盾,大力發展生產力。
第二,生產勞動的基本概念。我國已經消滅了剝削制度,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勞動價值論與價值規律仍然存在,因此,勞動創造的是物質與價值財富,生產勞動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產物質財富的勞動,另一個是創造價值的勞動。
第三,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是否還存在“對立”。在階級社會中,腦力勞動者通常凌駕于體力勞動者之上,但實際情況是腦力勞動者通過體力勞動者創造出的物質生產資料維持自身生存基礎,階級對立與斗爭不可避免。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是億萬中國人民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新時代,體力勞動者是物質生產勞動的創造者,腦力勞動者是為國家科學技術研究貢獻的創造者,兩種不同的勞動聯合起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在社會主義中國,兩種勞動都是光榮的、值得尊重的,兩者不再對立。
第四,德智體美勞中勞動在新時代與智育的融合。馬克思認為:“智育、體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既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一種有效辦法,也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唯一方式。”[2]
因此,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體系的新任務與新目標。
(二)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屬性
1. 勞動與教育的關系
馬克思指出,教育產生的基本條件就是生產,生產什么與如何生產直接制約著教育什么與如何教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影響著教育的發生、發展規模和程度[3]。由此看出,勞動是人類物質生產資料的必要活動,人類也通過這種活動創造自身的價值,通過勞動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勞動與教育是相互統一的,兩者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人的勞動不是動物式的本能活動,也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動,而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價值理論和行為原則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感性對象化活動,而這些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行為原則等實質地支撐著勞動者進行勞動活動的精神動力和價值牽引[4]。因此,勞動者受自身接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在勞動過程中表現出的價值觀念、勞動力等也是參差不齊,接受正確的勞動觀念教育是勞動者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加深勞動與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勞動生產的長效機制。
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其勞動觀念是其就業創業的主要影響因素,部分大學生對體力勞動存在認知誤差,歧視體力勞動者,不愿意從事體力勞動,且一些大學生“啃老”、好逸惡勞的現象層出不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勞動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梢哉f,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
2.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特點
首先是實踐性。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開展實踐活動,因此,實踐性是勞動教育的一項重要特征。高校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適當地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大學生能掌握到新的勞動技能,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通過勞動實踐獲得的經驗激發自身創造能力。
其次是創新性。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勞動教育也應該隨著其目標群體的改變而拓展方式和內容,滿足并適應群體的發展。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高校勞動教育應以人的本質為出發點與落腳點,不斷創新形式與內容,實現人的本質的創新性實踐。高校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后是鮮明的思想性,勞動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勞動觀,新時代大學生應深入學習并踐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實現自由解放的途徑,勞動是幸福的,堅決反對不勞而獲貪圖享樂的思想,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是高尚的,都應受到尊重。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存在的問題
(一)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應從兩個方面落腳: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對大學生本人的教育意義。
勞動教育的社會價值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年輕力量與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民族自豪感。大學生的勞動觀影響其就業創業,拓寬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深度有利于大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大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辛勤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大學生勞動教育,大學生能產生勞動是一種美德的認知,弘揚傳統文化,產生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第二是營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在當今社會,一些大學生對從事體力勞動不屑一顧,認為體力勞動不是體面的工作,甚至有些大學生對體力勞動者不尊重,部分大學生在父母的過分溺愛下不思進取,不愿勞動。通過勞動教育,大學生能深刻了解到勞動不分尊卑,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兩者缺一不可。勞動教育是對大學生錯誤勞動觀念的糾正與正確勞動觀的重新塑造,有利于大學生勞動覺悟的提高,使其自覺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
個體價值是大學生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首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幸福的”,在勞動過程中,大學生通過自身能力解決勞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出自主創新能力,勞動獲得的成果給大學生帶來成就感,使其提高自信心,從勞動與教育中獲取幸福感。其次,勞動教育是大學生身心解放的力量源泉。先進的科學技術代替了許多人類勞動過程,大學生是追逐潮流的群體,他們更加青睞科學技術帶來的便捷,有時他們對這種便捷的過分依賴,生活與自然本性慢慢脫軌。知與行二者合一,勞動教育為大學生創造回歸自然的機會,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思辨的能力,從而獲得身心解放。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我國大學生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發展。
1. 勞動教育的地位邊緣化
部分高校的勞動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對勞動教育只是簡單對付,高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勞動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較低,未開設單獨的勞動教育課程,勞動教育僅通過思想品德教育或簡單的志愿服務開展,教育意義不夠深刻,達不到勞動教育的效果。高校勞動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勞動教育不重視,甚至部分大學生對勞動與教育二者的統一性不理解,勞動教育在部分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高校應加強勞動教育工作的建設,提高勞動教育的獨立性與地位。
2. 勞動教育的方式單一化
高校勞動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科學的勞動思想,其對勞動本質的定義是科學的。近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勞動展開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創新與發展。培養大學生進行創造性勞動、專業性勞動,是新時代對高校勞動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實際情況是,部分高校仍以重復勞動、低水平勞動為勞動教育的內容,這種簡單、機械的勞動對塑造大學生勞動價值觀念的效果微乎其微,大學生勞動過程中卻未受到深刻的教育,與達到啟發大學生創新勞動目標還存在差距。
3. 勞動教育的非專業化
非專業化指勞動教育環節中部分高校負責勞動教育課程教育者的專業性不強或者非專業出身。師資的專業化是勞動教育環節的基礎。專業化的教學者需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勞動教育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技巧等,勞動教育需要專業的教師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其適合的勞動教育,扎實的專業素養與技巧是教師培養優秀大學生的必備條件,專業的教師能更好地處理勞動教育環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一)規范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地位
勞動教育是一項需要系統推進的教學任務。高校勞動教育的探索還處于初期,體系還未成熟,國家層面應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制定類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高校應以這些文件為指導,科學地、具體地開展勞動教育,在教育教學環節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編寫勞動教育專用教材,明確勞動教育的課時學分,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參與度、獲得成果等納入大學生評優評先的標準。國家還應加強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支持力度,將優秀勞動教育的經驗分享到高校,相互交流,推進勞動教育的發展;對高校勞動教育經費給予補助,通過專項經費高校運用到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教師的專業培訓、勞動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對高校勞動教育提供了指導、提出了要求,高校自然會把勞動教育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視,讓勞動教育從邊緣回到正常教育軌道中。
(二)豐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方式
勞動教育方式的單一使部分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產生厭倦感。高校應豐富勞動教育的方式,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推進勞動教育的穩步開展。第一,情景教學類。比如通過播放類似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主題的視頻,邀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使學生深入勞動教育的思考中;邀請勞動模范走進大學課堂,勞動模范是社會主義先進的勞動者,他們對勞動意義的理解更具有實際意義,通過生動的情景化教學,讓大學生與勞動模范產生共鳴,自覺產生勞動光榮的信念。
第二,志愿服務類。2021年9月莆田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由于醫院資源有限,莆田醫學院的學生積極投身到核酸檢測志愿服務中;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許多農副產品滯銷,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幫助農民出售產品,使勞動人民的汗水得到回報。這種與自己專業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大學生的勞動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效果,也創新了勞動教育的形式。第三,生活勞動類。新時代部分大學生是在家長的溺愛中長大的,不會做家務,甚至有些大學生不會洗衣服,上了大學之后才真正開始獨立,個人生活處理可能會遇到困難。高校可通過開展收納技巧分享、評選衛生宿舍等活動,鍛煉大學生基礎勞動技能,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生活能力。
(三)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專業化
師資的專業化是勞動教育環節的基礎,專業化的教學者應具有專業的文化素養與勞動教育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技巧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礎,大學生是否認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秉持這種觀念,是衡量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教學者應首先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并且堅定這種信念,擁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是勞動教育必要的先行條件,教學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學習與思考,獲取新的認識,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時代內涵。開展勞動教育專業性培訓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途徑之一,培訓內容不僅應該包括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政策、內容、原則,提升全體教師勞動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方式等內容,還應該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理論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勞動、勞動教育重要論述的學習,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勞動理論素養,促使教師首先擁有起正確的勞動意識并積極踐行勞動精神,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5]。
四、結語
勞動教育的對象是人,目標是滿足人的需求,人是動態的,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需求不同,因此勞動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與時俱進的工作。勞動教育的內容、方式、政策等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創新。大學生勞動教育還有很多發展空間,高校要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國家所需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年輕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0-03-27(0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57.
[3] 肖紹明,扈中平. 重釋勞動教育的人性意義[J]. 現代教育論叢,2013(04):7-12.
[4] 毛勒堂,郭亭. 新時代勞動精神:何以必需及如何可能?[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5):42-46.
[5] 盧心悅.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研究”(項目編號:KYCX21_1053)。
作者簡介:李雪蓮(1996—),女,碩士在讀,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思想政治教育;眭國榮(1971—),男,博士,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