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彭芃 張金玉 李紅 林群
摘 要 課程建設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元素。加強課程建設和提高課程質量是當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緊迫任務。運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進行探究,構建了“五系統、四機構”管理機制下“四位一體”的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從教育理念、質量標準、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設四方面深化落實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全過程工作,提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
關鍵詞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全面質量管理;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2)02-0018-06
一、問題的提出
“課程”是指培養單位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1]。課程建設是推動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加快推進研究生課程建設,直接關系到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質量。針對課程建設概念,存在不同廣度與深度的理解與闡述,眾多學者對高等教育階段的“課程建設”闡述也略有不同。潘懋元認為,課程建設主要包括課程理念、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單門課程的教材編寫、教學、課程評價五個層次[2]。王威廉認為,宏觀課程建設是指培養方案的建設問題,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存在密切聯系;而微觀課程建設指單門課程或學科的建設[3]。英國現代課程論著名專家斯坦豪斯提出:課程建設是一種具有動態性、發展性、開放性、包容性等特點的“過程模式”,充分強調了課程建設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性行為活動[4]。章麗萍充分肯定了斯坦豪斯的觀點,并結合對課程建設內涵與外延的理解,提出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運用動態的、整體的、協調的課程建設觀從單門課程、課程體系、培養模式三個層面組織實施[5]。可見,課程建設工作需要在時間上投入精力策劃、實施、驗收、處理、改進,在空間上根據目的意義、核心內容、實施方案去組織,進而達到不同階段的活動目標。
各培養單位樹立“為實踐領域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滿足社會對職業專業人才需求”的教育目標[6][7];各培養單位根據自身學科優勢與社會需求情況,從“課程教學(含課程實踐)、培養環節、導師指導與學位授予要求”等方面分類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課程教學(含課程實踐)是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基礎環節,是后期實踐訓練和創新創造的基石,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和前提。200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等課程建設要求[8];2013年教育部等頒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突出課程實用性和綜合性,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等改進課程教學的要求[9];2017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專業學位碩士招生占比達到60%左右”的要求[10]。2003-2018年,“課程設置”一詞在教育部正式發布的與研究生教育相關的文件中共出現33次,“教學方式”出現36次[11]。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日益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課程建設和改革正朝著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
21世紀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規模較小,僅占研究生總規模的10%左右[12]。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緩解我國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短缺的問題,2009年我國正式啟動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10年招生人數為11萬人[13],到2020年招生人數擴增至60.9萬人,占碩士生總招生規模的60%左右[14]。然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培養模式仍處于不斷摸索階段。同時,隨著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招生規模的快速擴大,生師比顯著提高,師生關系出現了異化現象[15],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被淡化。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急需通過全面的、嚴格的課程建設約束管理機制來保障良好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而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程序,又是一種動態的控制過程,該過程依靠嚴密的組織部門,采用整體與部分相統一的系統科學技術手段,將研究生課程建設各環節、各部門有機組織起來,是保證課程建設質量的必要手段。
二、TQM理論應用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保障體系的可行性
(一)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概述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簡稱TQM)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種質量管理模式。國際標準化組織將TQM定義為: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獲得收益,以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所謂全面質量管理,就是以質量為中心的全面的質量管理、全員參與的管理和全過程的管理[16]。TQM的手段是PDCA的循環,見圖1。PDCA循環由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四個階段組成,且四個階段為一個循環,每循環一次,都會達到持續改進的效果,最終達到確定的目的和目標[17]。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提出一種“將工業體系的管理程序應用于全國范圍的教育事業或某一教育機構內部”的新思想。隨后,TQM理論在1991年以全面質量管理的不同形式引入了美國高等教育界,并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中,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思想是質量管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方式的重要轉變[18]。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管理體現TQM理論的核心理念
1.體現全方位雷達式管理的理念
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全面的管理工程,涉及的橫向性元素主要包含:課程體系方案(課程學習的學分、學時分配,課程的系統性與實用性,課程的時間安排,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實踐性、學術性、前沿性,課程種類的多樣性)的開發與實施;課程資源(校內外多渠道選課,模塊化精品課程,線上線下融合的課程教學,開放性、競爭性課程設置申請機制)的分析與管理;研究生選課(課程學習計劃的制定與審查,選課機制的實效性、靈活性、開放性)的全方位管理;教學過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件及教材的備案與公布,調停課記錄,課程督導,日常教學檢查,學生信息員制度,學生評教和教學評估)的無死角監管;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課程實施方案、教師隊伍基本情況、教學態度、課堂教學情況、教師職業道德感、學生素質發展)的科學性、系統性管理;管理手段與方法的監控以及后勤資源的合理維護與運行。
2.體現全過程鏈條式管理的理念
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管理要求課程建設工作全過程的規范化、制度化控制,涉及的縱向元素主要包括:確定課程建設質量方針,制定課程建設總體目標,編制課程建設實施方案與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標準和流程,執行不同層次與學科的課程學習計劃與教學計劃,組織教師與管理人員的課程建設質量培訓,出具課程建設質量檢查報告,處理反饋的問題,提出課程建設改進措施,督促和追蹤整改等。上述業務管理程序的各個環節是一個緊密相連的動態過程,均需要共同管理和控制,以加強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管理工作全過程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的課程建設目標。
3.體現全員參與聯動式管理的理念
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管理的成敗不僅取決于領導者或管理者的正確決策和組織,還有賴于各個部門、全體教職工的積極參與,任何成員的工作質量都會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影響課程建設質量。管理成員主要包括:校級與院系(二級培養單位)領導,教學委員會成員,學術委員會成員,研究生教育管理專職人員,教師,學生,以及輔助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人事、宣傳、后勤等行政人員。其中,一級培養單位領導、教學及學術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確定課程建設質量方針、制定課程建設總體目標,編制課程建設實施方案與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標準和流程;二級培養單位相關行政管理人員與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和執行校級的各項質量政策,制訂具體的執行計劃,設計具體的實施方案;其他輔助人員的主要職責是輔助開展質量宣傳活動,引導培育質量文化,落實優秀師資隊伍編制教學設備采購計劃等。因此,保障課程建設質量,需要各成員相互協調與合作。
4.體現PDCA循環的管理方法
PDCA質量循環同樣適用于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管理。在課程建設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環法則,按照“確定課程建設計劃以及為達到既定目標所需要的方法”“課程建設計劃的準備、實施與執行”“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的評價與診斷”“根據檢查與反饋信息對實施的結果進行處置或改進”等具體工作程序,開展螺旋上升式全面質量管理與控制,從而實現遞進式提高課程建設質量的目標。
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新思路
構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質量為主線,以“職業技能、應用實踐、道德素養”為教育目標,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監管與控制、全面質量管理的工作體系和格局,采用PDCA質量循環方法明確各個流程在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方面執行的計劃(P),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實施(D),然后檢查實施進展是否合理(C),后續再進行系統地處理(A)。在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在該體系中的每一個子系統、每一個機構或者每一個環節均為PDCA小循環。每個小環節間相互推動、環環相扣,共同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點內容為:構建由“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課程教材建設”“課程資源配置”組成的“四位一體”全面綜合保障體系;重點研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應用類課程設置,構建校企聯合的“導師組”授課模式,制定優秀教師與二級培養單位管理人員的各項教學質量激勵政策,構建以教師自評為主、教學督導和研究生評教為輔的研究生教學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切合培養單位自身實際的研究生教學全過程及教學效果監督和評價措施。最終以期形成一個積極、高效、特色化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四、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組織結構
按照組織體系建設的原則,每個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都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從工作流程角度分析,根據PDCA循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可劃分為五個子系統,分別是決策指揮、執行操作、輔助支持、診斷評價、監督反饋;從業務內容角度分析,保障體系主要由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課程教材建設、課程建設資源配置四個模塊組成;從機構建設角度分析,保障體系主要由最高領導機構TQM推行委員會(校長、分管課程教學副校長、教學管理部門負責人、其他部門負責人、教學委員會成員以及教師代表)、職能機構(校、院系和教研室三級課程教學管理部門、TQM協調小組以及綜合管理辦公室)、輔助支持機構(人事、科研、宣傳、設備、財務、后勤等行政職能部門)以及質量監督機構(質量監察小組、成果評價小組)共同組成。
采用整體與部分相統一的系統科學技術手段,將以上三個角度進行有機整合,構建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架構,見圖2,實現研究生課程建設各環節、各部門的有機結合,進而做到任務清晰、職責明確、過程通暢、標準統一、結果量化,最終達到保證和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目標。
五、鞏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關鍵性策略
(一)樹立多元化人才培養理念
為加快推進先進理論的實踐運用,需要樹立以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的,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建構面向企業、政府、社會組織以及產業、行業等多元就業出口的特色課程模塊,培養不同就業趨向的特色型人才,始終堅持以質量為生命線的內部質量保障理念。針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這一類型群體,應該遵循“有教,必有產,產出要應用于職業實體”的產教融合教學理念,并根據該教學理念,落實課程建設實施方案;針對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這一類型群體,應遵循“產教融合+提升創新創造和成果轉化”的教學理念,將實踐創新穿插于課程學習中,真正做到把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融入到課程學習之中。
(二)建立課程建設質量標準
課程建設質量標準是指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而制定的質量規定。每個培養單位的辦學目標、定位和服務宗旨不同,導致課程建設質量標準表現出多樣性和異質性。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培養單位,對于某一具體的培養單位,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質量標準應該是具體、形象且可量化的。培養單位要制定切合自身發展的課程教學質量標準體系,以確保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的穩步提高。培養單位研究生管理部門要按照統一的課程建設質量國家標準,制訂符合本單位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的執行標準和實施方案。培養單位要從頂層設計上規范、制訂不同層次(博士、碩士)、不同學科、不同就業方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工作方案,重點對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質量評價、課程教材建設、課程建設資源配置等決策進行咨詢、審議和監督。
(三)完善課程建設管理制度
課程制度是規范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能夠讓課程建設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尋,確保工作具體化、落到實處。通過建立課程設置審議制度,保障所開設的每門課程均具備有效性、必要性,避免出現因人設課的現象;通過建立課程基礎數據分享制度,讓每名學生都能清晰了解課程的基本信息,促進學生理性選課;通過建立課程研修考核與淘汰制度,進一步加強學生規范、合理選課,提高學生選課的科學性和課程的價值度。此外,要依據不同類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學位要求,分別從縱向梯度課程結構的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三大模塊,橫向梯度課程結構的知識類課程、方法類課程、跨學科課程以及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五大模塊進行優化、整合,構建一套適合不同群體的縱向深化、橫向擴展的課程結構體系,并將該課程體系作為一種規章制度進行監督、落實;同時,圍繞教師自評制度、教學督導制度、研究生評教制度、學生信息員制度、日常教學檢查制度等,建立一套完善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制度體系,做到對教學全過程、全方位監督、評價。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構建一套包含學生選課、成績管理、教師日常管理、評教、課程督導以及教學活動意見反饋等環節的課程建設信息監督反饋系統,實時監督查看各個環節的工作進度和執行情況,并實時采集各方面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有利于提高課程建設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此外,針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資料和課程教學內容等,可通過網絡多媒體,搭建各培養單位相同學科或專業的課程模塊教學視頻共享和課程學分相互認可的課程學習平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環節,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是專業實踐操作能力的學習,需要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各種實踐操作能力,所以構建學校與企業實踐平臺、高校間實踐技能演練平臺或者第三方專業學位學科評估平臺都是推進專業學位課程建設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 考 文 獻
[1]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30.
[2]包水梅.中國學術型博士研究生課程建設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
[3]王偉廉.高等學校課程研究導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
[4]汪霞.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及其評價[J].外國教育研究,2003(4):60-64.
[5]章麗萍,金璽,顧建民.研究生課程建設:從理念到方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7):66-70
[6]顧越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江蘇高教,2012(1):108-110.
[7]楊超,徐天偉.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建設的協同機制探索——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77-82.
[8]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研[2009]1號,2009-03-19.
[9]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Z].教研[2013]3號,2013-11-13.
[10]教育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Z].教研[2017]1號,2017-01-20.
[11]任勝洪,陳倩蕓.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政策話語:維度、特征及其價值——基于1987-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點”的文本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9(4):116-122.
[12]顧越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構建研究[J].江蘇高教,2012(1):108-110.
[13]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1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Z].教發[2010]1號,2009-12-03.
[14]教育部關于印發《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管理規定》的通知[Z].教發函[2020]49號,2019-08-12.
[15]顧超,李青勵.論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創新的多維向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88-91.
[16]馬林,羅國英,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編.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31.
[17]朱英挺.應用全面質量管理思想提高教學質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11,13
[18]梁育科,茍靈生,王興亮.高等院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實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84.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Zhang Xiaoyan, Peng Peng, Zhang Jinyu, Li Hong, Lin Qun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curriculum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was explored, and a“four-in-one”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under the“five systems and four institutions”management mechanism was constructed. Deep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quality standards,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internal quality of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ull-time specialty degree postgraduat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uthor? Zhang Xiaoyan, engine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Peng P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Zhang Jinyu, Li Ho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Qun, senior engineer of the Graduate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作者簡介
張曉艷(1986- ),女,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工程師,理學博士(北京,100091);彭芃(1988- ),女,南京郵電大學地理與生物信息學院;張金玉、李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通訊作者
林群(1974- ),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高級工程師,農學博士(北京,100091)
基金項目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林科院研究生教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研究”(CAFYBB2
019MD002),主持人:張曉艷;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大學外部評價對高校院系考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C-a20160101),主持人:彭芃;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項目“北京普通高等院校自主培養少數民族預科生模式研究”,
主持人:閆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