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李穎 張劍
摘 要:檔案工作與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實踐深度融合,提前介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全程跟進專題檔案完整記錄、活化利用推廣小西湖更新改造經驗,發揮了檔案在恢復城市歷史原貌、推動項目進展、傳播改造經驗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更新工作檔案管理體系,為檔案工作與企業發展相融并促提供了示范案例。
關鍵詞:檔案;城市建設;價值
一、 項目背景
小西湖片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是南京市22處 歷史風貌區之一。現存歷史街巷7條、文保單位2處、 歷史建筑7處、傳統院落30余處,是南京為數不多比較完整保留明清風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區之一。歷經時代更迭,小西湖地段的歷史價值逐漸淹沒于激增的人口、復雜的產權關系和雜亂無序的改擴建之中,成為一個老齡人口多、人均居住面積小、房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陳舊落后的棚戶區。小西湖片區保護與再生工作面臨著“風貌區保護”與“棚戶區改造”的雙重任務。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以下簡稱“南京歷保集團”)在小西湖片區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項目改造實踐中,重視發揮檔案作用,探索老城保護路徑方法,保留住歷史風貌、街巷肌理、煙火氣息,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老城有機再生模式。
二、 檔案工作與小西湖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的創新做法
1. 提前介入,檔案為項目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項目中,南京歷保集團一改項目結束后搜集整理檔案的慣例,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緊密聯合項目團隊、規劃設計團隊,搜集大量老城南小西湖片區歷史人文資料作為原始數據和改造依據。通過居民走訪、現場調研、查找資料、召開專家座談會等多種方式,搜集整理并建立了“小西湖片區文史資料檔案”。其內容包括古井街巷、河流橋梁、歷史名人、成語故事、戲曲茶藝、文人軼事、名人宅邸、非遺文化等,形式以文字資料、老舊圖片為主。
“小西湖片區文史資料檔案”的整理對片區歷史遺跡和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小西湖片區三官堂遺址發現就是文史資料檔案發揮作用的體現。在小西湖片區的其他文化遺存如傅堯成故居、翔鸞廟、萬氏故居等建筑的改造和展陳工作上,“小西湖片區文史資料檔案”也發揮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2. 全程緊跟,深化專題檔案完整保存歷史
(1)全程參與,建立“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專題檔案庫”
檔案工作與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實踐密切結合,通過多類型、多角度、全方位對檔案進行搜集整理歸檔,確保小西湖作為全國城市更新優秀案例其檔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2015年,項目啟動照片檔案記錄;2016—2017年,對小西湖修建性詳細規劃以及市政設施和示范性院落設計政策研討進行文書檔案、照片檔案記錄整理;2018—2019年,對小西湖搬遷文書檔案、征收檔案、照片檔案和影像資料記錄進行整理;2019—2021年,小西湖完成一期改造建設,隨即對建設內容進行了工程檔案、照片檔案、影像資料整理歸檔。同時,充分利用檔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對集團檔案管理軟件中“文保修繕專題檔案庫”的內容進行深化,以街巷和院落為單位建立“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專題檔案庫”。其主要內容包括歷史人文資料、保護規劃方案、修繕方式、圖片記錄、影像記錄。
(2)影像跟蹤,用光影留下記憶傳遞價值
南京歷保集團高度注重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實踐的圖片、影像資料采集,在小西湖項目上首次采用全程影像記錄的方式,用光影講述小西湖故事、傳遞小西湖價值。一是與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成立小西湖影像團隊,對小西湖的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實踐進行全程記錄。二是成立項目采集小組,并聘請專業人員協同配合,對項目開始前的老照片、建設過程中的施工照片、完成之后的成果照片詳細記錄,尤其對房屋重要部分的施工過程、同一地點不同階段的施工狀況都做了影像記錄。對采集到的相關影像資料進行梳理,加以文字說明,進行分類歸檔。
3. 展現特色,量身打造歸檔新模式
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項目改造周期長,改造類型多樣,按照以往項目結束進行歸檔的工作方式容易造成文件資料損壞及遺失。因此,遵循項目檔案歸檔相關規定,在市、區檔案局指導下,配合小西湖項目特色,南京歷保集團在《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檔案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制訂《小西湖保護與再生更新實踐檔案管理制度》,明確規定小西湖文史資料檔案、影像檔案、搬遷檔案、建設檔案等各類型檔案移交時間及歸檔方式,創新項目檔案整理模式,優化檔案歸檔制度。其中在小西湖建設檔案中結合小西湖“一院一策、成熟一片、改造一片”的改造特點,以每一處院落和每一條街巷為單位,采取“改造一處、整理一處”的歸檔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證歸檔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
4. 活化檔案利用,面向國內外推廣經驗
一是通過“南京新聞”“直播南京”等欄目新聞專題報道、短視頻、官方微博等形式,對小西湖項目重要節點、民生事件進行宣傳。二是與秦淮區委宣傳部緊密對接,定期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傳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實踐進程、創新特色。三是通過集團微信公眾號“歷保訊息”等平臺,結合片區保護再生創新理念、實施進度、改造特點等檔案內容,制作以“走進小西湖”為主題的系列稿件并分期發布。檔案信息資源的活化利用,將小西湖宣傳工作推向高峰。2019年以來,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實踐的各級宣傳報道達300余次,累計接待團體100余次,5000余人到現場參觀調研學習。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進行了專題報告,中國國際電視臺、“學習強國”首頁、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紛紛報道。小西湖項目也頻頻亮相于國際國內各大論壇。
三、 檔案工作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作用
南京歷保集團將新時代檔案工作與小西湖保護與再生城市更新緊密結合、高度融合的創新舉措,不僅在項目建設不同時段內提供不同服務,展現出檔案的巨大利用價值,還為項目整體建設運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較之以往而言,檔案搜集整理更完整高效,檔案利用更深更廣。一方面展現出小西湖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更新項目檔案管理體系,為檔案與企業相融并促提供了示范案例,推進企業檔案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1. 檔案為城市更新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依據
城市的歷史文化遺跡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更新需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巷體系和肌理,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檔案是對城市發展的原始記載,通過照片檔案、影像檔案、實物檔案等多種形式,真實反映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城市歷史風貌,為城市更新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對保留城市根脈、留住城市記憶起到重要作用。
2. 檔案為城市更新工作創新開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城市更新檔案能夠生動地描述一座城市的變遷。它直觀記錄了城市建設及發展過程,特別是聲像檔案,不僅形象逼真地展示已有的成果和經驗,更能將人和事件,以及當時的場景、氛圍再現出來,供城市設計者、建設者們進行參考借鑒,從而更快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
3. 檔案為城市更新工作經驗推廣拓寬渠道
檔案工作深入城市更新全過程,可以全面拓寬歷史文化傳播、城市更新經驗推廣的渠道。檔案部門通過制作編研材料、宣傳手冊,組織學習研討會、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能夠有效助力城市建設發展。如蘇州工業園區城建檔案館通過城建檔案尤其是聲像檔案,再現當地更新發展的過程。宜興編纂《當代中國小城鎮建筑遺產保護與適應性再利用丁蜀實踐》畫冊,介紹了古鎮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成果經驗,為城市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