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慰菠 鄒南勇
【摘要】本文基于教師研究教材中存在的三種問題類型,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第五單元課文教學為例,建議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深入研究教材,關注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發展性,從而讓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統編教材 整體意識 整合意識 提煉意識 自我提高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4-0007-04
在2019年首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中,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陳先云針對廣大教師使用統編教材的共性問題指出,用好統編教材,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教材是一個整體,特別強調目標的層次性和發展性。語文教學要輕裝前行,首先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語文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但語文教材是確定語文教學內容的依據,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堅持“以文本為先”的原則。用好統編教材、上好語文課的基本要求包括深入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編寫理念和編排意圖,把握好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認知水平和發展需要,把教材中最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提煉出來,明確教學目標。
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對研究教材深有體會。我們認為,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是明確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教材的常見問題
結合課堂觀察,筆者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教材過程中存在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歸類梳理。
(一)“哈姆雷特”型
在閱讀課上,不少教師喜歡引用“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以表示理解和尊重每個人獨特的閱讀感受。但是,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前提是教師本身應明確閱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體現國家意志,體現主流意志形態的價值觀,無聲地塑造著學生的三觀。教師要上好語文課,首先要從整體上吃透文本,牢牢把握文本的價值導向,以此為前提設計教學內容,才能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理解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彰顯教材的載體功能和語文課堂立德樹人的使命,而不是一味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二)“單棵樹木”型
這里的“單棵樹木”有兩層意思:一是在備課和教學中,不少教師只關注一篇課文,而不顧整套語文教材、每冊教材、每個單元課文之間目標要求的相互關聯,對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編排意圖未予深究;二是在教學名篇或名著節選時,只看此篇,沒有研究此篇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文學意義及思想意義等,可謂“只看樹木不見森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了課堂上,只是將單一的、現成的知識搬運給學生。“單棵樹木”型的課,不可能有寬度和厚度。
(三)淺層要素型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在每個單元中安排了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方法(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可分為三個維度:閱讀、表達(口語與書面語)和習慣。單元導語中的語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學內容。在同一個單元中,選文各不相同,教師在備課時如果只注意教材導語中的語文要素,對每課落實語文要素的角度、程度提煉不夠,對每篇課文教學平均用力,沒有根據課文特點整合教學內容,就無法充分發揮文本價值,更無法從多個角度對學生語言能力進行訓練。這樣的課堂教學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停留在淺層次,缺乏生命力。
二、小學語文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應具備的四個意識
教師應該如何深入研究教材,夯實品質課堂的根基?筆者擬以統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第五單元為例,談幾點看法。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共有4篇課文,分別為《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這些課文文質兼美,內涵豐富,以“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艱難,惜紅樓夢斷”導入人文主題。本單元由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構成,語文要素為“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學習寫讀后感”。教師引導學生漫步中國古典名著“長廊”,走近書中人物,品讀精彩故事,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第五單元共2篇課文:《人物描寫一組》《刷子李》。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感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在研讀教材時,筆者發現,雖然第五單元屬于習作單元,但是與第二單元的課文及學習目標有相通之處:首先,都是名篇名著,具有各自獨特的“語文味”;其次,都描摹了生動的人物形象,有精彩的故事情節或片段,畫面感強,都提出了解文中人物形象、學習相關寫作方法的要求;最后,寫作特色明顯,容易以“點”帶“面”。結合單元后面的“快樂讀書吧”,拓展課外閱讀,能較好地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針對兩個單元的教學,教師應樹立以下四個意識,做好教材研讀工作。
(一)整體意識
教材是一個整體,包括單元整體、整冊整體、年級整體以及全套教材的整體。教師要想用好統編語文教材,就要從整體著眼,了解全套教材的體系結構及內容編排的系統性、能力訓練的層次性和發展性,增強整體意識,教學中注意整體與部分的統一。例如:教師執教低年級教學內容,應同時研讀中、高年級教材;執教中年級教學內容,也應了解低、高年級教材;執教高年級教學內容,同樣要研讀低、中年級教材。無論哪個年段哪個單元的備課,教師都應該具備整體意識。
以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共安排了4篇古典名著,看似無關,但從內容整體來看,它們都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與后面第五單元的一組人物描寫都有內在聯系,本單元人物形象諸葛亮、武松、石猴,與第五單元中的人物嚴監生、刷子李,都呈現了封建社會的人間百態。教學中,教師從引導學生感受人物教材的文本,到學習寫作形形色色的人,逐步遞進。從形象語言來看,無論是《猴王出世》中的“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還是《景陽岡》中的“這輪紅日,厭厭地相傍下山”,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注意以學生之前學過的古詩、小古文為基礎,適當點撥回顧,讓學生理解古文大意并不困難。
(二)整合意識
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但教材中有的內容可以直接作為教學內容。例如,課后安排的認字、寫字,便既是教材內容,也是教學內容;教材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選哪些段落、怎么選、怎么練才能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便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環境靈活調整。在實際教學中,語文課程標準可以作為一個參照,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應根據學情選擇教學內容,并進行有機整合,設定教學目標,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在研讀《猴王出世》一課時,我們發現部分段落語言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例如:那猴子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下,朝游峰洞之中。這一課雖然是閱讀課文,但是,在本組四篇課文中,這一篇的語言最為體現古文的音律、對仗美,故事情節也很吸引學生。筆者還了解到,五年級學生對《西游記》的故事、影視作品早已熟悉,原教學目標中的“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石猴出世及成為猴王的經過”不難達成,文中語句的大致意思,學生通過猜測大都可以明白,因此,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我們將“內容理解”淡化,由此而省下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人物鮮明性格的同時欣賞課文語言獨特的音韻美,并進行仿寫練習,加深感受;再通過對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一些資料的補充、拓展,達成“喜歡名著、親近名著”的教學目標,達到整合教材、提高教學效能的目的。經過課堂實踐,效果良好。以下是學生結合生活情境仿寫的片段:
我們的教室位于學校科學樓偏僻一角,雖無熱鬧,卻有(寧靜)。春天來了,門前小花園充滿生機,我們(賞)桃花,(觀)蝶舞,(聞)花香,(撫)碧草。與同學為(伴),老師為(友)。朝坐教室(誦讀),夕于操場(嬉戲)。
(三)提煉意識
讀懂、悟透教材編排意圖和文本內容,有助于教師從中提煉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懂,即能把握文本內涵,了解語言表達上的特色;透,即重點、難點定位準確,深入淺出,化難為易。深入研究教材,可以幫助教師找準語言訓練的切入點。例如:第二單元的后三篇節選自原著的課文,保留了作家鮮明的語言風格,學習《景陽岡》時,學生朗讀“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還你一碗錢,只顧篩來”“雙手輪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劈將下來”并配上相應的表情和動作,從中感受梁山好漢武松的豪放;從《紅樓春趣》的軟語嬉笑中,感受大觀園的春光爛漫、賈寶玉的無憂無慮;從《猴王出世》無處不在的對仗句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將這些語言片段提煉出來,能夠讓學生體會中華古典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第五單元的《刷子李》,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領略馮驥才語言中的“天津味”,進而激發學生閱讀《俗世奇人》的興趣。教師只有讀懂、悟透教材編排意圖和文本內容,才能找準語言特點、亮點、訓練點,使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又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小學階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教學參考用書強調了兩點:一是重視興趣激發,二是避免拔高要求。尤其強調了第二點,要求教師注重教給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對文中一些難理解的語句,學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猜測大致意思,接著讀下去。本單元側重于理解,不在于運用,教師教學應把握好挖掘的度。
研究教材,還需要聯系學情,提煉出既對文章的重難點有穿透力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價值的學習內容,精準施教。例如,第五單元《兩莖燈草》一課中的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為數不多的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人物形象,因為年代久遠,以及生活閱歷不夠等原因,學生對嚴監生形象所代表的極度吝嗇通常不能真正理解,誤以為是“節約”的表現。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一學情,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中嚴監生的三次搖頭,充分認識他對妻兒、親戚等親人一概不管,不關心不關懷不惦記,只記掛著那兩莖燈草浪費銀子的行為,使學生明白嚴監生的世界里沒有親情沒有愛,只有冰冷的銅錢。在他心里,冰冷的銅錢勝過溫暖的家人,這就是節約與吝嗇的根本區別。這樣解讀,學生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對嚴監生伸出兩根指頭的典型動作描寫所體現的人物特點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四)自我提高意識
統編語文教材在全國推廣使用,對教師是一個新的挑戰。教師若想用好教材,必須具備自我提高意識。正所謂:“教師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只有自覺、全面地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功底和語文素養,才有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文本,使課堂變得立體生動,具有文化韻味,完成傳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以《紅樓春趣》(一名青年教師的試教課)課堂教學片段為例:
師:讀了這篇課文,寶玉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生1:賈寶玉是個倔強的人。
師:嗯,還有嗎?
生2:他活潑頑皮。
師:對啊,他生氣的時候就摔了風箏。
生3:他是個尊重女性的人。
師:說得真好。
……
(教師將以上學生的回答全部板書,總結時作為本課關于賈寶玉形象性格的概括。)
從上述教學片段可以發現,如果教師沒有事先深入研究教材,單純地從一個節選的放風箏場景去分析賈寶玉的人物形象,對如何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缺乏準確定位,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大部分學生對賈寶玉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是從兒童版《紅樓夢》中得來的,他們往往對紅樓夢的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隱喻的社會意義等缺乏了解,因而對賈寶玉的印象可能只是活潑可愛、頑皮倔強。而這樣的印象與小嘎子的形象又有何不同呢?此時,教師如果具備較深厚的文學功底且對教材有所研究的話,就能對此進行適當點撥。例如,當學生回答“寶玉是個尊重女性的人”時,教師可以從中判斷出學生可能是照搬輔導資料得到的答案,但是為何在這個節選中要說明他尊重婦女,學生大概率是不明白的,此時教師的點撥非常重要:“小說描寫的年代,是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年代,大觀園里丫頭命如草芥,如金釧因一點小錯即被處死,而寶玉卻是當時社會的叛逆者,沒有少爺架子和階層觀念。”這樣,學生就能夠理解文中為何他對美人風箏都格外愛護,與被視為下人的丫鬟們一起平等游玩嬉戲放風箏,率真活潑。類似的人物形象分析還有王熙鳳樂于助人、嚴監生勤儉節約等,都需要教師先把“一本書”讀完,讀好,讀厚,教學“一篇”時才能“淺出”點撥,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和觀念。這樣的點撥不是拔高要求,而是正確引領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態度——不能以學生年紀小看不懂,而任由他們發揮,該引領糾正的時候如果只字不提,就是對名著閱讀的誤解,是對教師角色定位不準。
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時,不能僅僅看這一篇課文,還應聯系到這一篇背后的這一本,“深入”才能“淺出”,避免閱讀碎片化、標簽化。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安排在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是根據原著相關內容改寫,其語句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不是難點,不像后面三篇是原著節選。在理解文中的幾個人物形象時,雖然學生能夠說出他們的基本特點,但是說法停留在較為淺層的時候,教師的“一桶水”這時就應該發揮作用,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比如,對于諸葛亮這個主要人物,為什么他明知短時間內造十萬支箭,不但任務艱巨,而且還有立軍令狀的生命危險,還是決定接下呢?文中表現了諸葛亮什么品質特點?課堂上,很多學生認為諸葛亮聰明、勇敢,懂天文,胸有成竹;部分學生還通過資料搜集,說出諸葛亮神機妙算、膽略過人等。這部分學生的答案幾乎與教師用書上的答案一樣了,按理說教學可以圓滿完成,但如果教師對此有較深入的研究的話,就可以先肯定學生的答案,緊接著補充點明這個時期諸葛亮肩負的是與周瑜聯合抗曹的重要使命,從而使學生理解在這個節選片段中,為什么他明知周瑜刁難,仍然選擇迎難而上。最后,教師還可以用輕松的語氣點撥學生:諸葛亮除了神機妙算、胸有成竹等,他還有區別于其他人物的最重要一點——顧全大局。才,體現在他識天氣識人心;德,體現在他顧全大局,團結為上。德才兼備,因此才成為了文中的“男一號”啊!
此時,學生就會在一片歡笑中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適時點撥,學生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概括就不再是機械照搬參考書上的詞,文本與人物已經悄然走進他們的心里。同時,教師也恰當地讓文本具有了時代性,將德與才自然融合,做到了“育德潤心,教育無痕”。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深入研究統編語文教材,用好統編語文教材,從而使課堂在“雙減”背景下切實提質增效,達到鑄魂育人的目的。
作者簡介:趙慰菠(1969— ),廣西天等人,高級教師,語文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與運用。鄒南勇(1973— ),湖南祁東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與運用。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