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榮
【摘 要】 《道德與法治》教材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基本載體,是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統編教材并不是對原本教材的出版方式進行簡單的調整,而是結合了社會實際,落實了黨的教育方針,遵循了兒童成長的內在邏輯,創新了教材框架,進而編制的具有法治教育作用的教材,對促進兒童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簡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還較小,在情感、行為、習慣等方面還很稚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生活作為基礎的,是一門培養兒童良好品德、熱愛生活以及樂于探究精神為目的的綜合課程。作為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要能夠認識到該門課程的教學意義,探索課程教學的策略,通過科學的、道德的啟蒙,引導學生樂觀生活,學會做人。
一、以政治認同為指向,突出價值引領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價值的引導上,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一些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教材編寫中,特別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注重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傳統習俗以及民間一些風俗習慣的教育,還注重對于傳統中國精神氣息的滲透,幫助學生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相互連接的點,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中獲得品德和素養上的提升。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編者選取了很多可以培育學生民族精神的歷史事件和名人名言,進而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教育所存在的意義。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呈現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的具體操作方法;“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所表達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道理等等,只有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很好地約束自己,鞭策自己,才能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以理性精神為依托,彰顯人文底蘊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時,在選取素材上具有一定的思想性,重點強化了對學生思想認識和思維方式的培育,從而在學生的腦海中滲透辯證性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在《與規則同行》、《紅綠燈在站崗》這部分教學內容中,關于“在沒有人的交叉口,是不是還需要遵守交通規則”的討論;在《老師,您好》內容中,關于“在上學時,需不需要主動向老師問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完善學生的認識體系,幫助學生慢慢養成理性的思維習慣,彰顯出人文主義精神,實現德育與法治的共同滲透。
三、以法治意識為先導,培育法治信仰
《道德與法治》在統編過程中,是將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作為導向的,并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在統編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對法治意識進行了體現,同時結合了生活場景,從現實的問題著手,以教學案例作為支撐點,通過證明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法治生活的美好。例如,在《可愛的校園》這一課中,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熟悉校園環境、認識與自己相關的設施,了解學校的規則,懂得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的相關法律規定,能利用學校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熱愛學校,尊重學校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通過結合學生平時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校園,有選擇地將與之相關的法律規定滲透到其中,以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對于法治社會的欣賞程度,強化小學階段學生的法治信仰。
四、以公共參與為目標,引導知行合一
在統編《道德與法治》時,在每個單元都將培育學生的擔當意識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并強化落實的實效性。在教材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實施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同時,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的討論,可以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并予以實踐。例如,新教材中設置了很多功能板塊:碰碰車、音樂廳、法治窗、實踐園、小論壇、體驗館、游戲場等等。在每個板塊中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如小競猜、小故事、小游戲、小制作、特長展示、童話劇表演等。通過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之中。此外,《道德與法治》教材還嘗試進行創作及改編“微繪本”故事,所配選的圖片歡快活潑,文字簡潔精煉,富有趣味,啟發學生思維。在新教材中,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蘊含在富有濃濃兒童文化的素材之中,促進低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進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總而言之,整合三維目標,提煉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風向標。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有效教學,可以更好地貼近時代和社會,用德滋潤兒童心靈,用法護佑兒童成長,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實現小學階段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包淑珍.漫漫課改路 且行且斟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感悟[J].內蒙古教育,2017(09):44-47.
[2]杜文艷.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J].中小學德育,2017(01):5-8.
[3]程光泉.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6(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