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吉 張玉坤
摘要:“雙減”政策要求大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生物學科要想達成“雙減”的目標要求,教師必須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構建高效生物課堂。基于此,在生物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前精心備課、課中精心組織教學、課后及時跟進三個策略來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雙減”; 生物學科; 高效課堂教學; 策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在總體要求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同時也指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做到應教盡教,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基于對“雙減”政策的理解,我們認為,“雙減”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與課堂教學緊密配合。只有在課堂中達成了教學目標,才能夠為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供保障。為此,在生物教學中,我們應構建高效課堂,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生物學科構建高效課堂,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目標:完成基本教學目標,包括全面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做到低時間投入、高效率產出;在課堂中使學生對生物學習產生興趣,具有學習知識的動力,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方法,有后續發展的能力。基于對“雙減”目標要求和對高效生物課堂的理解,我們探尋了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課前精心備課
課前精心備課,是構建高效生物課堂的前提。教師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也是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前提條件之一。隨著生物課程的不斷改革,從落實“雙基”到落實“三維”目標再到培育“核心素養”,在課程理念不斷更新的同時,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先要思考“備課備什么”的問題。備課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教參和資料,應該有所取舍。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發展不斷要求教師要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生物學科教學離不開知識,但不能止于此,事實上,學科思想與方法才是教學的精華和核心,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科學價值觀的培養。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八年級上冊“細菌”一課的備課中,我們創新教學設計,挖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滲透生物學科德育內容,落實學科育人目標。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又是教學活動的指南,高效教學是在有效目標的引領下實現的。根據《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和要求,結合人教版生物學科新教材的特點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關于教學目標,在備課時我們作了調整、補充與創新,作了相對準確的定位。
關于知識目標,我們定位為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形態結構的特點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關于能力目標,我們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定位:一是通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體驗和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想;二是通過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回憶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并推測其營養方式,培養觀察能力、比較分析問題能力和推測能力;三是通過用橡皮泥捏細菌的結構模型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繪圖能力;四是通過計算細菌的分裂速度,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通過遷移與提升訓練,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定位:一是通過了解細菌被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更要依靠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二是通過對細菌繁殖方式的學習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不講究衛生很容易被細菌感染,因此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三是在討論活動中,使學生學會交流與表達,學會與他人合作。
確定了教學目標,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有了方向,能為落實“雙減”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提供引領。
(二)把握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基本思想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學科教學的核心知識。根據《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和要求,結合人教版生物學新教材的特點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在備課時,我們總結了本課的四個教學重點:一是總結細菌分布廣泛的原因及其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的一些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二是使學生形成“生物體的結構特點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三是使學生形成“生物是適應環境”的生命觀念;四是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地看待細菌,利用細菌有益的一面為人類造福,落實社會責任。
通過把握教學重點,教師在教學中就會有所側重,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入手,合理安排課時和教學活動,為高效課堂創造前提條件。
二、課中精心組織教學
教師要有教育情懷和激情,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源泉和動力。教師要積極向上,尤其在課堂上要充滿對學生的愛,富有激情。在此基礎上,還要潛心鉆研,講究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激勵、帶動下,在教學方法多樣化的課堂中,學生會有朝氣,學習起來會興趣盎然,思維也能獲得發展。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力,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懷揣愛心進課堂,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讓“成長”與“愛心”相遇。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民主、寬松和有愛的教學環境必不可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大膽交流,敢于創新;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實現高效學習。
(二)組織以生為本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要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要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嚴密組織教學過程,做到周密思考、張弛有致、緊湊有序、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如在“細菌”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活動,使一些“愣神的”“分心的”的學生,不斷被恰到好處的提問、巧妙的設疑和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繪制板書版畫、播放視頻動畫、用橡皮泥制作細菌模型等)吸引到課堂上來。教師可采取“走近給予暗示”“突然停頓講課”等方式,使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不敢懈怠,始終以“激發”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有序和有效。此外,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不能放任自流,但要嚴中有愛,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既緊張又輕松、愉快地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設計分層次的問題
問題的設計一定要圍繞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三維”教學目標。問題設計是分層次的:要由核心問題到驅動問題再到具體內容問題。例如,在“細菌”一課的教學中,本節課主要圍繞核心問題“細菌為什么分布如此廣泛”這一思維主線(明線)來進行教學,要引領學生總結出細菌有很多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這些是與其廣泛分布相適應的;進而,提煉出生物體的結構特點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物是適應環境的等生命觀念。生命觀念是生物學科特有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學中如何培養這一學科素養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此外,還要落實社會責任這一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以問題引導學生從自身角度來理解這一素養的重要性,使他們自覺地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講究衛生等;還要從社會角度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細菌,利用其對人類有益的一面,控制有害的一面,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倡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強調要建立有效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課堂教學策略要富有特色,為學而教,學、教、評相結合。例如,“細菌”一課中,我們運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是“概念的引入—呈現重要概念目標—建構重要概念—總結與歸納—強化與應用—遷移與提升”六步式生物概念建構模式。以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圖片、資料和事例分析等形式,綜合運用啟發式、自主、合作與探究等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合作與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了解細菌的主要特征,形成概念。通過“用橡皮泥制作細菌結構”的模擬實驗,提高動手能力;通過計算細菌的分裂速度,提高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體會同伴間合作的魅力,增加探究的樂趣。這樣,就能凸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概念教學,達成有效學習的目的,實現高效課堂。此外,通過以下方法來輔助教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利用打油詩輔助教學
在生物教學中利用打油詩作為輔助,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清晰地展現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使學生在朗朗上口中實現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例如,在“細菌”一課的教學中,在進行課堂總結時,我們利用自編打油詩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強化記憶:有種生物真奇妙,個頭太小看不到;列文虎克來發現,巴斯德去做實驗;形態球桿和螺旋,結構沒有細胞核;大多異養分裂快,形成芽孢好休眠。
2.利用成語輔助教學
在生物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利用成語,能夠形象地解釋一些生物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變枯燥為生動,使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無中生有”,是綠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中的物質變化,能把二氧化碳和水(無機物)合成為糖類等有機物;“川流不息”,是指高等動物以及人類的循環系統,負責運送各種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移花接木”,是植物的一種營養生殖方式,通過扦插、嫁接等方式可以來繁殖花卉和果樹;“一枝獨秀”,是植物的頂端優勢,即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紅杏出墻”,是植物的向光性,生長素在背光側比向光側分布多,使枝條朝向光源一側生長和彎曲。
3.利用生物簡圖輔助教學
在課堂中,教師可指導學生繪制鯽魚、花、蝗蟲等各種生物的簡圖(見圖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知識的記憶,培養繪圖能力,還能融合美育教育,落實“五育并舉”,實現生物學科的育人功能。
三、課后及時跟進提高
課后及時跟進,提升作業設計、管理能力和服務質量,是促進高效課堂和推進“雙減”落實的重要環節。
(一)提升作業設計與管理能力
作業是教學系統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科素養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業設計能力是體現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更是影響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作業的類型分為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針對不同的作業類型,要有不同的舉措。如基礎性作業可以這樣設計:學校組織教師選編、改編和創編作業,教師在閱讀了大量課外輔導書的基礎上優化選擇,控制習題總量和時長,保證每道習題都是課堂教學內容精華,且每年都及時更新。可采取“一員負責制”的管理辦法,學科教研組長全權負責這項工作,而且各學年段要傳承下去,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和創新,供下一學年段循環使用。
(二)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課后延時服務,對學生來說需要自主學習和完成作業,是教學的延伸,是教學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段時間中,學生要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學習。輔導老師應只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要進行有效輔導,做到解答的內容重點突出,語言言簡意賅,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時間合理;共性的問題可以利用很短的時間集中答疑解惑,個性的問題分散解決。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材施教,遵循“培優、促中、補困”的原則,采用多種課后服務方法,總結規律,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管理水平與能力,提高課后延時服務質量。
“雙減”背景下落實高效課堂教學,從教師的視角看,教學與教研工作的重心應是促進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從學校的視角看,要創設濃厚的教學與教研氛圍,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活力,挖掘潛能;要利用各種競賽活動、“青藍工程”、教師業務培訓等,多措并舉,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學校要創新發展,把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落到實處,向課堂要質量,力爭使每節課都是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陳敏.興趣、目標、效率:課堂教學成功的三大要素[J].中學生物教學,2013(8).
[2]李立國.構建高效課堂模式實踐探索[J].遼寧教育,2014(3).
(責任編輯:楊強)
作者簡介:張慶吉,營口市鲅魚圈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張玉坤,營口市第二十四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