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璋 湯強 陳以樂 鄭亮





摘 要:校園建筑承載著讀書光陰與歷史故事,而宿舍承載著大學生的記憶和夢想。以廣州華南農業大學五山宿舍為例,通過空間句法理論分析研究,得出宿舍樓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宿舍樓與校園存在的關系,將其進行理論化和系統化的闡述,深化人們對空間敘事理論的認知,針對宿舍樓現狀提出對五山宿舍內外部空間的活化保護建議。
關鍵詞:空間句法;敘事空間;場所記憶;校園建筑;五山宿舍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湯強廣府文化遺產保護設計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2020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2020WTSCX286)、2019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9GXJK131)、2018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共建項目(GD18XYS40)階段性成果。
廣州華南農業大學五山宿舍位于學校正門入口粵漢北路右側區域,為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筑,并采用了清水紅磚外墻,4個立面均有窗戶,后期更換為鋁合金窗。通過挖掘五山宿舍內部場所空間的主要敘事要素,分析其空間與事件的關聯途徑,并基于敘事學視角,在空間句法理論指導下運用Depthmap軟件的軸線分析法、凸空間分析法,從寢室空間、走廊空間以及樓梯空間三個主要層面對宿舍敘事空間進行視域整合度、視域集聚系數、視域連接值、視覺深度的分析探究,從而將敘事學的定性理論與空間句法的定量分析進行有效且合理的結合。
一、五山宿舍敘事空間句法分析結果
(一)五山宿舍代理機器人分析:水平走廊人流活動較高
首先對宿舍內部空間進行代理機器人分析,紅色代表被經過的路徑次數最多,藍色最少,由圖1至3可知,一至三層平面宿舍內人流活動較高的區域集中在中間水平走廊區域。
分析一層平面圖,水平走廊兩側共有15間宿舍、1個值班室和1個開關間。開關間內部有1個開水間,是學生和宿舍管理員都需經過的區域,因此該區域人流活動量最多。而走廊兩側的15間宿舍,人流經過的次數從中間向左右兩側遞減,顏色從紅色變為淡黃色。其次是垂直走廊區域,該區域經過的人流次數向南北兩個方向遞減。顏色從淡黃色變為淺綠色。其余地方相對來說經過的人流次數較少,最少的區域在廁所、淋浴間、3個樓梯、洗衣房和左下角門,顏色呈現出深藍色。通過分析可知,該區域是晚上學生才使用的區域,并且每個學生的洗漱時間不相同,所以被學生經過的次數較少。二層的情況與一層相近。
分析三層平面圖,水平走廊被學生經過的次數最多,其次是左右兩側區域,是該棟建筑的外部平臺,學生可以在該平臺晾曬衣物。觀察平面圖的左下角區域發現,學生已在此處設置了晾衣架,因此兩側平臺區域學生經過的次數較多。總的來說,宿舍除了本校學生穿行其中外,外來人員較少甚至不會從里面穿行,宿舍走廊空間和內部宿舍空間活動力度較小,范圍較窄。這雖然有利于形成具有較強私密性的生活空間,但不利于學生、宿舍管理員和學校老師之間形成相互監督,容易出現視線盲點和視覺盲區。同時,一二層宿舍垂直走廊、水平走廊和三層兩側外部平臺存在較多的“回”字形的運動網格。“回”字形運動網格易于作為一種“中間形態”的空間過渡單元,起到了聯系宿舍內外能量流的作用。
(二)五山宿舍視域整合度分析:水平長廊與垂直長廊交界處聚集人流最強
視域整合度是結合人群視角來分析空間被人們觀察到的可能性的高低,可以良好地反映空間發展的潛力。其值的高低可用顏色來表示,顏色越暖,代表該空間視域整合度越高,人流的集聚效應越強。軸線分析同理,顏色越暖,代表該空間整合度較高,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聚集;顏色越冷,代表該空間整合度較低,越難吸引人前來此空間聚集。由圖4至圖6,以及圖19至圖21可知,視域整合度的分析與空間軸線的分析所得出來的圖,整體變化趨勢是相同的,視域整合度最強的區域在左側水平長廊與垂直長廊的交界處。在上下課的高峰期,學生回宿舍需要經過該區域。一樓左下角有一個門,學生也會不經過大門從這個門口進來,從左邊的樓梯上去宿舍,因此這里會聚集較多的人流。其次是中間樓梯和右側的樓梯,中間的樓梯位于宿舍大門的入口處,經過一段走廊后人流聚集在此處。接下來視域整合度相對較高的區域是在中間水平走廊和兩側與中間水平走廊垂直的走廊中,除了上下課外,平時學生也會從此處經過,所以這三條走廊不定時聚集一些學生。視域整合度較低的區域是洗衣間、洗手間和淋浴房,這三個空間的顏色為冷色調,同時軸線顏色呈現出藍色。這三個空間主要是宿舍學生洗漱專用,除了晚上高峰期時聚集的學生相對較多外,其余時間學生不會往這個方向走動,也不會在這三個空間里面走動。觀察三層平面軸線的顏色變化和整體空間顏色的變化規律,中間水平長廊和兩條垂直長廊顏色變化是相同的,唯一有些出入的就是兩側平臺,軸線顏色的變化與整體空間顏色變化略微有出入。通過分析可知,三層左側平面設置與一、二層平面相同,均有洗衣間、洗手間和淋浴房。這三個空間是服務于三層17間宿舍的,滿足三層宿舍學生的洗漱需要,因此三層宿舍的學生往左側平臺行動的次數較多。左側平臺相比于右側平臺而言,軸線條數多且顏色較深,說明左側平臺的整合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空間句法在一定空間內的研究,是對整體空間的一個研究,是一個平均值,而不是一個瞬時的值,因此所得出來的研究結果是相對合理的。
(三)五山宿舍視域集聚系數:一至三層集聚系數分布較為平均
視域的集聚系數是對空間邊界在視覺上限定效果強弱的判斷,集聚系數是通過分析圖顏色的冷暖來判斷并區分:顏色越暖,代表集聚系數越高,說明它與周圍的空間接口在視覺上的限定越少,在系統中受到的遮蔽越弱;顏色越冷,數值越低,集聚系數越低,在系統中受到更多的遮蔽,即空間中視線受壓迫程度越強烈。由圖7至圖9可知,一至三層平面圖的集聚系數分布值較為平均。集聚最低的區域在左右兩側垂直走廊和水平走廊的交界處,該區域處于拐角的位置,可以通向四個方向,因此顏色呈現出深藍色,在系統中受到更多的遮蔽,同時,該區域所圍合的矩形面積是整個系統中最小的,因此視線受到較大的壓迫。集聚次低的區域分布在平面正中的位置,即水平走廊與垂直走廊的交界處,該區域的顏色呈現出淺藍色,矩形的面積比兩側的大一些,因此集聚系數會偏大,視野會稍顯開闊。視圖中呈現出淺藍色的區域還有一層的淋浴間、廁所和洗衣房的入口處,該區域的視域集聚系數與中間相當,受壓迫程度會稍弱一些。空間中剩下的區域,顏色呈現出深紅色,可以看出視域集聚系數較大,且較為平均,空間受到的遮蔽較少。學生晚間洗漱、晾曬衣物都會集中在一層與二層的洗手間、洗衣房和三層天臺的區域,宿舍的不定時聚會也會集中在三層外部平臺的區域,因此這些區域的視野較為開闊。
(四)五山宿舍視域控制值和視域連接度分析
視域控制值在進行視覺連接度與宿舍外部空間特征相關分析時,以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以建筑封閉區域為邊界,以一定區域范圍之內空間聯系度是否緊密為測度,可以反映整個五山宿舍內部的空間可達性。視域控制值有助于高亮顯示觀察者可以看到空間布局大視圖的區域。由圖10至圖12可知,一至三層平面圖中,視域控制值的分布較為平均,值最高的區域在東西兩側水平走廊和垂直走廊的交界處,這里同時也是視域連接值最高的區域,如圖16至圖18所示。
在建筑敘事空間記憶的研究中,應該著重“開發”視域連接值、集聚系數和視域整合度較高的走廊區域,通過人們在空間上的移動,讓這些靜止的墻壁、天花板和地面有動起來的感覺,或者是制造一種與人互動的關系。人們從直路走到拐角位置后,包括從水平走廊走到垂直走廊,從走廊走到洗手間、洗衣房,從一層的樓梯上來后,通過轉角平臺上到二層樓梯,最后從三層樓梯出來,到達頂面平臺,視角不斷發生轉化,這種不斷轉化的視角會在宿舍的不同元素中產生轉變的視覺和敘事的流線。在室內和室外的設計上,就室內設計而言,不同樓層的不同墻面應貼上展板,敘述宿舍的發展歷史,學生會在這些敘述片段中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貼上不同年代學生曾經在校園每個角落、宿舍內部舉行各類活動的合照,讓前來母校看望的學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從而回憶起在華南農業大學與同學、老師一起經歷過的“甜酸苦辣”。在墻面材料的選擇上,可采用復古的材料,顏色與外立面的顏色相近,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的效果。在顏色的選擇上,可采用更加吸引人們關注的暖色,進而達到“敘事”目的。視域控制值較高的地方還分布在一、二層平面的左側區域,即洗衣房、淋浴間和洗手間的門外區域。在進行建筑敘事空間記憶的研究中,應對三個空間的門面進行更新,加強門外的標識,在通往三個區域左側的墻面上,可采用箭頭標識,加強人們通往此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右側上半部分墻面的粉刷和下半部分用磚的選擇上,要設計得更加顯眼,可貼上相關的宿舍發展歷程展板,加強該區域空間的敘事作用,增強人們的感知。
中間水平走廊和垂直走廊的視域控制值和視域連接值的大小在整個空間系統內位居第二和第三。在未來的墻面更新中,走廊兩側的墻和宿舍門的材質和顏色應該考慮學生的喜好,通過墻面的翻新增強該建筑敘事空間記憶,讓學生回到學校可以回憶起原來在宿舍發生的點點滴滴。
視域控制值和視域連接值最低的區域非淋浴間、洗手間和洗衣房莫屬。此類空間主要作為濕空間,以解決學生的一些私人洗漱問題,與建筑剩下的干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空間與空間的聯系度相比于學生宿舍與學生宿舍,以及學生宿舍與值班舍管宿舍較弱。學生宿舍與學生宿舍的聯系度體現在平常學習生活中相互串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但體現在物質層面,而且體現在精神方面,因此在未來的宿舍更新中,可著重設計宿舍門外連通的墻面、天花板和地板,發揮場所精神,讓回來的學生在經過宿舍內部時勾起往事回憶,從而增強空間的記憶。
(五)五山宿舍視覺深度分析
視覺深度表示在一個開放的空間,從一個元素出發到其他元素,視線一共需要轉折的次數。視覺深度值高便表示這個空間中的視線經過較少轉折就能看到空間系統中的其他元素,能吸引人們的視線往這個方向關注,反之,則不容易引起人們關注。從圖13至14可知,五山宿舍視域深度最高的地方在左側垂直走廊與水平走廊的交界處,也就是左側樓梯入口的位置,其次是右側樓梯入口的位置,這兩個區域處于平面拐角處,四通八達,因此觀察的范圍是整個空間系統最廣的,視線不需要經過很大的轉折就能看到空間系統中的其他元素。三層平面雖然左右兩側有一個外部平臺,但是視覺深度最高的區域依然是左右兩側樓梯的位置(圖15)。右側平臺沒有像左側平臺一樣南側設置有晾衣架,北側設置有洗手間,因此視線沒有受到更多的阻擋,可以看到更多的元素。在右側的平臺上,從右往左視域控制值逐漸升高,因為右側的樓梯作為消防樓梯,整個核心筒位置墻是一直往上升的,到達平臺墻的高度依然與每間宿舍的層高相同,同時與一、二層墻的層高相同。
中間水平走廊的區域縱深較大,相較于左右兩側的垂直長廊顏色更深,學生觀察的時候不需要轉折就能一目了然看到左右兩側宿舍的門和前面樓梯的入口處和梯級,因此更能吸引人的關注,觀察到的元素更多。視覺深度較大的區域在洗手間、淋浴間、一層入口處長廊和洗衣房的位置,這些區域為一個內部空間,封閉性較強,因此觀察到的元素較少。一層入口處長廊能觀察到的元素只有前方的樓梯和兩側的墻,人只有到達水平長廊和中間垂直長廊的交界處,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顏色加深,觀察的范圍更大。
行為感知是展示設計中影響人情緒波動的關鍵。當已經畢業的學生和因為興趣前來參觀的人進入五山宿舍時,一場電影就開始了,這兩類人身上背負的“使命”不同,對宿舍產生的感情也不同:一類是有曾經的記憶,現在回來是尋找“初衷”的;一類是無記憶,通過參觀對此宿舍產生記憶的。因此設計需要關照到不同人的感受,加深不同人的印象,而這個印象若想恰到好處,讓人產生新奇感,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觀眾,就要充分利用現階段五山宿舍空間句法量化分析的結果。例如,在宿舍的入口處,門面的修復和更新尤為重要,應該體現出學校的學風精神和宿舍的人文精神;入口走廊的展板應該展現出學校重要的建筑和景觀,往前走應有介紹學校人文歷史的展板,引發人們的“情緒波動”;在后面一條水平和兩條垂直的走廊墻面的展板設計和貼面材料設計上,墻面顏色應體現出學校“紅滿堂”的精神,展板設計應展示自建校起到現在在五山宿舍居住的學生的畢業照和生活照,拉近人們與學校的距離,讓學生回憶起往事,讓外來參觀人員感受到自己學生時代的快樂。
二、結語
校園建筑是與學生生活日常息息相關的空間,具有公共性,但也有一定的私密性,宿舍樓在學生的學習時光中發揮了巨大的敘事空間作用。針對宿舍樓這一存在空間,以空間句法技術分析得到進一步的心理空間、活動空間、故事空間的結果:宿舍樓一至三層平面宿舍內人流活動較高的區域集中在中間水平走廊區域,這里學生經過的次數最多,在后續更新設計中可關注空間的通達性、視廊的連貫性,進一步提升空間內部的品質;視域整合度最強的區域在宿舍樓左側水平長廊與垂直長廊的交界處,會聚集較多的人流,在后續的空間使用上,可考慮在此處進行班級通知、宿舍重要通知、社團宣傳等,發揮敘事空間的活動性、功能性特征;通過視域集聚系數的分析可知宿舍樓學生日常活動的喜好與軌跡,于歷史建筑而言,可針對性進行更新保護與日常維護,同時,三層外部平臺的區域視野較為開闊,后續可考慮特定地、有管理性地進行聚集型活動;一至三層中,視域控制值最高的區域在東西兩側水平走廊和垂直走廊的交界處,同時也是視域連接值最高的區域,在空間設計提升上可考慮張貼色彩艷麗、視覺效果突出的標識進行區分,而視域控制值和視域連接值最低的區域為淋浴間、洗手間和洗衣房等濕空間,是學生的私密性活動空間,但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可考慮增設公共安全設備,如SOS緊急呼叫按鈕等,進一步提升歷史建筑在使用上的安全性;視域深度最高的地方在左側垂直走廊與水平走廊的交界處,即左側樓梯入口的位置,這里同時也是宿舍樓中可觀察元素最多的公共空間,可考慮與集體活動結合,凝聚集體記憶,打造成敘事空間。
參考文獻:
[1]邱鯉鯉,周怡,倪澤偉,等.基于空間句法的歷史城區敘事空間研究[J].南方建筑,2019(4):110-115.
[2]陸邵明.場所敘事及其對于城市文化特色與認同性建構探索:以上海濱水歷史地段更新為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1-57.
[3]陸邵明,馬成.舊城改造中離散記憶場所的關聯耦合策略探究:以海鹽縣武原鎮護城河為例[J].建筑學報,2013(增刊2):1-7.
[4]馬凱,王在位,王絲雨.基于空間句法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多尺度分析:以上饒市玉山縣官溪社區為例[J].華中建筑,2021(4):102-105.
[5]徐博倫,李嬌,范學琴,等.基于空間句法的傳統村落敘事空間研究:以河南省郟縣張店村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0(3):104-107.
[6]肖銘,潘虎.空間句法視角下的老城區敘事空間系統優化方法研究:以廈門市營平片區為例[J].中外建筑,2020(10):100-103.
作者簡介:
陳俊璋,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城市分析、空間句法。
湯強(通訊作者),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高級環境藝術設計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與環境設計、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展示空間設計。
陳以樂,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遺產保護、澳門歷史建筑文化、水上社區(疍家)。
鄭亮,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建筑科學與工程、可持續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