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金 姚良一 鄧觀鵬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育人為根本任務,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素深入人心、促其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要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本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科書,其展現的愛國、責任、信念、法治等精神品質事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現實踐履;它在激勵人們奮勇戰“疫”的同時,自身意涵也在戰“疫”實踐中得到不斷詮釋與升華。結合現實,推動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再教育,需要從構建協同再教育機制、挖掘疫情思政資源、釋放榜樣效應、線上線下再教育方式相結合等方面努力。
關鍵詞: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再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1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1-0114-04
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引導人民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人民參與社會活動的主體能動性,進而推動人和社會全面發展。”[1]理論源自實踐又服務實踐,新冠疫情防控中呈現的精神品質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緊密關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契機。[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3]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勇戰“疫”的決心與力度、疫情防控中呈現的精神品質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內容,對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自覺、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宗旨大有裨益。
一、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再教育機理
疫情防控中生動感人場景和人物事跡,是愛國、責任、信念、法治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彰顯;這些理念在發揮疫情防控實效的同時,自身意涵也不斷得到詮釋與升華。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再教育,就是促進疫情防控中呈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實踐之間共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戰“疫”中的踐履及其自身意涵拓展等反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即把疫情防控中的育人素材和要素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促進學生認知、認同與情感升華。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開展思想政治再教育有其必要的內在機理。
1.價值判斷機理
學生對于中國疫情防控的甄別,如果缺少在學校共同討論以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機會,僅僅依賴于自我消化和體會,會有因知識、經驗等不足出現價值觀偏頗的可能。如對中國的疫情防控該如何正確看待,誠然,單靠他們主觀上的自我“能力識別”必然會有難度,加上網絡謠言的“干擾”,會有部分同學出現“冷漠”“過激”等認知偏差。網絡謠言等負面輿論“不僅沖擊大學生思想價值判斷,也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4]。基于此,以疫情防控為主題,對學生及時開展啟智、明理的思想政治再教育十分必要。
2.“實踐教科書”作用機理
思想政治教育有理論與實踐教育之分,只有兩者結合才能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自覺,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鑒于一直以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課堂教育的事實,此次疫情防控客觀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教科書”,在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自覺方面有積極作用。及時開展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再教育,通過疫情防控中鮮活人物事跡和生動場景的呈現,可以孕育大學生堅韌無私精神品質,激勵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目標。
3.精神傳承機理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勇戰“疫”的過程事實是創造歷史的過程。一幅幅奮勇戰“疫”的畫面和場景是中國人民同舟共濟最好的印記,彰顯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等精神風貌,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延續中華文明的必要舉措,需要被銘記和謳歌。思想政治教育是“銘記”和“謳歌”疫情防控精神印記的載體,充分說明開展疫情防控思想政治再教育的重要性。
二、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再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來引領人們思想境界的升華,促其理念自覺。疫情防控中展現的精神品質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其在疫情防控中的彰顯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踐履,在促進人們理念、行動自覺同時,自身意涵也得到詮釋與升華。
1.愛國主義的彰顯
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是個體對國家、民族的情感認同和自覺追求。我國有愛國主義優秀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是對愛國主義的真切表達。愛國主義不斷孕育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激發他們為國為民奮斗的精神動力,這正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內在緣由。
疫情防控中彰顯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印記,更是新時代中華兒女面對疫情表現出的時代品質。每個人堅持以自己的愛國方式為疫情防控加油助力,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情懷。有菜農騎行40多公里馳援醫療隊捐獻新鮮蔬菜;有退休環衛工人捐贈積蓄10萬元,而賬戶僅剩下十多塊錢;有低保戶母子捐獻從小到大積攢的零花錢;有海外華僑同胞火線采購國外醫療防護物資緊急支援國內……馬克思指出:“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5]愛國主義是抽象、宏大的,更是現實和具體的;疫情防控中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見證者,沒有誰是局外人,他們都在愛國主義情懷的牽引下,為了共同目標不斷前行。
2.責任倫理的詮釋
責任倫理指現實活動中個體基于責任和道德的指引,以責任、道德作為評判自身理念和行為的標準。責任倫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個體道德重要部分。責任倫理在結構上有職業道德和社會道德之分,職業道德詮釋下的思想行為體現“有為敢為大為”,而社會道德詮釋下的思想行為體現“有愛敢愛大愛”。
面對疫情嚴峻形勢,責任倫理是疫情防控最根本、最牢固的根基,是疫情防控取得勝利的有力武器。在疫情初期最嚴重的武漢,有高齡的鐘南山、李蘭娟教授以及數萬醫護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從全國范圍看,有無數的醫務人員、基層干部、志愿者堅守各自崗位,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和平常人一樣,他們很普通,都一樣是“父母、子女、夫妻、朋友”等生活角色,但在疫情面前,他們將其隱藏在了身后,轉變成為“抗疫先鋒”。他們的壯舉,事實就是疫情防控中詮釋責任倫理的壯舉,用平凡而偉大的行為詮釋何為責任,何為社會道義。所謂歲月靜好,正是有這些人在承擔責任堅守崗位,人間才充滿溫情和大愛。gzslib2022040217043.理想信念的呵護
理想是人們對于自身成長和未來前景的向往與追求;信念是人們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元素,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黨、國家、民族和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疫情防控讓黨旗飄揚在第一線,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當前黨和國家最堅定的理想信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不負人民期待和重托,靠前指揮調度,這是各級黨員干部對理想信念的呵護。深入前線,確保組織、協調和保障工作落實到位,這是各級黨組織對理想信念的呵護。努力做好信息排查員、輿論宣傳員、疫情防護員、便民服務員,為人民群眾筑起牢固的生命防線,是無數黨員對理想信念的呵護。牢記使命、勇于擔當是黨員干部的本色,更是他們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正因為有這種理想信念的支撐,黨、國家、民族、人民才能砥礪前行、歷久彌新。
4.法治意識的守正
法治是運用法規、制度等規范社會秩序的行為。法治不僅要求社會個體有自覺遵守法規、制度的理念和行為,還要求社會個體有維護法規、制度順利運行的意識和行為。
疫情防控時境下,法治理念對于疫情防控的實際效果有關鍵意義。為控制疫情蔓延,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許多對疫情防控管理的法律法規,如依法嚴懲制假售假犯罪、依法嚴懲哄抬物價犯罪以及出行限制條令等。事實表明,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總體趨好,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能自覺做到服從政府部門統一安排和調度,遵守各種防疫規則,對違背防疫規則的行為給予堅決制止。疫情防控中人民群眾表現出的法治意識和行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的見證;正是他們對法治的守正表現,疫情防控才會持續向好。
三、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再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育人為本,將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實踐共振的生動場面、意涵升華等元素反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學生進行再教育,在涵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自覺、促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構建多元協同再教育機制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多是“分兵作戰”,相互補充的客觀訴求被忽略。疫情防控是一次全民戰疫,構建家庭、社會、學校協同再教育機制,可以發揮家庭、社會、學校優勢,形成再教育信息互補、功能互補。
家庭是青年的第一課堂,父母是青年的首位老師。[6]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多數宅家,家庭可以成為疫情防控中的“小戰場”,應發揮父母的示范作用,自覺遵守防疫規則;同時加強對子女的關注,做好疫情知識、疫情心理疏導等方面教育,增強學生對疫情防控認知和認同,為疫情思想政治再教育“站好第一班崗”。社會是人與人關系的集合體,是疫情防控的“主戰場”。社會教育的意義在于提供了疫情防控實踐“大課堂”:從個人到集體,他們的戰“疫”事跡、感人場面等各種實踐素材在社會“大課堂”中得到及時展現。另外,對戰“疫”決策、事跡的各種社會評價信息,可以對學生形成思維碰撞,幫助他們“讀懂”和“理解”疫情防控中的決策和行為。學校教育相對而言,更有針對性和規范性,在疫情思想政治再教育中扮演主導作用:堅定政治立場,針對妄圖通過謠言丑化中國形象等不良行為,應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同時利用疫情防控實踐大課堂,構建“互聯網+學習+教育”的教學平臺,通過在線宣講、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和主題教育活動等教學形式,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升華。
2.挖掘再教育實踐資源
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是開展疫情思想政治再教育的前提,豐富的疫情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實踐廣度和應用,也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意涵提供更多實踐平臺。挖掘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資源是“收集—轉化”的過程,包括兩個環節:一是實踐素材收集,通過互聯網、實地觀察、交流訪談等方式,收集關注度高的包括最美逆行人、普通人善舉、國家抗疫策略、國外疫情動態等疫情專題,確保信息收集準確、及時和全面。實踐素材的資源轉化在于把取自實踐的材料進行加工并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當中,其目的在于引領大學生穿透疫情信息的符號化淺表層面,深入體會素材深層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將其從物的世界深入到精神世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從有“意思”向有“意義”的轉化。實現實踐素材的資源轉化,關鍵在于制定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把防疫抗疫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建設,引導學生對疫情防控中的育人素材進行理念層面的解讀,以提升他們對疫情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解、認同和自覺。
3.釋放榜樣效應
“榜樣”簡言之就是需要學習的人或事。榜樣效應的機理就在于作為榜樣的人或事因為自身在某些方面優秀或突出,比較容易在群體中獲得認可權威,也因此被成為學習或追隨的對象。榜樣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法,通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導、警示警戒作用,引導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認識、規范自身行為。[7]
榜樣教育因其生動性、示范性、感染性、激勵性等特征,在契合大學生心理,激發大學生情感,達到教育與學生思想實際同頻共振上發揮著獨特優勢。[8]疫情防控中涌現了一大批身體力行楷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榜樣素材,對提升學生的思政教育理念認知、認同、自覺大有裨益。對疫情防控中的榜樣效應充分釋放:一是戰“疫”榜樣推送途徑要多樣化。充分考慮各種主客觀條件影響,以電視、網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作為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呈現榜樣戰“疫”事跡,強化榜樣效應。二是戰“疫”榜樣塑造要力求真實、客觀,避免對戰“疫”榜樣炒作化、浮夸化、樣板化和簡單功利化,否則,會激起學生逆反心理。三是推進戰“疫”榜樣示范制度化建設。將戰“疫”榜樣示范流程具體化為明確的制度規章,并以這些明確的制度規章來規范戰“疫”榜樣示范活動的推進,為戰“疫”榜樣效應釋放確立長效機制。gzslib2022040217044.線上線下再教育相結合
疫情思想政治再教育效果以持續性、連續性為前提,疫情防控中、后的疫情思想政治再教育也不可或缺。再教育方式上,應倡導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線上教學借助于網絡平臺實現跨空間教學,能有效解決疫情防控中學生宅家的難題;后疫情防控階段隨著學生返校,教學秩序回歸正常,線下教學就會成為主流。
線上教學平臺可以有效發揮公共領域的作用,即開展疫情思政線上教學,教師可以以疫情防控中思政教育立德育人理念為主線,依托優質視頻和課件的育人資源,利用在線討論、辯論、互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思政課程教學當中。其運行機理是通過線上協商、辯論,讓個人的思想和觀點可以自由表達,實現信息共享、精神互惠和思想互通,幫助學生實現從認知到能力的遷移、從情志到心靈的升華,讓戰“疫”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線下教學應與線上教學有序銜接:一是開展疫情防控先進教育活動。號召全體師生向疫情防控英雄模范學習,自覺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務中去,成為這些精神的傳承者。二是開展疫情防控知識競賽。通過創新競賽形式和參與途徑,讓學生了解疫情防控知識,增強他們對疫情防控的認同力和感召力。三是借助音頻、繪畫、宣傳標語、征稿等不同形式,將疫情防控中的指導精神、育人元素化身為謳歌對象,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出來,這不僅是大學生個人精神寄托,更是社會正能量的凝結和升華。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因事而變、因時而進、因勢而新。[9]實踐是多樣的、又是動態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理念、實踐也會在“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過程中不斷完善與發展,也正是這一成長規律確保了思想政治教育持續“保鮮”,不中斷、不過時。誠然,這離不開人的能動性發揮,要善于在理論教育創新中嵌入實踐資源,賦予理論活力和豐富理論意涵;又要善于在實踐教育創新中注入理論養料,賦予實踐方向和提升實踐魅力。全民參與的疫情防控,事實就是愛國、法治、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素的實踐彰顯,它在激勵人們奮勇戰“疫”的同時,自身意涵也在戰疫實踐中不斷詮釋與升華;相信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實踐彰顯,還是理念自身意涵的實踐成長,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7]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224.
[2] 張利杰,宋偉.在疫情防控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20(9):24-26.
[3] 韓強.強起來 活起來 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N].人民日報,2017-05-03(7).
[4] 孫楚航,許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實踐路向[J].思想理論教育,2020(3):97-101.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0.
[6] 陳雪,王永貴.中國精神:戰“疫”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37-41.
[8] 黃蓉生,胡紅梅.基于抗擊疫情視域的大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略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12-18.
[9]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