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實踐觀是指導社會工作者如何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助人實踐的基本規范,其核心內容包括積極的社會觀、正確的專業觀、利他取向的人際觀。它對于大學生更好適應目前及未來社會生活具有普遍性的積極意義,因而應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鑒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性特征,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以及形成的寶貴經驗,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應堅持“實踐育人”的范式,即以實踐教學為載體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融合;充分發揮實踐教學“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加強實踐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其實踐教學模式包括價值感知與生活適應、價值養成與能力培養、價值內化與社會融入等三個實踐教學階段,六個實踐教學模塊和六門實踐教學課程。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踐觀;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0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1-0108-06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應同向同行,發揮協同效應?!币环矫妫ㄟ^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加強專業教育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也需從專業教育中挖掘和整合資源,以豐富教育內容和方法體系?!皩⒏咝K枷胝喂ぷ髋c社會工作聯系起來,討論二者的互學互鑒已經有十余年的歷史?!盵1]現有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通過對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工作的系統比較,論證了二者在工作理念和實踐模式上具有相互借鑒的基礎。[2]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工作結合的必要性得到充分肯定。[3]第二,從理念、理論、方法等多個層面,系統論證了社會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并開展了一些實踐模式與路徑的討論。[4]第三,聚焦到學校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問題,分別從“社會工作本土化嵌入”[5]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納”[6]兩個角度進行了討論。這些研究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一輪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與此同時,筆者發現目前的討論主要集中于社會工作專業理念、方法對思政教育理念、方法的更新和改進,在教育內容方面,關于思政教育吸納社會工作的討論還有所欠缺;在教育模式方面,還缺少借鑒專業培養模式加強思政教育系統性的討論。事實上,作為一個融合價值觀、理論知識、專業方法與技術于一體,專門從事助人工作的專業和職業,社會工作無論是在專業教育還是在職業工作中,都十分強調社會工作實踐觀塑造。結合筆者的專業教學體會,社會工作實踐觀不僅是專業培養的重要內容,對非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借鑒意義。為此,文章從社會工作實踐觀的基本含義、教育范式和實踐培養模式三個方面,系統討論如何圍繞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會工作實踐觀的基本含義及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適用性
“社會工作是遵循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專業價值觀,在社會服務及社會管理等領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專業和職業。”[7]社會工作是社會實踐、專業實踐與助人實踐活動的統合。社會工作實踐觀正是經長期實踐積累、凝練而成的,用于指導這三方面實踐的基本準則。
1.積極的社會觀
社會工作者所承擔的社會使命是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因此,形成積極的社會觀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這種積極的社會觀主要包括以下內涵:一是將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作為專業的核心價值觀,維護和實現弱勢社群的基本福利權益成為社會工作者的核心工作職責。二是針對社會轉型階段凸顯的各類社會問題與矛盾,社會工作倡導運用專業服務來推動社會改良,這種模式亦稱作服務型治理,即“通過服務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秩序;通過服務促進社會治理創新;通過政策倡導促進善治;實現社會工作領域內部的良好治理?!盵8]三是針對個體或群體所面臨的各種生活風險與困難,社會工作強調在“個體”與“社會系統”的交互作用中分析成因,并力求通過整合“社會系統”的資源來幫助個體解決實際困難。
2.正確的專業觀
與一般的助人活動相區別,社會工作的助人活動強調專業價值觀的貫徹,專業理論知識的指導,以及專業方法與技術的應用。因此,正確的專業觀,是社會工作實踐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專業觀的建構主要包括以下幾項任務:一是對“專業無用論”的糾正。由于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活動,因此,常會出現對專業理論與方法的錯誤性認識,誤認為學習專業理論與方法沒有太多必要,只要有肯幫助他人的熱心就足夠了。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實務工作中,需要全程強調專業理論與方法在有效助人中的作用。二是對 “專業無力感”的克服。作為一項專業的助人服務活動,服務對象反映的求助訴求有時可能超出了社會工作者的現有能力與所掌握的服務資源,致使社會工作者產生專業無力感。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實務工作中,要正確認識和評價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并運用有效方法克服“專業無力感”,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學習信心與實踐動力。三是激發專業成就感。社會工作專業助人實踐的公益取向,使得其專業成就往往不是以數字或金錢來衡量,社會工作者需要在予人幫助的過程中,在服務對象的正向轉變與發展中獲得成就激勵。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程度有限,社會工作面臨專業承認和職業承認不足[9]等現實問題情況下,正確專業觀的樹立顯得尤為重要。
3.利他取向的人際觀
社會工作強調專業關系在助人活動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較為明確與完整的倫理守則以規范專業關系與行為。從整體來看,社會工作中的專業關系倡導的是利他取向的人際觀。理解和認同這種利他取向的人際觀,并將其內化為個人在社會關系建立、維系、調處中的基本遵循,是對社會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服務對象的個體價值與尊嚴,保持以真誠、平等、尊重、接納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為服務對象的個人信息保密。二是堅持助人自助,厘清助人中的權利與義務,充分信任并激發服務對象克服困難,實現正向自我改變的能力。三是在服務對象的生活系統、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工作系統中,積極建立與維系專業合作關系,挖掘和整合各類助人服務資源,盡最大可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有效幫助。gzslib2022040217264.社會工作實踐觀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適用性
與專業教育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面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從大學生個體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出發,通過對個體理智、情感、意志、人格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引導與塑造,實現對目前社會生活的良好適應,以及對未來的充分準備。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工作和思政教育具有相類似的目標,即為滿足人的社會生活需要,實現個體社會功能的恢復與發展,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為社會工作與思政教育在內容上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特征決定了其社會本位立場”[10],意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必須建立在正確社會導向這個前提之上,必須指導學生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和看法,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工作在實踐中所倡導的積極社會觀,強調對社會核心價值的堅守,強調以服務社會的方式改良社會,重視個人發展與社會的關系。這些內容無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正確社會導向的題中之意?!皬慕逃蜕畹年P系來看,‘教育準備生活說和‘教育適應生活說是兩種極具代表性的觀點”。[11]盡管兩種觀點不盡相同,但都強調了教育的個體生活指向。從大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在專業學習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對專業價值的認可以及專業興趣的培養。因此,前文提到的“專業無用論”“專業無力感”“專業成就感不足”的問題,并不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特有問題,而是在很多專業中都存在的問題。因此,社會工作強調的正確專業觀的樹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社會工作所倡導的利他取向的人際觀,不僅是專業關系建立與維系的基本準則,也對于大學生學習和適應社會交往的一般準則,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具有指導意義。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實踐觀雖源于社會工作的專業實踐,但對大學生更好適應目前和未來社會生活具有現實意義。因此,社會工作實踐觀應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之中。
二、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的“實踐育人”范式
社會工作是一門應用性強,專業實務要求高的專業。實踐性成為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實踐教學成為專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模式。目前,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除了知識學習之外,還形成了以專業實習為核心,以實驗教學、課程見習、其他社會實踐為支撐的實踐教學模式。因此,在面向非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開展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時,應充分吸收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寶貴經驗,圍繞“實踐育人”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范式。
1.以實踐教學為載體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融合
“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在潤物細無聲中立德樹人”[12],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教學成為融合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理想載體,一方面,實踐教學以“做中學”為基本理念,實現專業知識學習、應用、反思的統一;另一方面,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機會,在具體的實踐體驗中加強對價值的感知與知識的掌握。
因此,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中的實踐教學應包含以下內涵:一是實踐教學不只是知識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價值教育的重要構成。實踐教學的側重點除了方法、技巧的訓練之外,也應在專業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強對價值倫理的理解與思考,進而推動學生“價值、知識、技術三位一體”的全面發展。[13]二是加強實踐教學不是簡單地增加課程與學時,也不應將實踐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實習實踐,而是應將“實踐育人”作為核心理念與方法,貫穿于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的全程,促進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及其他課程中協同育人作用的發揮。概言之,就是要“在一種廣義的課程觀下,引導學生將理論化為方法,將知識鑒于德行”。[14]
2.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所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施教過程和受教過程中,教育者運用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手段、載體,有意識地將意識形態、價值引領的教育性因素滲透、融入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過程中,讓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者的預先安排與設計,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境界”。[15]在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的實踐教學中,這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表現在:其一,它不是傳統的道理說教與價值觀灌輸,而是充分利用學生社會實踐中本身存在的德育形式;其二,它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的,隱含于知識教育、能力教育中,不為受教育者焦點關注,但卻能真實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類型;其三,它是寓于教育過程之中,間接的、滲透式的教育方式,其教育手段通常是多樣和靈活的。
從確保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角度出發,在實踐教學中應堅持:第一,要在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價值倫理教育、知識教育、能力教育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實現目標整合。第二,運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手段、載體,創設有利于激發和保護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的教育場域,進而讓學生自然地而非牽強地,自愿地而非強制地接受各種教育活動。第三,在開展實踐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德育需求出發,建構互為主體的互動關系,在社會實踐中,從知、情、意、信、行各個方面接受德育教育,并逐步形成道德自覺。
3.師生互動成為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證
從微觀層面的教育實踐來看,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互動形式,是一種具有召喚性的、有關學習的對話實踐。這些互動以顯性的知識技能為載體,將道德規范、思想啟迪、價值引領等隱性因素,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自我收獲感知與滿意度同師生互動的頻率與質量密切相關。[16]
為了提升專業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德育教育的獲得感與滿意度,實踐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應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在互動關系方面,專業教師應主動構建一種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專業對話關系,進而推動主體接納與專業信任;在互動內容方面,要將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內容同大學生個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進而讓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活動中有更強的真實感,更高的體驗度,更多的獲得感;在互動形式方面,可利用一對一面談、小組討論、情景模擬、案例分享等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互動的深度;在互動成效評價方面,既要關注學生在知識、能力層面的收獲與提升,同時也要注意在互動過程中,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目標等方面的各種轉變。gzslib202204021726三、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作為理論教育的延伸與拓展,高校實踐育人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途徑和方法,也是促進教育對象健康成長、完成個體社會化角色轉換的內在需要”。[17]因此,實踐教學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融規范、技術、意義三維于一體。[18]“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環節的遞進安排,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過程具有階段性特征,一般遵循‘體驗認知—模擬學習—真實情境實習的過程”。[19]作為從專業教育中析出的思政教育內容,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的實踐教學也應符合這一基本規律。因此,其實踐教學模式,大致可演化為價值感知與生活適應、價值養成與能力培養、價值內化與社會融入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1.價值感知與生活適應實踐教學階段
價值感知與生活適應實踐教學,主要面向大一的學生。剛入學的學生普遍面臨專業學習環境適應與社會生活環境適應的實際需求。因此,在低年級以體驗認知的形式,增進學生對專業的熟悉與了解,既是專業教育的必需工作,也是引導學生真正了解專業價值與意義,預防和干預學生對專業學習抵觸情緒的一項重要德育工作。此外,進入大學學習,學生生活場域的社會性日漸提高,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也日漸增多,適應社會環境的情況與社會觀的形成密切相關。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形成積極的價值感知。
根據胡塞爾的觀點,所謂價值感知,“是對客體‘價值的直接原本把握,就像是客體自身的原本把握一樣”。[20]聚焦在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的實踐教學,就是要提供一個真實的實踐場域,為學生創造真實感受和體驗價值的機會,進而對專業價值等形成“認之為是”,“認之為真”的經驗性認識。因此,在價值感知與生活適應階段,應有專業學習環境適應和社會生活環境適應兩個模塊。專業學習環境適應模塊,重點滿足新入學大學生的校園環境適應、班級環境適應和專業學習適應等需求,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從高中學習向大學學習的過渡,為大學學習生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這一模塊的核心思政教育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專業價值的感知。社會環境適應模塊,重點滿足新入學大學生對社會的自然性適應、生活性適應、文化性適應等需求。這一模塊的核心思政教育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社會主流價值,以及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這兩個實踐教學模塊在教學形式上以學生的體驗認知活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在教學效果上,兩個模塊具有一定的交互影響。
與專業學習環境適應模塊和社會生活環境適應模塊相對應,分別設置同伴支持與價值體驗,志愿活動與公益教育兩個實踐課程。在同伴支持與價值體驗課程,組織高年級專業學生,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學習適應需求,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歷,本著接納、尊重、助人自助等社會工作原則,以團體社會工作為主要方法,開展互動交流、經驗分享、行為示范等活動,讓低年級學生在“受助”中,形成對社會工作實踐觀的經驗感知。在志愿活動與公益教育課程,根據所掌握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愿服務機構資源,組織低年級學生參加相關公益機構的志愿活動,通過志愿服務加強對社會的接觸、適應與融入,并且在感受“助人”快樂的過程中,接受公益精神的教育與公益意識的培養,進而體會社會工作實踐觀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2.價值養成與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階段
價值養成與能力培養實踐教學,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年級,進入系統專業學習的大學生。在這一階段,將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同專業教育實現有機結合是實踐教學的關鍵。從這一階段實踐教學的特質來看,一方面,要通過專業實踐加強對社會工作實踐觀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將社會工作實踐觀有機整合,進而實現價值養成與能力培養。
所謂價值養成,其實質是一種價值塑造。其塑造過程已經不只是對價值的直觀體驗與感知,它還需要通過歸納、演繹、推論等,進行間接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的意識與能力,單純依靠思政理論課中的課堂實踐教學顯然是無法實現的。它還需要與專業實踐課程結合,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訓練和應用。因此,價值養成與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階段就應包括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塊和專業實踐課實踐教學模塊。前者以課程內容為基礎,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加強對社會工作實踐觀的理論認識,并進而探究其背后的價值理念、價值邏輯。后者則充分利用各專業的實踐教學資源,讓大學生以專業實踐活動為載體,嘗試將社會工作實踐觀應用于日常生活,進而鍛煉自身素養與能力。在這兩個實踐教學模塊中,教師主要承擔教育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實踐教學的定位是在服務相關課程教學的同時,實現大學生對社會工作實踐觀的具體應用。兩個教學模塊雖分別依托思政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看似相互獨立,但實則互為補充,協同育人。
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塊和專業實踐課實踐教學模塊相對應的,分別是價值思維與判斷訓練、實踐能力與規范養成兩門實踐課程。價值思維與價值判斷訓練,對應于現有思政理論課,以課程專題調查、主題報告與討論、社會研究課題大賽等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運用相關課程所學的知識走進社會,認識社會,分析社會,進而對社會工作實踐觀形成理論把握。實踐能力與規范養成,對應于各專業實踐課程,以實驗室教學、課程實習、專業實踐大賽等為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利用專業所學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中,加強對社會工作實踐觀的能力訓練與社會行為規范的養成。
3.價值內化與社會融入實踐教學階段
價值內化與社會融入實踐教學,主要面向大四的專業學生。這一時期,大學生已經基本完成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具備了一定的專業能力。同時,通過專業實習、求職面試等活動,大學生也開始逐漸告別校園生活,全面進入社會生活。大學生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也進入了最為關鍵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實踐教學,應將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全面滲透到大學生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進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內化社會工作實踐觀,并利用其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gzslib202204021727因此,在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中就需要包括價值內化實訓教學模塊與社會融入實訓教學模塊。價值內化實訓教學模塊,主要是結合大學生專業實習、工作見習等專業實踐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將社會核心價值、專業價值、職業價值,以及個人價值統一起來,在專業實踐中促進學生的價值內化,并踐行于個人日常社會生活。社會融入實訓教學模塊,就是根據大學生融入社會的現實需要,在心理調適、人際關系調處、社會環境適應等方面給予針對性指導。這兩個實踐教學模塊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實踐教學中,主體性更強,教師更多發揮協助者、支持者角色。社會工作實踐觀教育實踐教學的定位是在幫助大學生順利畢業,適應職場環境,成功踏入社會的過程中,引導大學生實現對社會工作實踐觀的價值與行為內化。
與價值內化實訓教學模塊和社會融入實訓教學模塊相對應的,分別是職業體驗與發展規劃輔導,社會生活能力鍛煉與輔導兩門實踐課程。職業體驗與發展規劃輔導,以大學生專業實習與工作見習為教育場景,引導其積極進行職業體驗。以此作為經驗性認識,在大學生發展規劃輔導中,引導大學生將專業特長同職業能力優勢相結合,將個人自我實現同服務社會相結合。社會生活能力鍛煉與輔導,堅持“助人自助”原則,鍛煉大學生獨立解決社會生活中所遇問題的能力,并根據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幫助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建立和完善社會支持網絡,促進其社會功能的實現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工作的融合[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
[2] 陳成文,劉馨瑜,朱穎.論思想政治工作與社會工作之異同和相互借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7-11.
[3] 楊威.簡析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內在依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97-100.
[4] 程毅,劉軍.“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02-107.
[5] 方巍.論高校學生社會工作——一種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策略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8(19):84-88.
[6] 易剛,肖小霞.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7] 李迎生.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推進策略[J].社會科學研究,2008(5):109.
[8] 王思斌.社會治理結構的進化與社會工作的服務型治理[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33-34.
[9] 張海.承認視角下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現狀與趨勢[J].探索,2016(5):135-137.
[10] 王玉香.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9):32.
[11] 解德渤.大學創新教學的三大理論批判[J].現代教育管理,2018(6):103-107.
[12] 高德毅.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13] 黃力.需求本位的民族院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依據與模式——以湖北民族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為例[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7-71.
[14] 王茜.“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
[15] 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J].教學與研究,2019(6):47.
[16] 劉雋,范國睿.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師生互動對于學生自我收獲感與滿意度的影響機理——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17] 談傳生.高校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61-63.
[18] 李學書.試論實踐教學之“實踐”意蘊[J].中國教育學刊,2013(4):56-60.
[19] 周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2):141.
[20] 倪梁康.價值感知與倫常行動[J].南國學術,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