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 祁華 牛新華 李巧珍
摘要:文中詳細闡述橫山雜糧發展現狀和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現有問題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雜糧生產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
雜糧是陜西傳統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分布在長城沿線干旱半干旱地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秦巴高寒山區。促進雜糧生產發展,提高雜糧產量和質量,加快陜西雜糧產業發展,對促進陜西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以及老少邊貧地區促進扶貧開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改善城市人口的膳食結構,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 橫山基本情況
橫山位于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無定河中游,榆林市中西部,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相接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耕地面積
12.08萬hm2,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33萬hn2,氣候多變,屬大陸性季風北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根據自然條件把橫山分三個板塊,即北部風沙灘水地區、河谷川道地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丘陵溝壑區也是雜糧生產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815.8h,年平均氣溫8.6℃,≥10℃的有效積溫2800℃,無霜期148d,土壤類型以沙土、壤土為主,主要用來發展橫山雜糧。
2 橫山雜糧生產現狀
2.1 國家政策傾斜
2015年,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鐮刀彎計劃中提出,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積極主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適當調減玉米面積,改種耐旱耐瘠薄的薯類、雜糧雜豆,滿足市場需求,保護生態環境。在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熱作農業、優質特色雜糧等。
2.2 橫山品種資源豐富,面積不斷擴大
規劃發展雜糧包括谷子、糜子、蕎麥、綠豆、高粱、黑豆、小豆、豌豆、扁豆、蠶豆、蕓豆、豇豆等小宗糧豆作物,綜合用途廣泛、營養豐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重視。橫山目前上述雜糧品種除扁豆、蠶豆、蕓豆以外,其它雜糧種植面積年年都在萬畝以上。雜糧種植方法簡單、生育期較短、省水省肥、種植地域性強、擁有很多種用途,是具有特殊食療食補作用的農作物,橫山雜糧缺乏統一規劃,種植繁亂,經濟利益得不到提高。
2.3 自然資源充足,政府大力支持
橫山區是一個農業大區,土地資源充足,區境內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8.6℃,年平均降水量390mm,主要降水集中在7~9月,雨量適中,時空分布不均勻,屬典的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土質疏松,土層深厚,類型多樣。耕地以臺地和梯田地為主,保水保肥力強,富含有機質。為實現脫貧攻堅取得最后勝利,2018至2020年區政府的大力號召支持,投資3.5億元,建成高標準寬幅梯田1.93多萬hm2,為發展雜糧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4 適宜的生產環境,沒有形成污染
雜糧生育期一般比較短、但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能充分有效利用光、熱資源等特點,是橫山區的傳統優勢農作物。橫山在種植雜糧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種植的種類繁多,種植面積較大,在農村地區有著廣泛的分布。雜糧多種植在山區等傳統農業區,遠離工礦企業,沒有污染;雜糧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強,像黑豆等豆類作物又有固氮作用,生產中極少使用化肥,病蟲害發生率遠低于水稻、玉米等主要糧作物,農藥使用量少。所以,生產的雜糧是健康、安全的農產品。
2.5 市場價格穩定,品牌初步形成
一是市場價格高而穩定。近幾年橫山雜糧市場價格比較穩定,谷子6.8-7.6元/kg,高粱3.6~4元/kg,糜子3~5元/kg,蕎麥3~3.6元/kg,黑豆5~5.6元/kg,紅小豆8~12元/kg,綠豆12~14元/kg,豇豆10~11元/kg,豌豆7~9元/kg,扁豆9~10元/kg,價格都比玉米和馬鈴薯高。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膳食結構也發生變化,雜糧的市場價格相對提升幅度大,且穩定。二是商品率高。橫山大明綠豆多年來主要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出口一直穩定在1萬t左右,年創匯800多萬美元,成為陜西省主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之一,也是出口免檢產品,早在2010橫山大明綠豆由區農技中心審報為國家地理保護標志農產品。
2.6 種植規模大,受干旱的影響也大
橫山區雜糧種植范圍廣闊,面積大,種類多。據2021年統計,橫山區現有谷子、糜子、蕎麥、高粱、綠豆、黑豆、黃豆、豌豆、紅小豆、扁豆、豇豆等11類雜糧,種植面積達4萬hm2左右,占全區農作播種物面積一半以上,其中以黑豆、谷子、綠豆、糜子、高粱和紅小豆歐中面積比較大。2020年大豆種植
0.8萬hm2(黑豆和黃豆),總產量1.10萬t,綠豆種植1萬hm2,總產量1.2萬t,谷子種植0.73萬hm2,總產量0.92萬t,紅小豆種植0.47萬hm2,總產量0.6萬t,糜子種植0.33萬hm2,總產量0.16萬t,高粱種植0.33萬hm2,總產量1.8萬t。2021年橫山區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5月份之前總降水量不足50mm,以后兩個多月沒有降水,及時降雨均為無效的,從而雜糧種植面積和田間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3 橫山雜糧生產存在問題
3.1 生產水平低,勞動力薄弱
近年來,橫山區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多數為老人與婦女,文化水平落后,新知識、新技術不易推廣應用,由于自然條件的原因,雜糧種植面積較為分散,很難形成集中連片、規模較大的生產基地,栽培管理跟不上,機械化程度不高,雜糧種植主要還是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生產效率不能提高,單產水平低,大豆單產一般在80~90kg/667m2左右,谷子單產90kg/667m2左右,綠豆單產80kg/667m2左右,其他雜糧的單產就更低。
3.2 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小型企業發展慢
目前,國家就注重小麥、水稻、玉米和馬鈴薯這四大支柱作物,正如生產發展中機械一直從這些大宗糧食作物出發,對于邊遠山區的農業生產機械重視不夠,雜糧機械發展緩慢,這也是由于自然環境條件所造成,雜糧生產不能實現集中連片,大規模的發展機械作業受到限制。雜糧在中國的面積雖然小,相對單產低,可對人類健康發展貢獻不小。常食雜糧,人體營養全面,疾病減少,健康長壽。要發展好雜糧這一產業,國家首先要大力支持小型機械加工企業,讓他們能很快生產出適宜山區雜糧生產的小型機械,減少雜糧生產投入的用工量,降低勞動強度,解決老力不足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達到糧食增產的目的。其次要對雜糧生產進行補貼,充分調動種植戶的積極性,擴大雜糧種植面積,為國增加糧食總產。最后要保護生產者的利益,增產不增收也會給種植戶帶來個很大的挫傷,對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要全面考慮,統籌兼顧。
3.3 品種老化,良種統供率不高
雜糧品種引進、選育工作薄弱。全區沒有固定的良種繁育基地,橫山雜糧種植的品種多為農家自留品種,專用品種、高附加值品種及優質品種很少。新品種推廣速度慢,良種覆蓋率不到30%。目前生產中還以“晉谷”系列和傳統的“香谷”為主,普遍抗病性較差;黑豆是傳統的“橫山梿枷條和驢咬稍;綠豆以橫山區農技中心選育的“榆綠一號”和農家大明綠豆品種為主,且品種多年來未進行提純復壯,混雜、退化較為嚴重;紅小豆以“冀紅5號”和農家紅小豆品種為主。
3.4 投入水平低,缺乏生產技術
改革開放40年來,由于農村生產勞動結構的變化,農業生產雜糧投入水平低下,主要是有機肥投入少或不投入,土壤嚴重缺乏有機質,土壤環境惡化,肥力下降,農民收多收少一個樣。科技投入不足,缺少長期穩定的專業技術隊伍,缺乏種植資源材料,雜糧大幅度發展后勁不足。
3.5 深加工不足,產品研發滯后
橫山雜糧品種這么多,品質那樣好,具備雜糧產業發展的地域、資源、價格優勢,但結合實際我們可以發現,雜糧產業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市場意識薄弱、深加工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農民生產的雜糧未經任何加工低價流入二倒販手中,就是橫山所有的雜糧加工企業也僅限于一般的分級包裝,缺乏深度加工,雜糧產品的研發基本是空白,自身價值不能很好的提高。
3.6 土壤受污染嚴重,產品質量沒保證
改革開放四十年,不能否認化肥對糧食單產的提高,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做出一定的貢獻,但化肥對土壤也造成一定的污染。施用化肥是糧食增產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的使用,會造成土壤污染。由于長期大量使用氮肥,破壞土壤結構,出現土壤板結現象,生物學性質惡化,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提高和產品質量。化肥利用率低下,農作物吸收率不足40%,造成土壤和河流的污染,環保不達標。
4 橫山雜糧發展對策
4.1 加強政府引導,統一規劃發展雜糧產業
雜糧產業發展,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我區雜糧在農業生產中有重要價值及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做好產業引導工作,可為雜糧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持。改變“想種什么就種什么,吃什么種什么或今年什么價格高來年就種什么”的無序生產種植局面,引導更多農戶進入新時代雜糧產業發展領域。統一規劃產業布局,切實發揮主導作用,以此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鏈接機制,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4.2 引進和選育良種,建立良種繁育基地
近年來,雜糧良種退化、混雜嚴重。技術單位應重新組織技術力量,一方面加快雜糧品種引進、篩選、鑒定和良種繁育,廣泛宣傳推廣。二是應建立高標準的良種繁育基地,完善良種的示范推廣網絡,實行政府扶持,良種補貼,使雜糧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三是要對已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在推廣過程中每隔3-5年進行一次提純復壯。四是重視科研技術單位,確定作物發展方向,增加經費的投入,保證技術研發正常運行。
4.3 推廣新技術,擴大機械化栽培面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開展不同類型區域和不同品種關鍵栽培技術,積極推廣簡約化栽培技術,大明綠豆有機種植技術,雙溝覆膜栽培技術,膜際栽培技術,水平溝栽培技術,旱地谷子綠色栽培技術,谷子化控間苗技術,谷子滲水地膜栽培技術,谷子機械化栽培技術,糜子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地膜谷子密植高產技術等,建立不同作物的栽培技術體系和栽培標準,建立田間標準化種植模式,規范種植,提高雜糧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通過政府補貼,加快小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減少田間作業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壯大規模,增加經濟效益。
4.4 加快土地流轉,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作用
橫山雜糧種植普遍規模小,農民仍習慣于廣種薄收,先進的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沒有形成區域優勢和品牌優勢,不利于規模化生產和機械化生產。要想加快土地流轉,就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作用,把閑散和撂荒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為雜糧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種植提供有利條件。實現雜糧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種植區域化,經營一體化。
4.5 充分發揮寬幅梯田的作用,提高雜糧單產
從2018年至2020年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利用貧困縣整合資金3個多億,統一規劃,積極發展高標準寬幅梯田1.93多萬hm2。我可以高興的說,這是百年不遇機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橫山雜糧發展的先決條件,土地整平啦,道路寬敞啦,機械可用啦,水渠挖開啦,洪水的危害消失啦,發展糧食生產有保障啦,我們的農民和農業技術負責部門領導也應重視啦,一定要抓住這一有利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大刀闊斧的進行一次創新,擬種什么就種什么,增加有機肥的施入,加快改變高標準寬幅梯田土壤肥力狀況,讓1.93多萬hm2高標準寬幅梯田及早變活,充分發揮地力作用,提高雜糧單產,同時喚醒多年夢想發展土地的期盼者,成為糧食生產的經營者,為橫山乃至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4.6 創造雜糧品牌意識,增加種植戶的經濟利益
橫山雜糧的種類比較多,品質尚好,對絕大多數人走上健康之路有著很大的益處,所以政府應該不僅支持生產者還應支持鼓勵一些雜糧生產加工企業對雜糧不同品種、產品進行產地認定、產品認證、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地理標識認證,同時應制定行業和地方生產、加工標準;對優質品種、品牌進行快速注冊、加快保護和利用,積極“創品牌, 樹名牌”,以品牌帶動生產,以名牌促發展,用品牌拉動人們的消費,增加種植戶的經濟利益。
4.7 加快雜糧產品的開發,形成橫山雜糧品牌
要對現有的加工技術和設備進行充分利用或更新換代,不斷對雜糧產品進行開發,豐富雜糧精細制作方法。政府相關部門還要推出相應政策,幫助企業有效提升加工水平。生產企業要積極發展高質量、高效益的雜糧產品,打造特色雙品牌,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推廣有機產品品牌,研究產品的生產開發,加快生產步伐,實現雜糧加工生產的良性循環。
4.8 減少污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廣泛宣傳,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時收回舊農膜及農業廢棄物。對病蟲害進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天敵,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用量。積極采取多種扎實有效措施,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切實開展“測-配-產-供-施”技術的推廣,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意識。逐漸改變偏施氮肥,忽視有機肥和鉀肥,化肥撒施,表施的習慣,提高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
參考文獻
[1] 雷錦銀.陜西小雜糧生產的比較優勢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1):3.
[2] 劉雙安,趙惠芳.陜北小雜糧產業發展前景分析[J].農業科技通訊,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