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心理健康,是現階段素質教育所推行的觀念之一。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展開高效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關注學生在課程中所展現的行為準則,分析小學生不同的心理變化,將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滲透在小學語文課程當中,落實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的改革內容。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小學語文中存在的健康教育內涵。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素質教育所推行的教學觀念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其中不僅包括了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更包含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從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選取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案例,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滲透,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思維,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融合,發揮語文教學中最大程度的教育價值,將豐富的教育內涵貫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涯,真正的實現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
一、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
小學階段學生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從發展過渡到成熟的時期,此時外界的影響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的可塑性,構建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與環境,從小學生的健全人格出發,提高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對其心理健康進行有效的塑造與鍛煉。教師應意識到語文課堂的教學重要性,積極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學生的思想以及各個學習技巧中,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在語文課程中尋找到學習的平衡點,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理論。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在語文課程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展開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內遇到的各類問題,給予學生恰當的解決方式,傾聽學生此時的心聲與煩惱。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在溝通與交流時的態度,應充分的結合尊重、信任以及平等的態度,耐心的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不可以將自己的觀念強硬的加給學生,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獲取到更多培養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促進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能有效的強化自身的心理素養。例如在《月是故鄉明》這一課時當中,教師利用一首《鄉愁》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導入中,教師采取談話導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借此來引出本節課的實際教學內容。并通過作者的寫作方式,理解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加強學生的心理情感體悟。
二、采取靈活且科學的教學方式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較為淺顯,對于語文中所出現的知識內容無法深入理解。教師應重視此時學生尚未成熟的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課程中有效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在課程的教學中,設計較為創新的教學環節,開拓小學生此時的學習眼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課堂展開教學,有效的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程當中,將語文內容中抽象化的問題進行轉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考以及探究的能力。教師需要注意到,在語文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時,不能主觀的為學生下定義,這種替學生做出抉擇的教學方式,將會導致學生的心理素養出現偏差,無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自我的學習認知將出現嚴重的負面問題。教師在語文課程中應采取平等的教學方式,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與環境,減少小學生此時出現的學習緊張感與陌生感。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引導方式,圍繞著書本中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融入到小學語文課程當中,鍛煉學生的學習心理素養,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重要性與靈活性,讓學生能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學習意愿。例如在《自相矛盾》這一課時當中,教師采取靈活的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觀看故事視頻,了解寓言故事中的內容。通過文章內的對話,深層次的幫助學生了解其中寓意,并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指導學生參演故事,感受“銳利和堅固”兩個詞語的含義,鼓勵學生不做“自相矛盾”的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重視小學生的課外閱讀
閱讀是培養人思維的重要方式,也是豐富學生學習資源的有效途徑。小學階段教師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能幫助小學生塑造完整且健全的人格。“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教師應重視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教學,在書中引導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給予學生無窮的前進力量,養成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學習態度。教師開展開課外閱讀時,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內容,將高尚的教學思想傳遞到學生的腦海中,幫助學生積累優美的詞句,循序漸進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教師應意識到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方式是模仿階段,此時學生對于事物的好壞無法分辨,只能依賴事物本身的趣味性進行模仿學習。因此,教師需要選擇優秀的書籍進行課外閱讀教學,調整班級閱讀課堂的教學時間,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與分析習慣。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時當中,教師在課堂中觀察學生對文章閱讀的興趣,展開課外閱讀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有關其他國家的景色描寫的書籍,并帶到班級中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在閱讀后將書籍中優美的詞句進行摘抄,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資源,拓寬小學生的學習眼界,并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是啟蒙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渠道。教師應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教學作用,在課程中不僅要將語文知識進行滲透,更要考慮到課程的實效性,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想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4):42-43.
[2]余桂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散文百家(下),2016,(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