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強
摘要: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同時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主要渠道。初中階段的數學科目作業更是強化學生課堂理論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作業的合理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農村地區來說,受教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數學作業成為鍛煉學生數學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教師積極探究初中階段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數學科目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主要體現在數學知識學習能夠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優化數學科目的課后作業設置,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強化學生課堂知識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優化數學科目的作業設置,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作業設計,成為當前初中數學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結合作業設計原則以及作業設置現狀,探討優化農村地區初中數學科目的有效策略。
一、數學科目作業設計原則
(一)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該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科學進行作業的設置,促使學生主動完成課后作業,鞏固課堂知識,提升作業設計實效。
(二)作業設計的差異性原則
初中階段的學生受家庭環境、遺傳以及學習習慣等方面因素影響,導致其在數學科目學習的基礎和能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置時要依據學生之間的具體差異,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做大限度地發揮作業實效。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布置挑戰性較大的作業,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基礎性較強的作業,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效能感。[1]
(三)作業設計的生活性原則
基于數學科目學習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業設置的時候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同時作業內容應該是思考性的、多樣化的,能夠深化學生的課堂學習,促使其借助課堂學習解決生活問題,正確感知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意識。
二、現階段農村初中數學科目的作業設計現狀
(一)作業量過大,學生的負擔過重
由于數學知識的復雜性,導致數學科目的學時較長,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消化課堂知識。但是在農村地區教師進行作業設置時,往往忽略作業的針對性和精準性,片面強調數量,希望能夠通過大量刷題來增強學生的數學技能,這不僅給學生帶來強大的作業負擔,加上農村地區家長的學歷有限,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監督和指導,往往誘發抄襲現象,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作業設計形式單一,內容乏味
受以往教學觀念和方式的影響,農村初中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過度依賴教材和各種試卷,導致作業形式不是計算題就是應用題,加上試題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過于遙遠,很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知識,這對學生的數學科目學習是非常不利的,不僅降低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影響作業完成度,還不利于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
(三)作業設計存在假性分層,增加學生負擔
農村地區教師受自身教學技能和理論限制,往往忽視分層作業的重要性和學生之間的具體差異,導致教師在進行作業設置時常常一概而論,造成作業設計假性分層,誘發學習好的學生吃不飽、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消化的現象。作業的假性分層現象,使作業的分層布置流于表象,為學生帶來過重的作業負擔。
三、農村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依據學生差異開展作業分層
在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時,應該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水平,并以學生的具體水平為依據進行多維設計。首先 ,在教學目標方面,數學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真實水平進行差異化設計,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的作業目標應該是使其能夠掌握課本中的基礎定義和公式等理論性知識;對于中等水平學生,教師應該引導其利用課堂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于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提升作業難度,通過作業設置實現學生學習技能的更好提升。其次,在作業數量方面,教師應該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相應的作業目標,合理設置作業數量,在減輕學生作業壓力的同時,促使其能夠更好鞏固課堂學習。最后,在作業難度設計方面,教師應該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動態,明確學生的基礎能力范疇,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難度差異的作業,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基礎需求,同時不同難度的作業能夠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有效激發學生的練習動力,促進學生學習技能和水平的提升。
(二)注意作業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數學科目學習目的是為了能夠服務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摒棄以往作業開展形式,充分意識到作業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將學生作業生活化,提升學生對于課后練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生技能質的提升。[2]例如,在學習《統計調查》時,教師可以以人口普查為契機,將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調查本村人口現狀。首先,教師可以將本村進行合理劃片,將學生分成與片數數量相等的小組。其次,教師布置調查要求,學生應該采取入戶調查方式,將本村人口以年齡段為依據進行分組,分別是0到6歲、7到18歲、19到59歲和60歲及以上人員。再次,教師帶領學生將本片的調查數據繪制成統計圖。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各個片區的調查情況進行合理整合,完成本村的人口統計圖。通過統計圖,學生能夠清楚掌握本片或者本村不同年齡段人口的分布情況。通過這種作業設計形式,教師不僅強化了學生對于“統計調查”的認知,還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擴大了作業布置成效。
(三)增強作業設計的趣味性
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普遍具有好奇心理,因此在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注重作業形式以及內容的新穎性。同時,由于充滿趣味的作業能夠有效刺激學生大腦,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課后練習。鑒于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兼顧作業設置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充分挖掘學生內在潛力,提升學生的練習成效。例如在學習完《軸對稱》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設計窗花的課后作業。這種作業形式不似以往作業形式那樣單調,同時作業內容還緊扣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做作業的意愿,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在制作窗花的過程中強化對于軸對稱圖形的認知,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學生通過制作窗花,還能夠有效鍛煉自身審美和動手能力,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助力。
(四)注意作業設計的開放性
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的目的首先是強化學生的課堂認知,其次是鍛煉學生學習技能。以往的作業設置形式過于固化,內容過于單調,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抵制心里。針對這一現狀,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注意作業內容和形式的開放性,為學生留出足夠探索空間,促使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于書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還能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技能和成效。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題多解或者一題多問的形式,增強作業的探究價值。或者教師可以學生的生活閱歷或者經驗為依據,
為學生布置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作業。這種作業形式,不僅遵循了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原則,還體現了作業設計的靈活性,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合作者和組織者。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數學科目的學習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對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作業設計的合理性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要以學生之間的具體差異為基礎,進行兼具多維化、生活化、趣味性和開放性的作業設計,調動學生參與欲望,提升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吳凱.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作業探究[J].家長,2021(09):92-93.
[2]時耿芳.基于農村初中數學教學實際的課外作業設計[J].山東教育,2019(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