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尼熱·拜克熱
摘要:“雙減”政策的出臺意味著我國的教育要更加突出對學生的多元引導和綜合素養培養,廣大教師也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新準則。初中生物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都比較突出的課程,不僅對學生的生物知識體系和學習技能系統有著重要的塑造作用,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認知和主觀情懷。從這一點出發,本文將圍繞如何在“雙減”背景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這個話題來談一談看法。
關鍵詞:雙減;初中生物;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初中生物在學生和很多教師的印象中都是一門純粹的自然學科,完全以豐富學生在生物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儲備為教學任務,很少能夠認識到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正確價值理念和良好行為習慣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實作為一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科目,初中生物無論是在教學內容、形式、方向還是反映維度上來看,都具有影響學生主觀認知的諸多優勢條件,且能夠讓學生在獲取良好學習體驗的基礎上將這些優勢條件完全地展現出來,理應成為發展思政教學模式的一個主要抓手。
一、利用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學習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只有合作和交流才能帶來更為顯著的學習成果。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對于知識的講解要做到“點到為止”,留出一定的知識“余白”以作為學生們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在這個基礎上,初中生物教師應當提出若干符合學生思維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通過結組討論的方式開展自主探究和論證,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實現彼此之間靈感、經驗和知識認知的充分交流,又可增進學生之間的默契與情感,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團隊合作所能煥發出的無窮智慧。
例如在講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完成對課內知識的基本串講后,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出“安康魚”這種外貌奇特的魚的圖片和視頻影像,同時詢問學生:“這種魚的腦袋上長著一個小巧的‘燈籠’,大家想一想,這個‘燈籠’對它來說有什么用處呢?”而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四人小組開展討論,之后選擇各組派出代表做匯報,最后則根據各組匯報情況進行總結性講解。
二、借助我國的生物科學成就養成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生物是一門科學,科學的發展需要的無數位仁人志士的付出乃至犧牲。我國的生物科研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憑著眾多生物科研工作者的愛國熱忱和高超智慧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初中生物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當將這一部分內容作為重點講解對象,帶領學生了解我國生物科學家們的感人事跡和他們所創造出的輝煌成績,以此激發學生濃郁的愛國之情。
比如對于《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這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重點向學生們介紹我國優秀的農業生物學家袁隆平院士,通過講述有關文字材料或者播放一些簡短的專題資料片等方式,帶領學生們去了解袁隆平先生在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所付出的汗水以及這一科研成果對我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乃至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在弘揚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的同時鼓勵學生以之為榜樣努力學好生物、報效祖國。
三、培養學生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的自然情懷
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自然是初中生物教學的主要素材來源。初中生物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堂教學之外,還應當組織學生走出教室乃至校園,深入到自然環境當中去觀察自然環境、感受自然氣息,并引導學生通過對生物的奇妙行為、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來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懷,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多姿。在這個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引入一些趣味小實驗,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有效的生物素養成長。
例如對于《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綠化帶或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前往學校附近的植物園、公園等地方,讓學生認一認綠化帶中的不同植物,比較每種植物在葉子形狀、植株高度等方面的異同點,并可指導學生如何采集、制作植物標本,同時可在活動后選擇一些質量上乘的標本展示在教室里。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今天的所見、所聞、所思寫一篇字數自定的游后感,借此抒發自己對大自然和生命的喜愛、珍愛之情。
結束語
“道德是無處不在的空氣,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得到它的滋養”。初中生物教師要充分了解到生物教學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道德素養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狀況,從團隊精神培養、愛國主義養成以及自然情懷塑造等方面入手,通過富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參與感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實現個人道德境界和情懷高度的雙向提升,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立體型的優化,用這些方法來讓生物課程的教學在學生們的人生成長和思想發展過程中起到更大的、更積極的影響與作用,也讓科學和道德的光輝得以交相輝映。
參考文獻
[1] 劉光堯.生物教學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中小學教育,2018(321):09.
[2] 白煒.淺談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A].課程教育研究,2015(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