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暉
摘要:作業不僅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給教師及時的反饋,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重心,讓教學的有效性明顯提高。然而,在全國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背景下,既要留作業,又要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多花費心思,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目標,精簡作業內容,精設作業形式,不斷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本文著重就如何提高小學中段語文作業的有效性問題做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自主;習慣;分層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新課改要求精簡作業量,優化作業形式。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堅決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同時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通過精心設計作業形式,讓語文作業更加多元化,從而讓新課改要求與教學實際需求達到一種平衡。同時,作業形式越多樣,越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長遠而全面的發展影響很大。因此,教師必須關注語文作業的有效性問題,并認真研究、合理規劃每一次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效用,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布置預習作業,強化自主意識
只有讓學生自愿地學習,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聰明智慧。預習就是學生的一種自主學習表現,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渠道。在學習語文時預習很關鍵。通過課前預習,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字詞、分段等基礎性問題,并提前熟悉課本內容,預設課堂問題,保證課堂教學高效進行。小學中段的學生自主性有所提高,具備了自主預習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布置預習作業,以此來不斷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每次新課開講之前,我都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的作業。首先,學生要讀課文,把課文讀熟,把文中不認識的生詞用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其讀音和意思。其次,課后都會標記出必須掌握的生字,學生要先讀一讀,然后再給每個字組三個詞,這樣既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了生字詞,又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再次,學生要給課文分段,要大致明白每段說了什么意思,這樣能更讀懂課文。最后,學生再讀課文并認真思考,嘗試提出問題,以備課堂討論。經過長期的堅持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明顯增強了。
二、布置常規作業,注重習慣養成
學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是對當代小學生提出的高要求。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使越來越多的教學輔助工作由機器取而代之,尤其是傳統以人力為主的閱卷,現在實現了很大程度上的電腦閱卷。如果學生寫字潦草,不僅意味著他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更意味著他有可能因為書寫而丟失更多的分數。因而,語文教師必須放大規范書寫的重要性,指導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此外,閱讀、寫作同樣十分重要,閱讀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形成語感的重要渠道,寫作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兩者都不是通過短期集訓快速練就的,需要學生把功夫下在平時。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布置一些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常規作業,從日積月累中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例如,我根據日常教學需要,把常規作業設為:每日閱讀半小時,臨摹一張字帖,每日積累三到五個好詞好句,每周兩篇小作文訓練。我引導學生把閱讀和字詞積累放在一起,一邊讀,一邊收集好的字詞句,這樣學生的閱讀會更有效果,字詞量也能夠得到有效擴充。臨摹字帖可以改善學生寫字習慣,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結構的認識,寫好漢字。在日常語文訓練中,寫作應該是不能缺席的常客。為了讓學生有事可寫,我把寫作訓練定為一周兩篇,學生可以將一周內發生的趣事寫成作文,從興趣出發逐漸形成寫作能力。
三、創建作業超市,體現分層理念
學生與學生間的不同決定了課堂教學要得當分層。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也要堅持有效分層的教學理念,在設計作業時注重層次性,讓作業難度呈現不同的階梯。這樣,基礎較差的學生把學習聚焦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從點滴中夯實語文基礎。基礎中等和偏上的學生在快速完成基礎作業的同時,還能選做綜合性更高的作業,以此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為了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也為了激發大多數學生的作業積極性,教師可以把所有作業設計成“超市”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挑選作業形式和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從而讓他們更積極、更認真地對待每一次作業。
例如,在學習了《觀潮》后,我除了布置一些必須完成的基礎作業時,還設計了形式和內容十分豐富的作業超市: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讀的時候要配上合適的音樂,充分激發自己的朗讀情感。二、畫一畫,將文中漲潮時的情景畫出來。三、編寫一段導游詞。假設自己是導游,思考如何將觀潮景色介紹給游客,激發游客對觀潮景色的喜愛。這樣的作業既有難度上的不同,又充分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在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能力。
四、增設實踐作業,發展個性特長
作業不是變相的體罰,是為了夯實學生基礎,提高學生能力。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不能總是布置一些抄寫類的基礎作業,這樣不僅會讓學生感到疲勞,也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無益。對此,教師要適當地增設一些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把學到的基礎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創作當中,這樣他們既能熟練記憶課堂所學知識,也能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實踐性作業形式多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特長靈活選擇作業形式,這樣有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精神。
例如,在學習《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注重從音樂性、意境和思想性三方面出發,設計課后作業:一、為古詩配畫。這個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詞意境的感知和理解。二、按照古詩描述的意境、故事寫一篇小作文。學生在寫作時不僅能夠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加深對詩人情感的認知,更是對學生創造力的鍛煉。三、學唱古詩詞。在學習如何吟唱古詩詞中,學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古詩的韻律,體會其中的音樂性。這樣的作業明顯區別于傳統的抄寫類作業,實踐性更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培養大有裨益。
五、增強作業反饋,促進學生積極性
在傳統的作業反饋中,教師一般簡單地以“√”或“×”符號來批改,或者以層次性的ABC來劃分。長期以來,反饋形式不注重更新,學生就會漸漸麻木,對于教師留下的作業就缺乏完成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需要花費心力的、考驗學生創造力的作業,學生也不會用心去思考和完成,導致作業改革失敗。“要想取之,必前與之。”在作業改革的探索中,語文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看到他們渴望獲得教師認可的迫切心情,精心對待學生的每一份作業,并設計一些獨特的評語,讓學生看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明白教師肯定和欣賞了自己的別出心裁,從而更加積極地去表現自己的才能,用心對待并完成每一份作業,從而有效提高全班學生語文作業的質量。
例如,面對學生的書寫作業,我會以鼓勵為主,再著重挑三五個字進行批改,這樣一來,學生就看到了教師的用心對待,也會投桃報李,寫作業時更加認真。此外,在作文的批改中,教師要格外用心。我針對學生的作文內容設計了不同的批語,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感受到喜悅,也獲得提升的動力,從而在寫作時更加用心。
總而言之,時代推著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邁進、發展。教學改革不僅表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作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也要積極跟上改革步伐。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中段語文教學時,要積極改進和優化作業形式,讓作業的形式和內容更加多元化,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真正得到收獲,實現基礎和能力的快速增長,從而顯著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建華.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作業改革的探討[J].中小學教育,2006(6).
[2]楊振杰,宋佳霖.民主開放高效的語文校本教研新機制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