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景富
摘要:在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中實驗占據關鍵位置。以往的實驗開展形式較為單一,導致學生參與意愿不足。為了提升實驗開展的有效性,需要初中物理教師加強實驗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賦予實驗操作生活化氣息,點燃學生的實驗熱情。本文首先簡要分析初中階段物理學科實驗開展生活化的必要性,然后針對具體的生活化建議展開探究,希望能夠提升物理實驗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生活化建議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物理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借助物理實驗,一方面能夠強化學生的物理認知,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從現階段的物理實驗開展現狀來看,其教學形式與內容較為落后,影響學生的參與意愿,降低實驗課程開展成效。要想進一步提升初中階段物理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教師重視生活化實驗教學方法的運用,縮短物理實驗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愿。
一、初中階段物理實驗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對某一項事物越感興趣,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強。針對學生的這一特性,要求教師盡可能提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生活化教學由于將課堂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系,進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因此得到廣大物理教師的認可。在初中時期的物理科目實驗中,教師應該將實驗與生活或者自然現象進行有機整合,進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提升實驗教學成效。這種實驗操作形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技能,還能夠強化學生的物理認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參與意愿。
二、初中階段物理實驗教學的生活化建議
(一)實驗器材的生活化
無論哪一階段的物理實驗都離不開相應實驗器材的支撐,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應用生活化實驗器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實驗開展成效。物理實驗中用到的器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藥劑或者是較為精密的儀器,另一種是通用器材。通常情況下,通用器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替代品。利用生活化器材開展物理實驗,能夠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實驗的機會,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1]
例如,在學習“溫度”這一章節時,教師為了能夠強化學生對熱脹冷縮知識的認知,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筆芯、玻璃瓶和膠帶等器材制作溫度計,并將其放置在開水中,帶領學生觀察溫度計因為水溫的上升而發生筆芯中液體上升的現象,當將其放置在冷水中時,筆芯中的液體又會慢慢下降,進而帶領學生總結出熱脹冷縮這一知識點。生活化器材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意愿,還能促使學生在遇到不明白的理論內容時,能夠借助生活中的物體自主設計實驗進行論證,進而提升學生的探究和動手能力,為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二)實驗情景的生活化
初中階段的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物理學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生活。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物理科目學習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進而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生活化實驗情景的創設,為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礎。同時,生活化實驗情景的創設還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課程的學習,其中所用到的實驗器材,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實驗情境,借助生活中的普通水杯和保溫水杯來進行實驗論證。教師可以將正在播放歌曲的播放器分別放到兩個水杯中,并蓋好杯蓋,學生可以發現,在普通水杯的外邊依然能夠聽到歌曲,而保溫杯中則不行。通過這個生活化實驗,學生能夠很好認識到聲音是通過固體、空氣或者液體等介質進行傳播的,進而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后實踐的生活化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初中階段的物理實驗開展期間,教師應該注意生活化元素的應用。此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需要注意課后實踐的生活化,使學生能夠認真觀察生活現象,主動探究現象本質,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完“內能”之后,教師應該這樣布置課外作業:鼓勵學生在家中觀察冰箱在工作過程中背面與其他三面顏色的不同,并自主探究其中原理。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冰箱在使用過程中背面的顏色較深,這主要是由于冰箱工作期間需要散熱,因此在家中擺放冰箱時需要注意冰箱與墻面之間應該留有一定距離,保證冰箱的散熱空間。通過這樣的生活化課后實踐作業的布置,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參與作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深化學生的物理認知,提升學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結語
總之,在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實驗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實驗的有效性,還有助于豐富實驗資源,增強學生參與意愿,進而提升實驗開展質量。物理教師應該注重從實驗器材、情景以及課后實踐的生活化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樹蘭.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J].求知導刊,2021(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