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理解仁愛內涵,構建仁愛集體,賦能班主任隊伍卓越成長,將進一步推進班主任踐行愛的教育,爭做“四有”好老師,引導廣大教師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yè),助力每一個學生享受公平而優(yōu)質的教育。
[關鍵詞] 仁愛之品;立德樹人;高品質育人
教育是仁愛的事業(y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國教育正邁向高質量發(fā)展的階段,習近平對廣大教師提出“四有”好老師的殷切希望,強調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引導廣大教師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yè)。教育事業(yè)面向未來培育人,班主任則是育人隊伍的生力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班主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追求高品質育人、適應新時代挑戰(zhàn)的應然要求。
一、堅定道德信仰,理解仁愛內涵
“仁者愛人”,仁就是愛和本心。教師是愛的使者,愛是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心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老師。《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下文簡稱《規(guī)定》)中指出,選聘班主任應當在教師任職條件的基礎上突出考查相關內容,“熱愛學生”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點。因為班主任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引領者,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班主任,將助力學生的個體成長,提升班級的品質發(fā)展,讓自身從專業(yè)走向卓越。如何堅定班主任的仁愛信仰,理解仁愛內涵呢?
1.永葆童心,寬容公平
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才能夠滋潤童心。斐斯泰洛奇曾經這樣表述過:“我決心使我的孩子在一天中沒有一分鐘不從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內心是他們的,他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我們一同哭泣,一同歡笑。”一個班主任如果能夠做到與學生“同哭泣”“同歡笑”,也就做到了從內心真正理解兒童。用兒童的視角來觀察兒童的世界,體驗兒童的情感,無疑會成為孩子們的知心朋友。這樣的朋友是走向學生內心世界的重要使者。
童心在教育中的表現便是愛心。印度電影《嗝嗝老師》中,9F班的14個學生與主流格格不入,抽煙打牌、尋釁滋事,氣跑了幾乎全校的老師,那為什么嗝嗝老師能夠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逆風翻盤?嗝嗝老師從小因為身體原因備受歧視,曾經有著與9F班學生類似的經歷,她更能理解隱藏在14個學生心底的深深自卑,于是從內心接納他們、平等以待,并且寓教于樂,以接近兒童的視角與思維進行引導。最終,嗝嗝老師成功了。這樣的成功基于她永葆內心的童心與寬容公平,讓她與學生互相理解、互相接納,成為引領9F班的靈魂。
2.嚴愛相濟,責任擔當
有了愛,不等同于就有了教育。仁愛是基于真誠的出發(fā)點。筆者曾做過數據調查,指向學生最歡迎的一類班主任時,超過80%的學生選擇了“溫和有愛”的類型,可見溫和是對學生表達愛意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但一則備注,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學生這樣寫道:“小時候我很喜歡我們那個和藹的班主任,長大后發(fā)現很多嚴厲的老師讓我也學到了很多。”仁愛不是泛濫的愛心,不是一味溫和地稱贊,更不是言不由衷地認同與理解。班主任的仁愛品質更需要專業(yè)的解讀。
嚴愛相濟,教育中的愛蘊含著對學生一生成長的責任感。《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2020年底,經過多次審議,教育部頒發(fā)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以下簡稱《規(guī)則》),2021年3月,《規(guī)則》開始實行。合理的批評教育,并不影響師愛的底色,而恰恰也是嚴格要求與嚴肅的紀律為仁愛提供了理性的保障,嚴愛相濟讓班主任在踐行養(yǎng)成教育時更具專業(yè)品質。
二、落實修煉基點,構建仁愛集體
班主任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他人,班集體是學生品格提升和成長的主陣地。班主任以仁愛之心來教育引導學生,其成效的判定可關注所帶班級是否也熔鑄了仁愛的烙印。因此,仁愛既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手段,又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內容。
1.構建集體愿景——讓仁愛聚力
思考當前的教育現狀,不得不承認:愛的教育雖然持續(xù)推行,然而對于幼小的孩子究竟能不能接受并消化愛的真諦,還需反思。班主任仁愛之心的潤澤,其最終目的還是讓班級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并有意識地將愛傳遞出去,助力他們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人。
因此,在班級形成仁愛的氛圍,凝聚仁愛的共識,是成為有仁愛之心的班主任的帶班前提。從班級顯性文化的布置,例如,教室墻壁、圖書角、植物角等細節(jié)的設計,到班級隱形文化的熏陶,再到規(guī)章制度的完善、班級精神的凝結等,都是形成仁愛氛圍的基石,缺一不可。這樣的基石積少成多,漸漸便會成為影響班級價值認同的班級輿論,在愛的輿論下,集體教育的力量引導并約束著學生行為,享受愛的學生更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2.豐富愛心課程——讓仁愛落地
教會學生懂得仁愛不是空談,其需要具體的策略推進,甚至需要完整的課程架構不斷完善和豐滿。這樣,才能有利于班級學生被愛滋養(yǎng),并傳播愛的力量。以筆者班級“講好愛的故事”班本課程建設為例。
班級征集愛的微故事,將愛的實踐表現個別化、具體化,通過系列宣講、演繹、爭辯愛的故事,推送愛的典型案例,評選班級“愛心使者”等活動,將具體化、個別化的典型輻射全體,影響每一個學生。將關于仁愛的思想深深扎根到學生心里,將具體可見可感的愛的教育精神深深烙印在班級成員心中,讓愛己愛人成為班集體的行動指南。
3.凝聚共育力量——讓仁愛互聯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而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的還有集體中的其他成員:學科教師、學生家長等。以仁愛之心推行高品質育人的路徑中,集結多方力量,協同育人的作用不容小覷。
為家長鋪設與孩子互聯的愛心橋梁,這是充滿愛意的溝通力;與家長建立信息交流的好平臺,這是充滿愛意的共情力;為任課教師建設了解班級的學業(yè)外途徑,這是充滿愛意的想象力。溝通、交流、想象,這都是在協同育人背景下需要班主任做的踐行仁愛育人的方式。
三、錘煉仁愛品格,賦能卓越成長
班主任實踐高品質育人需要修煉仁愛之品,這是班主任應有的職業(yè)操守,是豐富自己內心的基本品德,也是專業(yè)成長的核心與靈魂。在遇見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思考自身如何適應未來的教育趨勢,以仁愛之心擔當教育事業(yè)的責任。
1.勤于反思,為愛發(fā)聲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教育也發(fā)生著與時俱進的變化,學情變化更是天翻地覆。仁愛之心的道德信仰不會更迭,然而傳遞愛的表達卻提醒我們自身審慎而為,善于反思。陶行知先生曾經發(fā)出過義憤填膺的感嘆:“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是的,在不斷前進的時代里,創(chuàng)造力是保證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教育便是要用仁者之愛心保護好能夠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力。
新時代的學生在數字化時代成長,他們思維靈活、知識面寬廣,受多元社會文化和不同家庭文化的影響,個性凸顯,給立德樹人的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較過去的學生,他們也許更為敏感,這啟迪我們以愛之名的批評是不是還可以更加藝術;較之過去的學生,家庭對于學業(yè)的關注更為重視,這啟迪我們以愛之名的要求是不是應該更加多元……
2.洞見趨勢,因愛而學
班主任不僅要與時代同頻共舞,還要引領教育的風尚。其自身必定要成為終身的學習者,豐厚自身文化底蘊,涵養(yǎng)自身精神品質,這其實也是愛自身、愛崗位的美好表達。只有不斷地吸納、學習、積淀,才能真正發(fā)揮仁者愛人的品質。
“雙減”之下,教育者面臨學生在校時長增加、增設課后服務、教師專業(yè)研究水平需要提升等新形勢,但踐行仁愛師德的本質是不會減弱的。班主任的角色定位要求我們進一步思考在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的觀念下,真正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需求,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公平而優(yōu)質的教育,在關愛與引導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建立終身學習生態(tài),以好學、會學、愛學的精神品質影響和鼓舞學生。
時代賦予了教育者光榮與夢想,更賦予了班主任以責任與使命。愛人者,人恒愛之;以仁愛為底色的師生關系,將會讓愛充盈每一個班級。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以仁愛為指引的教育理念,將會讓教育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啟迪師生終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鎮(zhèn)西.做最好的老師[M].漓江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