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彬



[摘要]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針對農村小學學生的勞動現狀進行分析,探討通過借用地域資源、拓寬農村小學勞動教育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提升責任感和動手實踐能力,體驗勞動的樂趣。
[關鍵詞] 五育并舉;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多渠道
勞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基礎,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徑,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只有開展好勞動教育,才能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以勞創新、五育并舉,全面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
一、地域性農村小學學生的勞動教育現狀
1978年4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現如今,勞動教育又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各地紛紛重視。例如,深圳市南山區教科院同樂實驗學校開設物聯網種植園勞動課程,廣州市黃浦區賢江小學利用倚豐營地學農基地開展主題研學活動,等等。然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與投入。對于地處農村偏遠地區的許多學校來說,技術支撐是一大問題,資金短缺更是一大阻礙。勞動教育應因地制宜,適時開展。所幸偏遠地區學校原始土地資源多,有利于引導學生實地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活動。筆者所處的學校正是一所農村偏遠地區學校,筆者通過借助地域資源,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勞動實踐當中。
二、地域性農村小學勞動教育問題分析
大眾勞動認識偏位。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這樣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讀書,今后就會像某某某一樣,只配掃大街或是以后就只能搬磚等等,這是對勞動及勞動者的輕視和蔑視。
學校教育存在缺失。學校在制定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工作計劃時,沒能將勞動教育納入其中,有的雖然將勞動計劃納入其中,但沒有在實際操作中好好執行,只是簡單地走過場而已。還有,一些學校只重視分數、考試和升學率,必然會輕視未納入考核體系的勞動教育。
孩子家務勞動客位。現如今,每個家庭通過辛勤勞動富裕起來,卻沒有把好的精神傳承下來,父母的勞動榜樣缺失了,學生在家幾乎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了家里的“座上賓”。
畸變性的以勞代罰。長期的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師往往將勞動當作懲戒手段,給學生造成一種勞動的負面暗示,使學生的勞動觀念越來越不明確。
盧梭曾說過:“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創新、學會做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借用地域資源進行勞動教育的途徑探索
1.充分發掘地域資源,拓寬勞動教育途徑
(1)學校空地資源豐富
筆者所在的學校占地14007平方米,建筑面積2020平方米,空地資源豐富,這些空地多以未經開發的原始土壤為主,長期荒廢,雜草叢生,卻適合種植。因此,筆者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開拓勞動實踐基地,形成以實踐體驗為特色的勞動教育新格局,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外延,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多種技能及創新能力,拓寬和創新了勞動教育。
(2)合理利用家長及退休教師
農村小學的家長和退休的老教師都是農民出身,本身具有豐富扎實的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筆者充分利用人力資源,通過多方面協商,聘請一部分家長和退休老教師成為學校勞動基地校外輔導員,定期給學生傳授一些勞動知識和技能,豐富學校的勞動教育資源,填補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
2.設立勞動實踐基地,推進勞動教育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勞動進入個性的精神生活、進入集體生活,要使熱愛勞動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成為一個人的重要品質之一。所以,開展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懂得幸福生活基于辛勤勞動之上。
(1)善用空地,播下種子收獲希望
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開辟勞動實踐基地,制定詳實的勞動體驗計劃,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掌握勞動技能,體驗勞動創造美的過程,體驗勞動所帶來的幸福感。
2018年秋天,我帶領學生在學校開辟了一個植物園,從網上購買了三種易種易活的花卉種子:格桑花、向日葵、百日草花。學生們興奮地和我一起開墾荒地,我們進行了分工和合作,清理垃圾,拔草,松土……學生初次拿起鋤頭,難免顯得笨拙,但他們愿意去嘗試,盡管有的學生手磨破了皮,但他們不怕臟不怕累,終于使大荒地搖身一變成了小花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每天早晨,學生們走進校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觀察種子有沒有發芽,并發表觀察心情:今天,種子發芽了;今天,種子長葉了;今天,種子開花了,等等,并上傳種植圖片,記錄植物成長檔案。
小小的種植活動,使學生對大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求知欲望。這樣,學生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全面,掌握的知識也更加豐富、立體。
(2)變廢為寶,創意樹葉畫留住美
每到秋天,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的花圃里滿是落葉,每天都要組織學生清掃落葉,但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并不高。如何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呢?我做了詩意般的嘗試:
帶領學生清掃落葉后,由學生自行采集一些落葉,并利用這些落葉進行作畫比賽。學生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粘、剪、畫相結合的方法,合理利用各種樹葉的形狀,制作出一幅幅異彩紛呈的作品。
每一件精美的作品,凝聚著學生的汗水和用心,既展示出學生高超的動手能力、創新靈感,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發掘社會資源,拓寬勞動教育渠道
(1)聯合社工站,使勞動教育多樣化
我通過與潮州東鳳鎮社工站聯合,推出傳統文化勞動實踐系列化活動。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教育中,在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活動一:越時空來造紙活動
紙與我們的關系密不可分,我們天天與紙打交道,卻忽視了對它的節約。校園里浪費紙的現象到處存在,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與社工站聯合開展了針對性的活動。
首先,社工先為學生講解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歷史,讓學生了解到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工藝流程后,才能制作出一張紙。接著,社工帶領學生轉場到科學實驗室,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模仿古代造紙的方法,親手制作花草紙。在活動中,學生們親手體驗制作紙張的過程,懂得紙張的來之不易,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古法造紙中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
活動二:時光“印”跡——印刷體驗活動
首先,社工們向學生介紹雕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接著,讓學生動手體驗印刷過程,讓原本停留在課本里的知識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不僅親眼看到,還親自動手體驗了一把一千多年前的活字印刷技術,學習熱情十分高漲。操作中,很多學生經過多次嘗試,從一開始印刷不均勻到成功完成作品,在手工操作中體驗活字印刷術的智慧、神奇和快樂,感受中華祖先的卓越智慧。
活動三:DIY京劇臉譜
首先,社工與各位學生分享了京劇臉譜的歷史、特點、顏色,以及每種顏色背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等相關知識。通過社工的分享,學生表示對京劇臉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之后,社工給學生發放面具、毛筆、顏料等制作用具,學生們迫不及待地動手創作起來。經過學生們的一雙雙巧手,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臉譜呈現在大家面前。學生們拿著自己的作品,互相分享展示,開心地交流起來。這個活動讓學生對京劇臉譜有了較為詳細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藝術瑰寶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既有專業知識引領,又有實際操作體驗,學生們樂在其中,提升了勞動幸福感。
(2)加強家校聯系,擴充勞動教育園地
我們通過密切家校聯系,共同做好學生的勞動教育,使家庭、學校的勞動教育形成合力。
農村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活空間,在老師的指導及家長的配合下,學生在自家房前屋后開辟了自己的種植領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種蔬菜、栽果樹、培花草,勞動實踐得到了延伸和補充。同時,我們還組織學生深入農戶,了解種植水稻的過程:播種、育苗、插秧、施肥、收割等,并讓學生親身體驗收割水稻活動。我鎮種植芡實的農戶不少,芡實的種植又帶動了手工剝殼產業,于是,我們聯合社工站,帶領學生深入農戶開展“圓圓的芡實,慢慢來剝”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剝芡實殼的辛苦,感受農活的艱辛、芡實的來之不易,加深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及光盤活動的意義。
習近平說:“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巧用地域資源,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拓展勞動教育的形式,不僅能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勞動素養得到不斷的提高,更能使勞動教育煥發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