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朝陽 羅可珈
摘 要:達州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地方,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古跡、民俗民風。達州民俗多元化、深沉厚重,富有傳統特色,且充滿了傳統的文化底蘊。這些民俗都代表了當地的悠久歷史,也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現如今面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力發展,這些逐漸動搖了達州民俗的文化根基,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失傳,民俗文化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挑戰。作為國人和達州當地的老百姓都應該對文化的傳承重視起來,加強達州民俗的保護和傳承,鼓勵達州傳統民俗旅游業的發展,以確保達州民俗“活態”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 達州民俗; “活態”傳承; 民俗旅游
一、前言
達州,古稱“通州”,四川省轄地級市,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陜結合部交通樞紐、文化商貿中心和生態宜居區域中心城市。達州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其燦爛的紅色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民間文化為其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步調越來越快,城市化、工業化的大力發展都在影響著傳統文化,給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沖擊。而且現代很多人都崇尚著西方的經濟和文化,這就給傳統的文化和民俗帶來了巨大挑戰。但是存在挑戰的同時也是存在著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日益增強,傳統文化也成了中國的一大特色,也因此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為達州民俗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因此達州民俗“活態”傳承與發展仍舊是當地老百姓和國人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達州傳統民俗旅游資源基本情況
在達州這塊神秘而又古老的土地上,達州的前輩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意義深遠,精彩十足,是當地的代表性文化。也因此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水平。達州傳統風俗文化有:劃旱船、鑿石工號子、歌曲與氣功、武術與獅子舞、民俗婚禮、特色小吃、宣漢元宵夜“燒火龍”、宣漢早酒......這些精彩的富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無疑不吸引著外來人和國外人的眼球,時常會有大量的游客來到當地,為達州傳統民俗進行了進一步的宣傳。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達州這個美麗的地方,這個具有風土人情的好旅游地。
旅游資源是一個地區發展旅游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是否豐富、地理位置是否合適、資源是否有特色等都直接影響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與速度。達州除了傳統的民俗文化以外,它地處四川省著名的大巴山南麓,全市以石灰巖為主,形成了百里峽、龍潭河、花萼山、云霧山、真佛山等眾多風景優美的地方,光是聽聽這些景區的名字,都讓人十分向往,所以說到四川旅游,達州的山之景絕對名列前茅,這也是作為達州文化旅游資源之一。
除了有名的山景之外,達州市是巴山文化的發祥地。這里還有大量以漢闕為代表的歷史文物、石刻、莫言雕像、溝渠文化遺址等。這些優秀的旅游資源都是達州發展旅游業的基石和巨大優勢。
二、發展民俗旅游,讓特色民俗資源“活”起來
達州作為一個傳統文化豐富的地方,其旅游資源具有著巨大的優勢。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城市的人們在閑暇之余更想逃離喧囂的城市,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寧靜與健康,這無不影響著達州民俗旅游業的發展。走進具有民俗特色的達州,體會民俗文化帶給自己的熏陶。
彌足珍貴的民間藝術和具有個性的民間習俗,是促進民俗旅游的重要資源。能夠參與民俗旅游的旅游者們往往有著較明確的目標,親自感受當地的特色民俗、置身于鮮活的人文環境當中而消除自身的勞累、或者搜集一些文獻資料為探索當地有趣的傳統民俗文化做準備。旅游者們參觀民俗風情、考察民俗文化、參與民俗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民俗旅游業的發展,讓當地特色民俗資源也跟著活起來。
旅游業的發展大力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當地人們的收入,不少人因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而脫貧致富。為什么說旅游業的發展甚至可以讓當地的人們脫貧致富呢?旅游業的發展讓當地人增加了收入渠道,隨著民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人通過農產品、農家工藝品、當地特色小吃、為旅游者提供農家住宿等多種途徑獲得額外的收入,不僅讓旅游者們有了美好的旅行體驗,也讓當地特色的民俗資源得到宣傳。
旅游者們每去到一個地方,必定會因為當地的各種特色而吸引眼球,或者通過自己的手機、照相機記錄著這些美好的瞬間,對當地的民俗特色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來此地參觀,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而且旅游者們在參與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中,或者購買當地具有紀念意義的民俗小飾品,會產生相對應的旅游消費,對當地的建筑、交通、餐飲、通訊、文化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也為從事民間民俗活動的藝人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讓這些民俗文化活起來,不至于消失匿跡。而且民俗旅游擴大了民俗文化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民俗是有生命的文化,一旦中斷了就很難再生。所以保護傳承民俗文化的好辦法,就是使其在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中得以延續和有序發展。民俗旅游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起著積極的影響,在發展民俗旅游的同時,既要保護民俗文化的特色,也要注入新的活力,讓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和諧發展。
三、民俗“活態”傳承的策略
(一)關注傳承人培養,促進民俗“活態”的傳承
達州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歷史悠久,許多民俗文化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07年開始,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達州組織了非遺項目進行了展銷,舉辦了達州主題日活動和天府非遺巡游的給活動,獲得了太陽神鳥獎、最佳展覽獎、最佳展演獎等獎項。土家余門拳、安仁板凳龍、馬渡山歌、渠縣耍鑼鼓、剪紙、泥塑等非遺項目已開始全面傳習。但面對如此多的非遺項目,能夠充分理解的人都是年長者,老齡化的年齡結構將成為傳承的斷層,文化的斷層將直接影響當地的傳統民俗,讓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都遺失掉,也進一步會影響當地的經濟政治發展。因此,只有注重傳承人發展,促進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才能將這些文化傳承得淋漓盡致。
既然了解文化遺產的都是年長者,那么想讓這些民俗“活態”傳承,就必須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這些文化并且熟悉這些文化。推動民俗文化進校園,培養青少年主力軍。面對當地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避免其丟失和遺失,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或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將文化和學校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也可以通過豐富學生們的課外生活,邀請年長的民俗專家,進入到學校,給孩子們講解民俗文化,讓孩子們了解文化、參與文化甚至愛上文化。這樣不僅擴大了傳統民俗的受眾范圍,也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主力軍,為民俗的遺傳奠定了基石。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用報紙、電視、智游天府、學習強國、今日頭條、抖音、微信、微博等媒體全方位、立體化記錄這些民俗文化,也為孩子們提供展示的平臺,這樣不僅當地的青少年學習了傳統文化,也將當地的民俗文化傳到了全國及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了解達州民俗,從而傳承下去。
(二)發展民俗旅游,助力民俗的傳承與發展
旅游是一種文化生活,讓人享受和精神獲得愉悅。而民俗旅游則是一種文化性質的旅游。人們欣賞的對象是人文景觀,并非自然美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由當地特色的傳統節日、民間歌曲、戲曲文化等民俗,這些都是發展旅游的墊腳石。達州民俗多種多樣,其過年的風俗習慣、嫁女兒的風俗、美妙的童謠和地方風物人物傳說,都可以滿足旅游者的心理,旅游者都希望在去到一個新的地方時,可以獲取新的感受、有趣的故事、不一樣的獨特風情,通過親自參與這些風俗文化,來了解當地的歷史,擴大自己的視野,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
體驗才是最好的宣傳,感受才是最真實的語言。旅游者們通過先進的技術親自體驗當地的民俗特色,有的旅游地通過VR技術,向旅游者們展示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大家好像真的穿越到了達州,親自參與了這些傳統民俗,增強了自身的體驗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震撼,潛移默化中達到了一種宣傳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傳統節日的時候,親自去參與達州傳統節日的準備工作。比如達州的宣漢土家族的“對歌節”,每年農歷的4月27日晚上達州土家族都會舉辦篝火晚會,土家族的男女老少會歡聚一趟,唱山歌。用這樣民俗旅游的方式呈現給旅游者一場精彩的習俗。對達州的傳統民俗進行了推廣與宣傳,也擴大了達州的知名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游者,讓達州民俗得以傳承和發展。
(三)加強政府保障監管制度,推進品牌化發展
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水平,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發財致富。但是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進一步發展當地的政治、經濟、生態文化,一定要加強政府保障監管制度,政府和當地的旅游局要確定嚴格科學統一的規章制度,確保旅游業的穩定發展,改善當地的不足和不方便之處,讓旅游者提升體驗感。旅游局可以設立專門的意見反饋部門,針對搜集游客們旅游后的感受,對當地存在的不足進行改善。
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工藝品也是民俗宣傳的重要窗口,當地可以加強民俗工藝的開發和銷售,具有當地特色的工藝品也是宣傳的一種有效手段,也促進了旅游消費獲取了經濟效益。現在許多的旅游地的工藝品都是千篇一律,缺乏創新與新意,游客游覽后一般不會再感興趣,所以當地的政府和旅游局應該注重審美和實用性,提高文化品位,讓民俗工藝品更加高端,更具有紀念意義。比如為加強“元九”登高、石橋火龍、竹嗩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利用,依托傳統工藝建設特色文創產品基地,打造文創產品專業市場;圍繞東柳醪糟、燈影牛肉、巴山雀舌、渠縣劉氏竹編等重點非遺保護項目,建設傳統美術、民俗工藝、中醫藥等不同類別的傳承與創新中心。這樣不僅提高了當地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吸引許多外來人才進行學習,更是促進了當地民俗品牌化的發展與傳承。
(四)推進民俗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創新與融合
一個地區的文化和旅游相輔相成,旅游是當地文化的傳承載體,所以想要傳統民俗得以傳承和發展,就應該大力發展旅游業,推進民俗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創新與融合。隨著國家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游客更加注重當地的民俗文化,追求體驗感。在旅游中,收獲與眾不同的文化感受,領略地方文化才是所謂的不虛此行。如在達州以傳統古村落、民俗節慶活動等獨特資源為依托,重點打造渡口巴人風情小鎮、馬渡關民歌小鎮、大巴山茶文化小鎮、福善孝善文化小鎮、石橋耍火龍古鎮、中國古賨文化小鎮等一批主題鮮明、功能完善的文旅特色小(城)鎮,實施民俗資源與旅游融合發展重點工程,會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當地政府和旅游業應該注重融合與創新,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從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民俗文化與旅游相互融合,從而有利于優秀民俗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參考文獻:
[1]王海軍、陳慶合,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對策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14-117,122
[2]張東徽,夏成前,徐飛,鄉村振興戰略下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項質量互釋指向的很和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9(6):114-118,127
[3]慕利民,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強國[N].光明日報,2018-06-07(02)
[4]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
[5]李勝利,顧韜.扇貝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商業研究,2009(11):173
[6]劉霞.扇貝民俗旅游工藝品創新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6.
[7]趙冬剛.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陜西民俗體育保護研究——以華山太極拳為例[J].:價值工程,2013,31(14)
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資助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達州民俗文化的旅游活化傳承與發展研究 (項目編號:SLQ2021BB-02)
作者簡介:
全朝陽,女,漢族,籍貫:重慶梁平,生于:1971-12-25,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職稱:漢語言文學研究員,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漢語言、巴蜀文化等。
第二作者? ?羅可珈? ?成都外國語學校高新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