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欣
【摘? 要】如何調整現有教學以適應學生的需求,并增強他們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探索在啟東“三段·四模塊”的教學范式下,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以時空節點為線索的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從而打造具有特色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三段·四模塊”;問題情境;時空節點
一、“三段·四模塊”教學模式的特點
“三段·四模塊”是啟東教育在總結前期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形成的一種高效多元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四方面:(1)關注過程的高效率。注重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三段”將課堂分為溫故習新15分鐘,釋疑拓展20分鐘,反饋提煉10分鐘,這是一個環環相扣、逐步提升的過程。(2)關注方式的高效率。“四模塊”指自學質疑模塊、互動探究模塊、精講點撥模塊和反饋糾正模塊,將預習、點撥、練習有機結合。其中“自學質疑”模塊階段是教師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進行預設,以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互動探究”模塊階段是學生帶著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互動和探究。“精講點撥”模塊階段主要解決互動探究中暴露出來的傾向性疑難問題,是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反饋糾正”模塊主要針對習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矯正。(3)關注課堂的高效能。打破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融入“生本”理念和建構主義理論,強調關注學生主體,推動教學理念的轉型。(4)關注質量的高效益。對學生而言,長期在該范式的訓練下不僅能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更能培養自身的思維習慣,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
二、“三新”背景下轉變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新生源的需求
高中歷史知識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系統性、邏輯性、完整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初中階段因歷史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不多,所以部分學校對歷史的課程安排不多,故而教學任務比較緊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書、學生劃書、復習背書就成為教學常態,忽視了對歷史的內在關聯展開深入探討。長此以往,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不足,對歷史的重視程度也日益下降,從而導致歷史基礎相當薄弱,有些常識性的知識都無法理清,對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一定的阻力。不僅如此,在新高考、新課改的背景下,隨著生源發生了變化,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諸多能力也呈下降趨勢。因此,如何調整現有教學以適應新生源的需求,增強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
(二)新高考的要求
高考是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江蘇省一直是高考改革的先驅者和排頭兵,短短十年便經歷了五次改革,不斷向深度發展。新高考改革方案對歷史學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是算等級,但現在要以原始分值計入總分。這一變化不僅需要教師更新觀念,而且對學生的歷史學習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標準和要求,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成為今后教學的重點。
(三)新課標的推動
2017年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也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之前的教知識到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人生態度的培養;由之前的三維目標到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宗旨就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各種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就離不開問題的設置與提出,問題情境教學在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經濟部分為例,探究問題情境在我校歷史課堂的創設情況。
三、探究問題情境的創設情況
(一)本課的地位及特點
本課在教材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上承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下啟改革開放以后的巨大成就,本課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本課從改革開放的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一直到21世紀初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時間跨度近40年,這40年中國走完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征程,創造了世界奇跡。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創造奇跡的?中國創造奇跡的深層原因是什么?這些都是上升到國家宏觀制度層面的,對學生的分析力、思辨力要求較高。因此,基于本課教材的內容設計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提煉本課線索,升華主題。
(二)本課的設計靈感
筆者的爺爺與奶奶一起走過計劃經濟,也一起共享市場經濟的盛況。他們就是活生生的歷史素材,從他們的口述中,筆者也慢慢走進那個年代,徜徉于歷史的長河中。在設計本課的過程中,筆者通過整理老人的口述史料,以老周與老成的生活為主線,劃分為三個時間節點,通過在不同時間節點老周與老成在農村以及城市的生活回憶來探究經濟體制改革的內涵和意義。同時從歷史細節入手,從我校學情出發,設置有針對性、系列性、多樣性的問題,通過社會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小事件”去透析“大時代”下國家宏觀經濟的“大政策”,在具體的課堂中踐行“三段·四模塊”教學范式。
(三)本課的重難點——定位時空順序,創設問題情境
時間節點一:1964年老周與老成的農村生活
從材料中歸納提煉,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問題的設置不能突然拔高,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范圍,應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層層推進。
材料1:
工作單位:人民公社下的第七生產大隊
戶口:農村
勞動對象及方式:生產隊集體土地、由生產隊集體分配工作
勞動所得:國家征購后,歸生產隊集體所有
現金收入來源:集體勞動所得工分(年終由大隊扣除集體開支后,用剩余收益統一計算,用工分兌換現金)
平均日工分:9工分
平均每工分所得:1工分可得0.03元
平均每月定額糧食:20斤
定額布票、定額糧本子:有錢無票無法購買(農村戶口無糧票)
問題設計:
宏觀把握:老周和老成當時生活在什么樣的經濟體制下?(計劃經濟體制)
深挖細節:
(1)在這段史料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有哪些?(集體、工分和定額)
(2)集體通過什么方式計劃定額?(各種票證)
(3)如果想獲得現金收入,要通過什么方式?(賺取工分,用工分兌換,但兌換的現金數額很少)
(4)多干點農活能否獲得相對多的現金收入?(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是怎么樣呢?)
材料2:
收成好的年份能有基本生活收入,要是遇上老天爺不賞臉,到年終,全家勞動了一年,不但沒有一分錢過年,還欠了生產隊的錢。
問題設計:當時的農民除了耕種集體土地外,還有第二條出路嗎?
材料3:
那時候生產隊里有隊干部管著,所有農民就得準時上地干活,如果去晚了都要扣工分的。為了能稍微多分點糧食,那時候的農民都拼命地掙工分,農忙時節哪里都不敢去。
問題設計:農民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嗎?
材料4:
那時“割資本主義尾巴”,農民除了從集體勞動中分得勞動果實之外,其他收入微乎其微。有一年,我奶奶在房子前邊的空地上種了一窩苦瓜,都被勒令拔掉了,還罰了5角錢。我家是貧農,沒有因此挨斗。擺個小攤做生意不行嗎?不行,那時候做買賣叫“投機倒把”,是法律絕對不允許的!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當時農民除了種地集體勞動,基本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時間一長,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這說明當時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下降,農業經濟的發展遭到嚴重破壞。所以,解放農民,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時間節點二:1980——1988年老周的城市生活
設問緊貼教材,讓學生充分地吃透教材內容,深化對教材的具體認知,從教材結論中尋求答案。
1980年老周同志因父親的關系,調職到上海鐘表十九廠任會計。當時鐘表廠是一個國營企業,隸屬于市輕工業局。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銷售,都由市輕工業局統一安排,企業沒有自主權。手表屬于“三大件”之一,銷售很緊俏,必須憑票購買。
問題設計:
(1)“表廠”是個怎樣的企業?由誰管理?(國營企業,市輕工業局)
(2)產品種類、生產、銷售有何特點?(種類單一,市輕工業局統一計劃,企業無自主權)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大量國外名表涌入國內,一下子就將國產的電子表擠出了競爭行列,那時我們廠還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整個企業缺乏活力,固守傳統技術,沒有創新,技術跟不上,所以發展非常緩慢。產品沒有市場,工人工資和獎金很少,積極性不高。
問題設計:
結合教材內容,國外名表涌入中國的時代背景是什么?(經濟特區的設立)
此時的鐘表廠為何競爭不過國外企業?
假如你是鐘表廠的領導層,你覺得應該如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1988年國外的一家表業公司與鐘表廠共同投資組建了合資民營企業。鐘表廠由國營變成了有限公司,屬于私營,所有制發生了變化。改革后的企業獎金大幅度提高,根據每個人對工廠的貢獻發獎金,真正是按勞分配了。在銷售和研發上也大不相同,以前的銷售和研發全是國家計劃,工廠沒有自主權,現在是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的生存全靠在市場上去打拼,還有專門的人去做市場調查,成立研發部,研發新產品,種類繁多,企業的收益大幅度上升。
問題設計:
根據1988年鐘表廠改革后的狀況,結合教材內容,完成國有企業改革前后的變化表格。
教師總結: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改革真正釋放了企業的活力,從深層次來看也昭示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摸索中逐漸深入,由農村到城市,由對內到對外。那么中國的改革之路會這么一帆風順地走下去嗎?在改革的路上還有絆腳石嗎?
時間節點三:1991年后五十一歲的老周與老成的私營店主生活
通過一場簡單的辯論會,教師擺出反方觀點,學生作為正方,闡述“為什么改革堅持了社會主義方向”,教師加以引導。在辯論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揮學習的主體性。
總之,本課緊緊圍繞“三段·四模塊”的教學范式,從創設生活化情境入手,在充分尊重學情的基礎上設計探究活動,凸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馬立城,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張鑄康.建國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理論發展之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08.
[3]康健.1993—2003中國大變化(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