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澤蘭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幼兒園主題式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基于案例,圍繞主題選擇、目標修正、內容制定、環境創設、材料投放和師幼互動六個方面,探索課程游戲化背景下主題式區域活動生活化、游戲化優化策略,讓幼兒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游戲化;主題;區域活動
隨著游戲化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以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幼兒園科學保教示范項目“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主題式區域活動研究”為契機,剖析主題式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將游戲精神滲透到主題式區域活動中,讓活動變得更生動、好玩,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一、主題式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透視
主題來源形式單一,目前主題均來源于《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未能從幼兒興趣出發,挖掘幼兒園、社區及地域的本土教育資源,開發具有園本特色的主題式區域活動。目標制定缺乏生成性,未能重視活動的過程,動態的修正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目標。內容以教師預設為主,未能追隨幼兒的興趣、發現的問題,選擇有價值的內容,預設與生成相結合,構建班本化的主題式區域活動內容。環境創設以教師視角為主,兒童視角下的物質環境與游戲環境創設有待進一步優化;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和趣味性仍需基于區域觀察進一步完善,呈現材料投放的動態性。師幼互動主體地位失衡,應以幼兒為主的活動,教師主導過多,影響幼兒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應以教師為主的活動,教師無條件追隨幼兒的興趣,導致在活動過程中看不到教師應有的對幼兒經驗的支持、對幼兒問題解決的引導以及對活動的反思。
二、優化課程游戲化背景下主題式區域活動有效策略
1.立足幼兒經驗,審議主題選擇的適宜性
第一,源于幼兒興趣。從幼兒關注的話題(談話或疑問)中尋找主題;從吸引兒童的事件中尋找主題;從幼兒游戲行為中尋找主題。如北京冬奧會引發了很多幼兒的關注,放假返園幼兒都在談論關于北京冬奧會的所見所聞?;谟變宏P注的話題,通過師幼談話、親子調查等方式,老師進一步了解幼兒關于北京冬奧會的前期經驗及興趣點。通過調查數據和冬奧會的信息資源收集,審議主題選擇的適宜性,擬定開展“玩嗨運動”的主題式區域活動,與幼兒一起在區域游戲中探索有關運動的秘密。
第二,源于“教師興趣”。源于“教師興趣”是選擇主題時,教師基于《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園本資源、社區資源等,尋找和確定兒童感興趣的主題內容。如以《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中的主題《拜訪大樹》為藍本,基于幼兒園的自然資源,聯系幼兒的生活,審議與分析幼兒園芒果樹資源蘊藏的教育價值,生成了《您好!芒果樹》主題式區域活動,引導幼兒認識生活中的芒果樹,真正建構有意義的生活經驗。
2.立足活動過程,完善主題式區域活動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梳理,應建構至上而下的思路,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引,明確學前教育的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鏈接幼兒園園本課程目標,圍繞年齡段的特點,緊扣主題核心經驗,從五大領域出發,轉化與細化課程目標,擬定主題下幼兒能力和經驗的發展點,關注幼兒與環境、材料、同伴和教師互動的動態過程,結合產生的新問題,對預設的目標進行修正與完善,動態建構課程目標。如《走進紙王國》幼兒在美工區為油紙傘涂色的過程中發現油紙傘爛了,這一現象在分享環節成為幼兒討論的熱點,進而引發了“能防水的紙”科學區探索活動,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與探索問題,生成新的活動與活動目標,從藝術活動探索如何裝飾油紙傘轉向科學活動探索什么紙能防水。
3.立足生成內容,拓展主題式區域活動內容
當提煉了關鍵的主題經驗,整合了有效的資源,梳理了主題目標后,主題的脈絡也就變得逐漸清晰,尊重幼兒的已有經驗,從主題目標出發,與幼兒共構主題網絡圖,勾畫主題推進的路線,適當留白,遵循主題的內生路徑,追隨幼兒的興趣,刪減無興趣的內容、增加生成的內容,形成班本化的主題網絡圖。如《符號會說話》主題式區域活動之“幼兒園符號”探索過程中,教師追隨幼兒探索“幼兒園路線”的興趣點,與角色游戲區連接生成了“幼兒園里的外賣員”游戲,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真實體驗外賣員角色,運用符號表征當日菜單、記錄顧客的點餐、繪制送餐路線、統計點餐價格、匯總當日收入等,在生活化的游戲過程中真正讓幼兒理解符號為什么會說話,怎么讓符號說話為生活帶來便利,不斷拓展幼兒關于符號的新經驗,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
4.立足兒童視角,創設“有準備”的主題式區域活動環境
第一,合理規劃空間,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首先,要分析班級活動室空間特點,遵循自然、回歸生活的原則,巧妙利用小角落、公共游戲區,采用一區多用、區域聯通、移動式區域等方式,設置滿足幼兒五大領域興趣需要的活動區(如語言區、美工區、益智區、生活區、植物角、建構區、角色游戲區和表演區等)以及展示區域(幼兒入區計劃墻和主題墻)。如區域聯通,建構區與角色游戲區巧妙聯通,提供材料,共享空間,扮演角色分工合作進行搭建游戲或先搭建再游戲。創設移動式的游戲區,不固定游戲的空間,幼兒根據游戲需要自主創造空間。如大班“幼兒園里的外賣員”角色游戲,游戲空間就是幼兒園里的各個場所,食品推銷到哪里,哪里就是幼兒的游戲場域,生活化游戲空間無處不在。
第二,轉變成人視角,創設自主的游戲環境。主題式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每一次的變化、豐富、完善,都應該是兒童視角”下的產物。教師尊重幼兒,用心體察幼兒的需要,與幼兒共同討論,創設出適宜幼兒發展的生活化、游戲化的主題式區域活動環境,凸顯環境的教育本質。如大班《符號會說話》角色游戲區的環境創設從“幼兒園里的外賣員”到“班級美食屋”的升級改造,搭建小屋蓬、繪制美團外賣宣傳單、家園合作收集美食和留言墻等都是師幼共同對話、討論的結果,環境不僅直觀呈現了幼兒游戲發展的過程,也隱形折射出教師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思考。gzslib2022040321395.立足核心經驗,投放多樣化的主題式區域活動材料
第一,圍繞主題課程,投放有準備的材料。在主題式區域活動材料準備過程中,除了要圍繞主題目標和內容,還要傾聽幼兒的聲音與家長的建議,基于幼兒前期經驗調查數據、主題區域設置,主題資源收集等,從主題配套學具、主題繪本和主題游戲材料三個方面著手思考如何將主題核心經驗物化為探索材料,投放有準備的主題材料。
第二,追隨幼兒游戲,增添有需要的材料。隨著課程的開展,立足日常的區域游戲觀察、師幼互動、區域回顧分享,聚焦幼兒游戲的興趣、需要與問題,教師分析已投放的材料存在什么問題,如何提升材料的趣味性和層次性。需要增添什么材料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支持幼兒深度的學習。如,科學區“紙花開了”,感知不同紙吸水性不同的特征。第一次投放的材料是萱紙花和白紙花,兩種吸水性對比明顯的材料,便于幼兒直觀比較哪種紙花開得快。隨著幼兒實驗探索深入,教師又陸續增添了不同紙質的紙花、探索紙的工具以及探索記錄表,滿足和支持幼兒深度學習需要。
第三,巧用幼兒作品,轉化為有意義的材料。幼兒是主題式區域活動的探索者,也是活動材料的創造者。幼兒創作的作品不僅可以觀賞,也可以成為游戲的“新材料”。讓材料來源于生活,借由幼兒的創造又再次回歸生活。如《蟲蟲,蟲蟲飛》主題中幼兒在美工區制作的蟲蟲手偶,成了語言區同伴最愛歡迎的故事表演道具?!蹲哌M紙王國》主題中幼兒在美工區裝飾的紙傘,成了表演區大家爭著用的表演道具。《符號會說話》主題中幼兒設計的幼兒園游戲區標識,通過廣告公司噴畫成了游戲區的標志。還有幼兒制作的物品分類標識、安全標識都回歸到幼兒生活的各個小角落,成了幼兒健康生活的小指引。
6.立足真實觀察,評價幼兒在主題式區域活動中學習與發展
首先,要了解幼兒的入區計劃,通過這一環節的師幼互動,客觀了解幼兒的區域去向以及游戲的興趣與想法,為我們有目的地觀察提供數據。其次,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作為觀察、了解幼兒的框架,教師指導要建立在觀察判斷幼兒的基礎上,適宜有度。最后,在游戲結束后的回顧分享環節,可以通過作品展示、故事講述、現場操作、視頻回顧和游戲故事繪畫等方式引導幼兒分享游戲中的探索與發現,感受與體驗,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和課后家長評價等方式多維度積極評價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孫月琳.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區域活動中幼兒深度學習分析[J].新課程,2021(52):89.
[2]王夢妍.淺談幼兒生活化區域游戲的有效實施[J].知識文庫,2022(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