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語言;思維過程;圖意;操作;算理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7-0073-02
數學是以高度抽象的概念、法則、計算為主的知識體系。小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性質等的理解,離不開大量的感性材料。然而,要深刻理解這些知識,必須借助于語言,語言是實現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催化劑。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一旦兒童能使語言內化為認識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靈活地將經驗和規律表現出來,并加以系統轉換。”因此,培養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既能使知識順利得到內化,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1.說圖意,讓思維有形。
小學數學教材圖文并茂,生動而有趣,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為引導學生開口表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在教學蘇教版一上的準備課時,教師首先出示生動形象的課件,內容豐富的畫面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教師隨即讓學生觀察:這幅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并加強示范,引導學生一個詞一個詞地說,一句話一句話地說,然后用完整而嚴謹的語言進行表達,如:這幅圖上畫的是小朋友們在游樂場游玩;圖上還畫了樹、蝴蝶、氣球、花等。當學生都明確了圖上有哪些物體后,再讓他們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按順序說一說,如:上面畫了什么?(樹)有幾棵樹?你還看到了什么?數一數各有多少。這時,學生不僅能手口一致地按照一定順序完整地說出來,還能正確地使用量詞。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積累豐富的數學詞匯,會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思維,并為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奠定基礎。
2.說操作,讓思維有序。
動手操作既能化抽象為直觀,又能讓學生在“玩”中學,符合他們的天性。在動手操作中,學生既要用眼看、動手做,還要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的協作使外部操作過程與內部智力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說操作,可以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有序性,還能促進他們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新知。如教學蘇教版一上“7的分與合”時,教師讓學生拿出7個圓片,試著擺一擺,看一看7可以分成哪兩部分,要求和同桌的分法不一樣。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動手操作過程,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在集體的智慧下,大家找出了7的所有分與合。但此時,學生的思維還是零散無序的,教師啟發學生:怎樣移,才能把7的組成有順序地全部找出來呢?有了之前的探究基礎,學生很快就有了想法:把7個圓片擺成一排,先向左邊移一個圓片,得到7可以分成6和1,還可以分成1和6;再向左邊移一個圓片,得到7可以分成5和2,還可以分成2和5;再向左邊移一個圓片,得到……有學生說:也可以一個一個地向右移。雖然數的組成比較抽象,但學生通過操作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又通過把做與說、看與說、想與說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并通過語言比較簡練、有序地表達了出來,為以后學習8、9的分與合以及加減法口算奠定了基礎。
3.說算理,讓思維有路。
思維具有邏輯性,表達除了要有條理以外,更要有理有據、前后連貫,符合邏輯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定的數學語言程序,給出一些關鍵性詞語或紐帶性詞語,如:因為……,所以……;先算……,再算……;要求……,就是……;等等。引導學生據此進行“說”的練習,學會用數學語言進行說理,最終達到“說”得嚴謹、“說”得有理的目的。10以內的加減法是利用分與合來算的,如2+3的思維順序是:因為2和3合成5,所以2+3等于5;5-2的思維順序是:因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學生只要理解了一組這樣的思維順序,10以內的加減法的算理就都能說清楚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用“湊十法”來計算的,如教學“9+4”,很多學生都知道結果,但怎樣計算是最優化的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看大數,拆小數,湊成10,加剩數。然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格式進行說理:把4分成1和3,9+1=10,10+3=13。通過這樣“說”算理,學生不僅能條理清晰、思維深刻,而且能使計算更準確、熟練。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思維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發展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加以培養。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