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仙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專題欣賞;隨堂欣賞;現場欣賞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7-0078-01
欣賞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少版《美術》教材在不同年段安排了不同的欣賞教學內容。低年段主要引導學生觀賞自然景物和學生感興趣的美術作品,然后讓其用簡短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一上《走進大自然》《秋天來了》《難忘幼兒園》,二上《難忘夏天》《自然現象》《蝦和蟹》等。中年段主要以欣賞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為主,學生用語言或文字描述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如三上《點彩游戲》《圖形印章》《剪紙》《皮影戲》,四上《奇怪的夢》《魚的紋樣》《水墨改畫》《玉石文化》等。高年段主要欣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術家,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對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如六上《木版年畫》《印花布》,六下《水墨園林》《有生命的石頭》等。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可分為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和現場欣賞三類。下文,筆者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如何有效運用三類欣賞教學方式。
1.在專題欣賞中開啟審美啟蒙。
專題欣賞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方式,它指的是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教學活動。如蘇少版《美術》六上《美麗的園林》一課,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它獨樹一幟,與歐洲園林、伊斯蘭園林并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園林將自然與人工創造的山水花木及建筑等融于一體,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親和的思想。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境體驗、欣賞比較,讓學生了解中國園林的形成原因及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中國古典園林中建筑、植物和水的造型特點,同時結合自身游覽經歷進一步體會中國園林可游可居的特點。學生通過了解中西方園林的特點,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的不同審美特點,同時培養珍惜世界文化遺產與民族藝術的情感。
2.在隨堂欣賞中融入審美體驗。
隨堂欣賞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穿插進行的欣賞,也就是在開展繪畫、工藝制作等教學的同時,插入相關大師或同齡人的作品并進行欣賞,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這種欣賞教學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教師常常會安排范畫欣賞及資料學習,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從構圖、色彩等方面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學生掌握某種美術技能,教師會出示一些范畫,或為了避免課堂中出現教師一人講全班聽的局面,教師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談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看法。面對同一幅作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這跟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內心的真實體驗。這樣的自由交流、隨堂欣賞的方式更能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從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現場欣賞中學會審美表達。
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喚醒學生審美的眼睛,是提升其審美素養的前提?,F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現場實地察看中進行的欣賞教學,是一種浸潤式的欣賞體驗。開展現場欣賞教學需要契機,筆者一般會利用學校組織外出參觀的機會,結合導游講解和宣傳資料,組織開展欣賞教學。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經常會開展社會實踐基地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訪問書畫家、工藝美術家,學生在觀看工藝美術家技法表演時,筆者充分利用現場資源,及時開展欣賞教學,與學校美術課堂教學形成互補,幫助學生從實物、實體、實景中探究地方美術文化的獨特魅力。當學生在現場欣賞的過程中了解到足夠的知識后,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從教學實際情況看,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是比較喜歡的,且對教師講解的相關知識掌握得非常好。
總之,在進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時,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很多時候需要教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變換。這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全面的了解,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給予學生更為全面的欣賞指導,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