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從如何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如何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如何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如何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等方面,對學校內部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面對新要求、回應新挑戰,學校內部治理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完成教師使命、培養時代新人、發揮學校“三導”作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實踐突破,積極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在學校落地、落實。
【關鍵詞】教育評價改革;學校內部治理;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18-0007-06
【作者簡介】李宜江,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241000)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把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科學有效、堅持統籌兼顧和堅持中國特色作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主要原則。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對學校內部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為此,學校需要做出積極回應,全面理解和正確應對自身內部治理面臨的新挑戰,突破學校內部治理的各種“頑瘴痼疾”,不斷推進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對學校內部治理提出新要求
《總體方案》從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改革學校評價、改革教師評價、改革學生評價和改革用人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任務。這些重點任務的落實對學校內部治理提出了至少以下四個方面的新要求。
1.如何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總體方案》強調要“改進中小學校評價”“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在義務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不同學段的定位、任務方面,學校教育評價要尤為注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等。普通高中教育評價主要聚焦學校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情況,突出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展學生發展指導、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有序推進選課走班、規范招生辦學行為等內容。
《資治通鑒》記載了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慘痛的用人教訓。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宣子錯誤地選擇了多才少德的智伯作為繼承人,使強大的智氏家族招致滅族之災。為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論道:“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并由此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的論斷。司馬光還按才、德的不同構成將人才分成四類:“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他強調,才勝德的人對社會的危害,遠比一個無才無德之人要嚴重得多。[1]
德是才之帥,才是德之資。人們也常這樣評價一個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無德有才是毒品(危險品)。道德品質是一個人才能的統帥,關涉其才能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為什么服務的問題。才能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憑借與載體,關涉其德行如何更好地服務他人與社會、提高服務質量、推動人類和社會進步的問題。“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也可以理解為“德立人樹”。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必須堅持以德為先,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根本標準。為此,如何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就成了新時代學校內部治理改革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2.如何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推進踐行教師教書育人使命。
《總體方案》強調要“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強調要“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
“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也正是“德是才之帥,才是德之資”在教師身上的最好體現。相比于無德無才或有德無才的教師而言,一位無德有才的教師對學生的消極、負面影響更大、更深。因為無德有才的教師善于利用自己的“才氣”博取學生的“青睞”,紊亂學生的“三觀”,再加上中小學生大多尚未成年,明辨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無德有才教師“才氣”表象的迷惑,在德行的道路上掉隊甚或偏航。在筆者看來,寧愿一個教師無才,也不能讓一個教師缺德。其實,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和教師培訓制度執行到今日,無才的教師在實踐中根本沒有,只存在教師才能高低和教師才能與學生發展匹配度的問題。所以,毋庸置疑,教師的德是第一位的。“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正是教書育人的最終體現。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認為沒有無教學的教育,只有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同樣,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總之,應該把實現教育目的與傳授文化知識看作同一個過程。[2]所以,教育與教學不可分,教書與育人也不可分,是同一個過程,即教師在“上好每一節課”的手段與過程中“關愛每一個學生”,在“關愛每一個學生”的目的與結果中“上好每一節課”。為此,如何克服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查,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推進教師教書育人使命的踐履就成了新時代學校內部治理改革必須花大力氣解決的長遠問題。
3.如何樹立科學成才觀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體方案》強調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為此,教育評價應重視“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以及“嚴格學業標準”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受應試教育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一段時期以來,能考高分的學生、能上重點中學的學生,特別是能進入各種命名“重點班”的學生,幾乎成了優秀學生的代名詞,也成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成才的標志和素質發展的代表。唯分數、唯升學漸成“頑瘴痼疾”,并反過來深深影響政府的績效考核、學校的辦學目標、教師的教學定位、學生的學習追求、家長的教育期待、社會的評價導向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然而,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不是說治就能一時半會根治的,多元人才觀、科學成才觀不是說立就能立即深入人心的,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殘酷的、激烈的升學競爭面前,雖然底氣很足,但依然人氣不旺。為此,如何改變唯分數、唯升學的學生發展與成才衡量標準,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成了新時代學校內部治理改革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
4.如何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總體方案》強調要“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履職盡責,帶動全社會形成科學的選人用人理念。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科學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合理引導預期,增進社會共識;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引導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
現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招人用人的標準和導向過于單一,過分注重高學歷、高文憑,唯名校、唯學歷是舉的現象依然存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人才使用長效機制任重道遠。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心態,不斷加劇孩子之間的競爭。在此背景下,學校高舉素質教育大旗,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反而被不斷裹挾進去,內卷化現象日趨嚴重。為此,如何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就成了新時代學校內部治理改革必須凝聚的協同育人之力。
二、學校內部治理回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新挑戰
面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對學校內部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學校必須做出積極回應,推進內部治理改革。但是,面對新要求,學校內部治理也面臨著新挑戰。
1.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長效機制有待健全與完善。
時下,基礎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太苦太累,學校辦學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視、太功利。學校、教師、家長為了分數、升學,采取了一些違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更嚴重的是大家都知道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但又都在沿著這條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說到底,這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沒有完全落實到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教育的“指揮棒”在中小學實際上還只是考試分數和升學率,關于德育、素質教育的應有地位和科學評價體系沒有被真正確立。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為此,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科學評價體系,更好地引導和發展素質教育,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教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的導向和做法,堅決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不斷健全與完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長效機制。
2.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素質有待拓展與提升。
教書育人不僅是教師的專業職責,更是教師能力素質的集中體現。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素質應該包括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師德踐行能力是教師涵養自身師德、踐行良好師德、培育學生道德的綜合能力,是集養德、行德、育德于一身的能力,集中體現在教師育德能力上;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在學情分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學習指導、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能力,集中體現在教師課堂教學和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能力上;綜合育人能力是教師進行課堂管理,實施課程育人、心理輔導、家庭教育指導等方面的能力,集中體現在實施課程育人能力上;自主發展能力是教師主動交流合作、自主學習、反思改進等方面的能力,集中體現在反思改進能力上。[3]以往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更多聚焦在師德踐行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上,也即通常意義上說的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時至今日,教師的綜合育人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也顯得格外重要,它們決定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整體性與可持續性。同時,傳統意義上的師德踐行能力與教學實踐能力的內涵也面臨著拓展與提升。
3.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觀念有待澄清與樹立。
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異化,基于歷史辯證法,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理想,將共產主義理解為“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從這一視角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更多表現為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個性的自由發展等多方面的規定性。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意指“全面”,而且包含著“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與片面發展相對,是指人的本質的全面展開和豐富;自由發展指的是人作為主體自覺、自愿、自主的發展;充分發展是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程度問題;和諧發展是人發展的各個方面之間的協調與貫通。[4]29以上可以視為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理解的一種代表性觀點。現實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解往往沒有與學生的片面發展聯系,更是很少與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及和諧發展相聯系,出現了全面發展混同于平均發展、同步發展等認識或操作誤區。同時,對全面發展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德智體“三育”、德智體美“四育”或德智體美勞“五育”等橫向發展維度上,對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個性的自由發展等多方面規定性的認識不足,出現了簡單、平面做教育內容加法的認識或操作誤區。
4.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有待營造與維護。
“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重點在‘協同’,難點也在‘協同’。但現狀是,家庭和社會參與度并不高,學校存在著教學與育人的分離,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程度不高,學校與社區、家庭‘共育’機制不完善。”[5]37“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出現‘斷檔’、‘脫節’現象,沒有形成育人全鏈條。”[6]70“社會教育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社會教育資源如何向青少年開放;企事業單位如何給學生提供生涯體驗和社會勞動的機會;志愿者、社區服務、社區企業如何為學校教育提供充足的校外教育資源和社會風尚對青少年進行潛移默化的引領,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5]39“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誰都不是旁觀者,誰都不能置身事外。”[6]70全社會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形成全社會關心教育、建言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需要學校內部治理形成新突破
面對新要求、回應新挑戰,學校內部治理需要在立德樹人、教師使命、培養時代新人、發揮學校“三導”作用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從而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在學校落地、落實。
1.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確立學校辦學定位與目標的出發點與歸宿。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全面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此,學校需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確立自己辦學定位與辦學目標的出發點與歸宿。辦學定位直接源于對學校辦學理念的清晰認識與高度認同,是辦學理念在校長及其團隊身上的體現,最終落實在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上。辦學目標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累、沉淀、凝練出的一種崇高的、超現實的價值追求,最終落腳在培養什么樣的人上。否則,辦學定位就是口號,辦學目標就是障眼法,實際則是自私、狹隘、短視、急功近利的“勝利”。因此,學校在確立自己的辦學定位與目標時必須始終要眼中有人,這里的“人”首先要有立身報國之德。
2.引導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2020年9月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教師的初心是“立德樹人”,使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為系統、全面地理解教師的初心與使命提供了基本遵循。[7]3以教師的初心使命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一是引導教師注重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不能把純潔的師生關系變成交錢上學、拿錢教書的關系,使師生的情誼變味變質。教師要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愛心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情照亮學生的人生。育人者先受教育。如果教師沒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就談不上給學生指點迷津、引領人生航向。二是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四個自信”,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3.堅持培養兼有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時代新人。
“人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體,人的本質就是人的個性。”[4]31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在于人的全面發展,更在于人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中小學生應在德智體美勞等基礎性發展之上,進行選擇性、差異性發展,成為生命自覺、心靈自由、行為自律、發展自主的鮮活個性。“教育之于個體的魅力在于提供給每一個學生適合其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促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達到學生自己最佳的發展水平,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8]全面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結果。全面發展旨在讓每一個人都富有鮮明的個性,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心靈自由、生命充分、身心和諧的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4.發揮學校“三導”作用,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健全。
“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學校要擔負主體責任,對學生負責,對學生家庭負責。”[6]70“學校要以自身為載體,不斷強化校長和教師的社會教育意識,面向所有社會成員積極開展社會教育。”[5]39教育是一項系統、復雜、長期、艱巨的事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協作與密切配合。學校具有專門性、專業性和組織性等優勢,應主動肩負起主導學生健康發展、指導家庭科學育兒、引導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三導”重任。學校“三導”作用的發揮是一個重要的紐帶:發揮得不好,可能致使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陷入惡性循環;發揮得好,可以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步入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典”亮百年丨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EB/OL].(2021-05-07)[2022-01-02].https: // baijiahao. baidu.com / s?id=1699078998286
307721&wfr=spider&for=pc.
[2]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82.
[3]李宜江.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2):3.
[4]吳向東.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1):29-37.
[5]施久銘,董筱婷,魏倩,等.讓家校社協同回歸“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70.
[7]李宜江.黨的十八大以來教師政策的內涵闡釋[J].教師發展研究,2021,5(1):1-7.
[8]李宜江.學困生教育轉化的五種可能結果及教師的理性選擇[J].上海教育科研,2020(1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