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生活的日用品、觀賞品中不乏傳統手工藝品,可謂種類多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互聯網時代,天南海北,國內國外,相互交流更加密切,作為具有民族文化傳統的藝術瑰寶-手工藝品,更加受到消費者、收藏者的廣泛關注,優化營銷策略,把傳統手工藝品推向市場,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文化精神需求,勢在必行。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傳統手工藝品;營銷
引言
互聯網為市場經濟搭建了交流平臺,電商、APP社區、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微博、抖音、快手等的廣泛應用,構建了線上交易網購的經濟新業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微博用戶超過52.3億,直播帶貨用戶超過55982萬人,比2018年增長了14.1%,電商用戶達到2.65億人,2021年“雙十一”當日全網包裹數超過11.58億個,交易額突破9651.2億元,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分別在交易總額中的占比為57.8%、27.1%和6.4%。傳統手工藝品有廣闊的需求市場,傳統節日的服裝、配飾、裝飾,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風俗習慣珍視的器物等,在發展鄉村旅游,弘揚傳統文化中,需要借助網絡優勢推廣宣傳傳統手工藝品,優化營銷策略,滿足人們的消費和收藏需求,不斷厚植民族情懷,還能促進鄉村振興項目的產業興旺。
一、我國傳統手工藝品的類別和發展
目前,相關資料證實,我國自古以來流傳至今的傳統手工藝品主要分8大類別,分別是絲綢刺繡、陶器陶具、中國結等編織品、剪紙、景泰藍、木雕、玉雕、泥塑等,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承載了我國古今民間美術、文化傳統的創新發展,藝術價值較高,享譽國內外。比如,剪紙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刺繡底樣和窗花應用的基礎上,發展為觀賞剪紙,傳到歐洲,對西方國家的美術進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傳統手工藝品深受國內外客商及消費者、收藏者的青睞,市場看好,部分商家急功近利,就把傳統手工藝品改頭換面,藝術設計化,進行工廠批量生產,應對市場供不應求的形勢,嚴重損害了手工藝品的藝術特色和工匠精神,成品質量不斷下滑,使傳統手工藝品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呼聲中,傳統手藝品在民族節日、鄉村旅游業中又重見天日,恢復了手工藝術精品的層次,成為琳瑯滿目商品中最為耀眼的“光環”。
二、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傳統手工藝品營銷策略
(一)滿天撒網,廣告推廣
據國家統計局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21年我國的互聯網上網的人數達到10.32億人,其中,手機上網的人數達到10.29億人。全社會互聯網普及率突破73.0%,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也達到了57.6%。據統計,全年所有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接入流量為2216億GB,同比增長33.9%。由于,微信支付的應用,社區、農村、工作單位的微信群廣泛建立,還有用戶微博賬號、QQ賬號、APP社區、快手、抖音的注冊,在推廣傳統手藝品的工程中,把手工藝品的歷史、特色、使用價值、文化價值,分別在用戶不同的互聯網平臺上,進行推介宣傳,擴大知名度,拓寬銷售范圍。比如中國結,起源于遠古時代結繩記事的文化崇尚理念,在漫長的歷史文化演變中,隨身佩戴的裝飾物成為中國結的雛形,而今已是盛傳民間的藝術品,承載著中國傳統的裝飾習俗與審美觀念,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文化魅力和創造力。為了擴大中國結的知名度,可以通過微信群、微信朋友圈、QQ群、QQ說說,以及所有能利用的社交平臺上,發揮信息資源廣泛共享的優勢,滿天撒網廣告推廣。像在微博注冊賬號,還可以申請大V資格的認證,進一步拓寬自身的知名度。組建專業營銷團隊,拍攝中國結的展示圖、宣傳片,編纂微博故事,向大眾介紹中國結的歷史背景、制作故事和人文情懷,圍繞中國結打造品牌,通過微博迅速地傳播速度、更新速度,最大限度地吸引粉絲群體,廣泛提高品牌影響力。借助視頻、解說、圖片、微博故事,還原中國結的獨特美感,引導受眾認識中國結,喜歡中國結,了解中國結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二)直播帶貨,以身說法
傳統手工工藝品的制作,多數以家庭單元為主,有的是鄉村或者相關機構集合起來手藝人的集體組織,在智能手機普及應用,直播帶貨平臺眾多的形勢下,鄉村干部、部門領導、專業機構、工藝品制作者、傳統文化歷史研究人員,都可以在自媒體上,登臺亮相,為傳統手工藝品“現身說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把與傳統手藝品相關聯的歷史的、文化的、使用的、觀賞的、技術的、趣味的等各種潛力深挖到底,使各種有利于營銷的元素,相互輝映,優勢互補,烘托銷售氛圍,美化銷售環境;分別采取游戲直播、演唱會直播、真人秀直播、歷史直播、電商直播以及文化直播等形式,把傳統手工藝品、制作者、消費者、收藏者有機地串聯起來,全方位地為傳統手工藝品包裝推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電商直播用戶突破2.65億人,超過了游戲的直播用戶的數量,在全體網民中的占比超過29.3%。因此,在傳統手工藝品的直播帶貨中,生產者、經銷人員、宣傳人員以及部門單位,要把握網絡直播的商機,科學地規劃營銷戰略,加大傳統手工藝品的推廣力度。比如,某縣婦聯,針對該縣部分村婦女做的傳統虎頭兒童鞋和風帽遠近馳名的實際,就以鄉為單位把各村婦女主任組織起來,參觀學習該村的虎頭鞋和風帽工藝制作,引導家庭婦女參與虎頭鞋與風帽制作,擴大產量,形成產業,同時考察市場,對各直播平臺帶貨銷售的模式狀況的優勢和劣勢,科學分析,以產品銷售的實際需求,選擇直播平臺,系統介紹虎頭鞋、風帽的特點,避兇趨吉的文化內涵,借助彈幕,跟受眾互動答疑解惑,量身打造,便于銷售。大大提高了虎頭鞋和風帽的銷售量,同時,為了滿足客戶需要,相應開發了其他的傳統手工藝品種,該縣婦聯由于組織得力,很快成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典范之作。
(三)訂單生產,直銷直供
互聯網平臺為人們的相互溝通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不遠萬里,天各一方的人們,利用手機,借助網絡,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就能溝通聯絡,由于傳統手工藝品使用的局限性和觀賞的特殊性,泛泛的網絡銷售效果不高,比如,宮燈、中國結等春節期間才是銷售旺季,其余時間,幾乎無人問津,鑒于這樣的市場需求,可利用APP社區銷售模式,邀請粉絲注冊登錄,先下訂單,有計劃開展生產供應服務,請明星代言,讓網紅做媒,與客戶溝通,直銷直供,擴大效益。
結論
互聯網作廣泛普及應用的環境下,為傳統手工藝品的營銷策略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注重探討,不斷創新,就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發展了經濟,振興了鄉村,還傳承了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薛暢,師尚禮.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電子商務發展融合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2(05):40-42.
[2]苑仁軍,姜林楓.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傳統手工藝傳承發展的思考[J].才智,2019(06):240.
[3]徐來.互聯網思維與傳統手工藝“雙創”發展的新動能[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6(12):130-132.
作者簡介:袁長君,(1969.09-),男,漢,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高級工藝美術師,大專,研究方向:工藝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