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桂云 張玉泉
摘要:民族高校與普通高校相比,其學生以民族學生為主,而且要在課程中適時進行國家民族政策理論的宣傳,且民族高校的學生的英語水平總體來說并不高,而且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英語并不是第二語言,這些都是民族高校英語教學的特點?;谶@些特點,探究民族高校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途徑就尤為重要。
關鍵詞:民族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English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ethnic students, and they should accept the national ethnic policy theory in the curriculum. What’s more, the English level of student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high, and many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national languages, and English is not their second language. Thes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English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in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Key Words: Minzu Universities; English Teaching;
一、介紹
早在2014年“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就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提出來,并且在上海的一些高校進行推行試驗?!罢n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并非一回事,它并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在每一門課程中都可以將專業知識傳授和吸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同時還可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及“四個自信”?!罢n程思政”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納入課程教學,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講授有機融合。多年的教學成果說明了在高校教學中推行收效頗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自此,很多研究就圍繞課程思政展開。新中國自從一九五零年西北民族大學建立至今已經有包括六所國家民委管理和九所省級人民政府管理的十五所民族院校,這些院校分布在中國的南北西東,承擔著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唐紀南等,2012:1)。民族院校培養的人才輸送到祖國各地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這為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語教學主要是講授英語知識,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它是所有高校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高校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隨著課程思政在教學中融合的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中需要將英語教學與思政內容有機有效的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由于學時較長,學分較高成為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課程思政的重要戰地,而民族高校的英語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對民族高校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途徑進行探討研究成為近些年來成為研究的重點,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二、民族高校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1989)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中國發展的保障?!盀橥咨平鉀Q民族問題,推進民族進步事業,建設多民族統一、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之后,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平等、名族團結的旗幟下,大力發展民族教育,創建了一批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宗旨的民族學院?!保ㄌ萍o南,張京澤,2012:2)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部分民族學院紛紛更名為民族大學,有的民族地方院校也改名為民族學院或民族大學,人們通常將這些學校稱為“民族高校”或“民族院?!?。“民族院校在本質上是黨和國家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而專門設立的,以繼承、弘揚和發展我國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基本功能的文化機構,”(楊勝才,2006)從最開始建立至今已經發展數十年,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1.民族人才培養的搖籃
民族高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對自己的家鄉無比熱愛,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了若指掌,畢業后大多數都滿懷激情、躊躇滿志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確實做到了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增林,2001)他們為推動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貢獻了應有的力量,同時為各民族的和諧團結,共同繁榮以及民族地區的發展做出了無可取代的貢獻。他們在工作中總結經驗,在生活中不斷反思,在思想上積極向上,“為豐富和發展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理論寶庫,為黨和政府的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保ㄔ隽郑?001)
2.文化傳承的沃土
“現代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種基本職能,而這三種職能在整個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說到底都屬于文化功能,” (張世文,2010)而“所謂的民族教育,本質上必然是一種跨文化教育。”(楊勝才,2012)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個民族的文化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現代大學全部活動的基礎,”(田建國,2006),民族高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他們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傳人,他們將多種多樣的社會、風俗、語言等多種文化機制帶到一起,為促進“一體多元中華文化”的整合貢獻了力量。
3.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不高
民族高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民族地域,很多學生還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他們中很多人從高中才開始學習英語,而英語在民族學生高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們很多人缺乏英語學習的動機,所以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學習障礙要更多,這也就使他們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
三、民族高校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路徑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保暯?,2016)英語教學因為課時多、戰線長是民族高校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培養出外語能力扎實又要求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也要優秀的人才,因此英語教學就成為課程思政的主戰地。隨著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文化也隨著英語的傳播進入非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其背后鑲嵌的正是一整套西方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彭龍,2015)而民族高校的學生主要作為民族人才培養的對象是需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力軍,他們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的光榮使命,所以民族高校的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民族高校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路徑有哪些呢?
1.舞臺式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舞臺式英語教學是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根據沉浸式教學理論結合民族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首先在舞蹈學院的舞蹈專業學生中進行試點教學,最終慢慢形成特色的一種教學方式。因為該專業學生英語水平較低,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動機不足,所以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結合他們自身的專業特點老師們經過探究提出了舞臺式英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教學發現這是完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英語授課教師不再怨聲載道,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會覺得英語學習枯燥乏味?,F在舞臺式英語教學已經推廣到其他民族院校。隨著課程思政的提出,舞臺式英語教學就可以按照主題例如愛國主題、文化主題、習俗主題、道德主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展開,讓學生找到相應的題材,然后翻譯成英語再進行角色扮演,在舞臺表演中學習英語,潤物細無聲地感受到課程思政的融入。
2.教學設計中融入課程思政
教學設計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包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板書、教學環節、教學活動等等。好的教學設計能夠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能夠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提高教學成果并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設計中要將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且不會顯得生硬,這就是一種藝術,好的英語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融入進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擺正三觀,增強愛國情懷,提升文化修養,同時還能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并提高英語水平。如何進行導入,溫故知新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部分。而課程思政的融入在這個環節就可以非常好地進行。例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這是很多學校大學英語教材)中有這樣一篇課文Father Knows Better這是一篇以喜劇形式描寫親子關系的一篇文章,雖然有些夸張但是將代溝問題凸顯出來。在講授該片文章時就可以將Do you know your father’s (your mother’s) birthday?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generation gap? What should we do to understand our parents better? 等問題作為導入,然后讓學生們用英語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再找幾位同學回答問題。這其實最終就可以將“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等作為本節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在民族高校中,學生們的英語水平比較低,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弱,通過這樣的訓練一方面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用英語表達觀點,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設計中還包括教學方法的運用。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多層次、多功能、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活動,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復雜而又細致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非常多,從語法翻譯、直接法、聽說法到交際法、全身反應法等等,每位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因為“中國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體系,決不是單純的哪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教育,是一種集合的、綜合的和對立統一的體系 ”(滕星,2002)且“教育的本質是人與文化的雙向建構機制”(張應強,1999),所以民族高校英語教學可以內容依托法(即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任務型教學法(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合作學習法(CTM, Cooperative teaching method)等等將文化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四個自信”,并可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到英語教學中,讓不同民族的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互聯網+課程思政
互聯網有著資料共享、平臺互動、方便高效等優點,其良好的交互性能恰好適應教育的雙向互動、實時交互模式?!盎ヂ摼W + ”的到來已經改變教育教學現狀,為更好引導教育學生成長成才,讓教育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發展需求, 必須積極將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劉淑慧,2017)。英語相較于其他學科對于互動的要求更高,所以互聯網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F在的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對于互聯網更加敏感,通過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模式進行英語教學能夠很好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去粗取精吸取互聯網上有利于高校英語教學的資源。例如在講到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udies”這篇散文的時候,通過互聯網搜到培根的生平,讓學生們從他善于觀察事物中學習那種鉆研的態度,讓學生就他的 “Knowledge is power.”進行討論并說出自己學習的原因,從而延伸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蓖ㄟ^這樣的學習一方面對于作者有了了解,而且還能升華到愛國教育。這種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四、結論
民族高校肩負著少數民族學生干部人才培養的重任,而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跨文化因素、批判性思維、中西文化比較等都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內涵和教育資源,所以民族高校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其融合途徑在教學的日漸成熟中會越來越多。因此,民族高校英語教師必須革新思想觀念,對于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方法和路徑不斷更新完善,開拓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參考文獻:
[1].費孝通.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1.
[2].劉淑慧.互聯網 + 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5-17.
[3].彭龍.外語教育需要的戰略思考[N].光明日報,2015-03-31.
[4].唐玉娟.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1,38(2):139-143
[5].滕星,王軍. 20 世紀中國少數民族與教育[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81.
[6].田建國. 也談現代大學理念[N]. 光明日報,2006 -07 -12.
[7].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 2016年12月8日. http://edu.people.com.cn/ n1/2016/12
08/c1053-28935842.html
[8].楊勝才. 論民族院校獨特的文化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10):12-16.
[9].楊勝才. 論民族院校的本質屬性[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12, 32(6):59-63.
[10].增林:民族學院——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J],中國民族,2001(2):39-40
[11].張世文.“文化時代”與大學建設的任務[N]. 光明日報:2010-04 -09
[12].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3-32.
[13].唐紀南,張京澤. 中國民族院校發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該論文是西北民族大學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21XJYBJG-84以及項目編號2021XJYBJG-78),甘肅高校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1B-076),西北民族大學外語教學研究創新團隊項目(項目號:1110130137)西北民族大學省級一流專業(英語)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關桂云(1979-)中國共產黨,博士,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及教育學。
作者簡介:張玉泉(1988-)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