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及需求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基礎,通過對湖南省8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新時代大學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四個方面的思想政治素質現狀整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及新的需求。建議通過兩個路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活化課堂育人,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宏觀環境既定的條件下創設健康良好的微觀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133-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人素質的基本內容。因此,基于2020年湖南省規劃課題《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研究》的需要,我們據此進行了問卷設計,以期客觀了解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現狀及需求,推動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課題組共抽取了湖南省內8所本專科院校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7份,有效率98.7%。現將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關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建議。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思想水平方面
這部分的調查項目我們設計了10個問題,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的熟悉度、理想信念、人生觀、大學生擇業、對生命的理解、對世界時事的洞悉等。在問到是否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時,66.4%的學生表示熟悉,只有5.5%的學生表示比較模糊。這表明大部分學生熟悉主流意識形態。
關于理想信念問題,97.6%的學生認為人需要理想信念,92.4%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有了理想信念,但是只有20.5%的學生擁有長期理想并信念堅定。這表明雖然當代大學生意識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執行力不夠,理想信念教育仍需加強。
71.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人生觀是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個人夢與國家夢緊密相連,但仍有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只有36.5%的學生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并努力追求。在問及大學生擇業相關問題時,62.5%的學生認為在擇業時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更重要,37.5%的學生把個人需要放在首位。這表明大部分學生能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但仍有1/3多的學生個人主義思想較為嚴重。
在對生命理解和世界時事洞察方面,86.4%的學生認為生命是其最看重的,83.2%的學生認為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66.3%的學生認為愛是其最看重的,看重思想和信仰的學生分別占到了31%和24.8%,另外,還有43%的學生認為其最看重的是和平。在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判斷上,68.9%的學生認為世界格局的最終趨勢將是和平發展,1.4%的學生認為世界最終會走向毀滅。這表明當代大學生主體是愛好和平珍愛生命的,能擁有健康向上的心態,也有少部分學生存在消極思想。
(二)大學生政治覺悟方面
這部分調查項目共設計6個題目:信仰、平時比較關注問題、怎樣看待自己目前的政治覺悟水平、是否有努力提高自己政治覺悟的意愿、政治覺悟的提高基于什么、影響政治覺悟水平提高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調查顯示,81.3%的學生回答信仰共產主義,16.5%的學生表示沒有明確信仰,信仰佛教等東方宗教和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分別為1.1%和1%,非共產主義信仰占近20%。4/5多的學生聲稱信仰共產主義,這是令人欣慰的,既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展現的一種成果,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思政教育工作的顯著成效。但仍有1/5的學生持有其他信仰或沒有信仰,這說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問題要引起重視。培養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關于“你一般比較關注什么類型的問題”,調查顯示,關注國際時事的占23.9%,關注國內社會問題的占47.2%,關注黨和政府建設及發展的占16.5%,8.2%的學生表示沒有關注社會問題。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關心國際國內社會問題,特別是黨和政府建設及發展。
在回答“你怎樣看待自己目前的政治覺悟水平”時,只有24.2%的學生認為較高,71.6%的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政治覺悟水平一般,還有4.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的政治覺悟較低。在回答“你是否有努力提高自己政治覺悟的意愿”時,86.7%的學生表示有,無所謂和沒有的分別占11.9%和1.4%。在回答“關于大學生政治覺悟的提高途徑”時,68%的學生選擇參與學校的服務工作,82.5%的學生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79.9%的學生選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53.3%的學生選擇參與校內各項文化主題活動,55.6%的學生選擇黨團知識的培訓,47.8%的學生選擇主題團日活動,8.5%的學生選擇其他。對于影響“大學生政治覺悟水平提高的最大因素”,35.4%的學生認為是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和教師的授課水平,10.2%的學生認為是學校黨團活動的開展內容,11.6%的學生認為是校園文化的引導,39.7%的學生認為是自己對政治知識學習的認識和內在需要。
(三)大學生道德水平方面
本部分的調查項目包含家庭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水平評價不高,比如,只有42.2%的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水平高,因為他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有2.5%的學生認為,正因為大學生受教育多,心眼也多,做決定前會分析各方面利益,但絕大部分會以自己為中心。在跟父母的主動聯系方面,調查顯示,71.6%的學生每周都與父母聯系,但仍有18.4%的學生偶爾聯系一下或從不主動聯系,認為長輩與自己存在代溝。大學生網聊是否注意文明用語呢?73.4%的學生回答“非常注意”,26%的學生“偶爾注意”,只有0.6%的學生“一點兒也不注意”。大學期間,大學生有沒有參加公益性活動呢?經常參加的占15.3%,偶爾參加的占68%。在問及“你對考試作弊行為有何看法”時,72.1%的學生表示反感,應該公平競考,16.3%的學生表示可以理解,還有11.6%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大學生怎樣評價自己現在的道德品質素質?70.3%的學生認為有待加強,27.9%的學生認為非常滿意,1%的學生認為不滿意,0.8%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在問及“你認為怎樣才能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時,家庭、校園環境、同齡人及高素質教師的影響成了大多數學生的選擇。gzslib202204042028(四)大學生文化素養方面
文化素養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現在的大學生文化素養如何?調查顯示,只有21.1%的學生認為“高”,71.4%的學生認為“一般”,1.8%的學生認為“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我們發現,大學生對古今中外的名著讀過10本以上的只占20.8%,4—10本的占41.6%,1—3本的占37.6%。而只有39.6%的學生表示十分愿意抽出時間來讀人文書籍,覺得閱讀是一種享受,52.8%的學生表示愿意但是偶爾讀一下,因為沒有時間,還有7.6%的學生表示沒興趣,覺得是浪費時間。此外,72.1%的學生表示環境因素對閱讀造成的影響大,26.7%的學生認為一般。在制約大學生文化素養提高的主要因素中,90.2%的學生認為是社會風氣導向,造成大學生忽視人文素養的提升;59.5%的學生認為是學校措施乏力,無法吸引大量學生參與其中;59%的學生認為是學業負擔較重,影響在文化素養提升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關于怎樣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80%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參加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閱讀經典、高素質教師的授課、聽人文講座”等。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水平總體較好,但仍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學生的政治覺悟雖一般,但他們有提高政治覺悟的意愿,道德水平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不良現象,而家庭教育、校園環境、同齡人及高素質教師的影響成了大部分學生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方面的需求;根據調查結果可知,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并不高,究其原因,有個人因素,也有社會環境因素,除個人興趣及時間精力因素外,主要是社會風氣、校園文化以及高素質教師的影響。
二、探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路徑
根據調查分析結果,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我們的實踐成果,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活化課堂育人,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突破“三化”,即“教師中心化、教材中心化、課堂中心化”。立足實際,結合“三教”①改革,創新開發“活頁”教學資源,突出由學生積極自主建構知識,發揮教師的幫助與引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按照“一心五環”②的總體教學思路,通過歸納“教材知識點”,設置“理論研究點、實踐關注點”,以“初心使命”為思想教育軸心,將“四個自信”貫穿教學始終,以理論學習實現價值引領,以實踐活動實現行為鍛造,以專業結合實現能力提升,以研究性學習實現理論升華,最終達到鑄魂育人目的,實現情感共鳴、價值自信、實踐自覺,強化大學生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擔當意識。
2.實施“三全育人”的開放教育理念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特別強調,“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高校所有的課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所有的老師都能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遵循這一教育理念,我們探索了“三圈三全”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即內圈聚焦第一課堂育人主渠道,落實全員育人,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中圈聚焦思政育人第二課堂,落實全過程育人,開展研究性學習、湖湘文化大講壇、經典著作誦讀、紅色系列實踐等校內實踐活動;外圈聚焦“開門辦思政”,落實全方位育人,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協同學工、宣傳部、文化宣傳機構、法院、社區等,組建了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宣講團、三湘文化藝術作品展、星城民間故事會等多個平臺,成立了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陽光宣講團和以教師為主力的初心宣講團,深入“五進”③,采取“五形”④方式,創造“六大微課堂”⑤,開展“四送服務”⑥,構建校內外合力育人新格局。
(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宏觀環境既定的條件下創設健康良好的微觀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社會的產物,其思想行為始終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2]
1.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僅次于家庭的對人的影響最大的社會系統,學校環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具有導向性、全面性和潛隱性等特點,“校園文化是大學里師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心理素質等精神因素,以及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活動空間等物質因素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各種文體社團活動等活動因素共同形成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3]因此,學校可將自身定位、辦學特色、歷史沉淀與地方文化特色結合起來,多途徑打造健康、和諧、向上的特色校園文化。
2.形成良好家風家教,營造向善向上的家庭環境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4]。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特別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基礎性、普遍性、長久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因此,在調查中我們發現,81.6%的學生把家庭對自身道德品質的影響放在了第一位。良好家風家教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但可以利用我國豐富而優質的家風文化資源,在家校共建的過程中幫助家庭逐漸營造向善向上的氛圍。
注釋:
①“三教”改革:指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
②一心五環:“一心”即以“育人”為中心,“五環”指在“課程”選取、“教師”培育、“思政”凝煉、“項目”牽引、“效果”評價等五個維度系統性地開展工作。
③五進:即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宣講。
④五形:即面對面宣講、藝術化宣講、身邊人講身邊事、先進人物報告、宣講+座談+調研。
⑤六大微課堂:即農家微課堂、車間微課堂、黨日微課堂、班級微課堂、小區微課堂、空中微課堂。
⑥四送服務:即送宣講、送節目、送作品、送培訓。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9(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馮俊.校園文化建設的幾個關鍵因素[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2).
[4]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DB/OL].新華網.(2016-12-1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
183.htm.
作者簡介:段蘭蘭(1987—),女,漢族,湖南懷化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