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彩云
【摘要】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也就是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化學是初中階段一門很重要的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初中化學中,教師要在教學的同時滲透立德樹人理念,讓學生的“德”“智”齊發展。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立德樹人;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4—0068—04
自我國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課堂組織形式層出不窮,然而無論教學形式如何變化,我們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德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過程。下面就化學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談談自己的看法。
1.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能脫離這一宗旨而單純進行知識的傳播,化學也不能例外。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化學更具有實踐性,以認識客觀事物為主,很多教師不理解為何要將立德樹人理念滲透到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知道,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化學技術的發展印證了我國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清潔能源的開發、國防實力的增強,都需要雄厚的化學知識與技術作為支撐,因此在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隱藏著很多的育人資源,如我國化學家的愛國情懷、科學家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這些良好的品質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加重要,所以,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尋求育人資源,以德育與知識結合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否則,教師只能培養學會儲存知識的學生,而不是會運用知識的學生。
2.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認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更要把立德樹人放到教學的重要位置。初中學生相較于小學生而言,其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更進一步,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心理呈現出矛盾性和半成人化的特點,對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十分關鍵。在這一關鍵期,如果教師只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逆反等負面心理,而這時的心理壓力對學生會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融入立德樹人理念,在教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給予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具備優良的品格和各種能力,這樣才能為國家、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3.立德樹人理念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體現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以往的化學學習被教師限制在發現問題、實驗、總結實驗數據這種單一的模式中,學生對這種沒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已深感疲憊。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讓化學增添了一絲趣味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的來之不易。在教學中加入化學家的故事,學生可以感受化學家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講述科研中用到的化學知識時,學生可以意識到原來化學對我們國家是如此重要……化學不僅有冷冰冰的實驗數據,而且背后藏著化學知識研究者那顆滾燙的愛國之心。
雖然相較于其他初中學科而言,化學的言語性知識較少,但是教師依然可以立足于教材、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憑借發達的網絡技術,拓展教學資源,并且讓化學教學更具“人情味”。教師可以從挖掘化學背景故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弘揚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化學實證能力等五個方面出發,以核心素養為背景,在提升學生學科知識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
1.利用化學背景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是一個人最基本、最樸素的情感,更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持國家團結穩定的基礎,其重要性無須過多詮釋。因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的基本任務[1]。化學教師也要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深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有一些擴展性的內容,介紹了先輩們運用化學知識的情況。比如,漢代出現的“鹽田法”就是古人發明的用化學原理制鹽的辦法;著名的商代文物后母戊鼎,從成分上來看是一種合金;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都是化學技藝的體現。這種建立在化學基礎上的歷史知識的擴展,其實就是在向學生展現我國古代化學領域的成就,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燦爛與進步,以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除了利用教材本身的素材,教師還可以拓展引入,以化學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先進人物的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他們知道科技興國的道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如在講解“海水制堿”的內容時,就可以給學生講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的故事,為學生樹立正面典型,讓他們明白學好科學知識才能報效祖國、為祖國作貢獻的道理。作為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侯德榜為我國化學領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世紀20年代,侯德榜克服種種困難,解決大量技術難題,掌握了制堿方法,使中國企業生產出優質純堿,打破了洋堿的壟斷,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和智慧,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2]。侯德榜為祖國的化工事業奮斗終身,是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的,用他的經歷和事跡教育人能發揮榜樣的力量,促使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
2.利用化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環境保護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之所以如此被關注,是因為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之所,它的好壞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另外,經濟的發展又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破壞。因此,環境問題就成了發展和生存的對立點。環境中的相當一部分問題都和化學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說,要深入了解并解決環境問題,化學知識是必須具備的。比如,研究表明,人類患腫瘤病例的80%-85%與化學致癌物污染有關,能夠致畸、致突變的化學污染物就更多了;近些年,有害化學品突發污染事故頻繁發生,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損害,甚至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根本沒辦法補救,像石油泄漏、化工廠爆炸等。如果人類不采取措施,在未來將面臨巨大的災難。教師要利用學科優勢,在教學中結合相關的化學知識,穿插環境保護的內容,讓學生明白環境污染的根源所在,知道環境污染對人類產生的巨大危害,明白環境問題在人類繁衍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然后引導他們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教師還要向學生傳遞綠色化學的理念,讓他們了解綠色化學的含義,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改善環境,改變自毀式的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素質,必須將保護環境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3]。所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環境保護問題,從根源上杜絕環境污染行為。
3.利用學科嚴謹性,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智商差異不大的初中生,學習成績卻差別很大,從主觀上來講,造成這種差異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學習態度的不同。在學習中馬馬虎虎、隨意隨性的學生,很難有優異的成績;學習認真、專注的學生,則往往是優秀的。因此,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是促進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讓他們走向光明未來的手段之一。化學是自然學科,其知識系統有很嚴密的邏輯關系,科學研究也必須具有嚴謹的態度,來不得半點馬虎和隨意。“大概”“差不多”這樣的說辭是不能出現在化學學科中的。比如,化學物質的組成是固定的;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要遵循相應的原理和規律,不能有任何偏差;在化學實驗中,實驗條件或實驗物質有一點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只有堅持嚴謹的學習作風,才能學好化學,使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比知識教學的意義更大。因為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努力追趕,如果一個人沒有好的學習態度,那他就沒有努力的可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化學學科的嚴謹性,讓學生明白治學須嚴的道理,并通過化學學習,端正他們學習的態度。這樣才能抓住教育關鍵點,才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4.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很多人團結起來就可能產生無限的力量[4]。人是很難脫離群體單獨存在,所以說,不論是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團體,都需要合作精神。“家和萬事興”,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協作,可以讓家庭和睦、興旺;“人心齊,泰山移”,工作伙伴之間的良好協作,則可以攻克一個個難題。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要想脫穎而出,有所作為,更需要通過合作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可以說,團結合作精神是一個人處理家庭關系、立足社會不可缺少的素養,初中生雖然沒有改變家庭現狀的能力,也沒有走向社會參與競爭,但是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可以更好地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也為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打好基礎。合作精神的培養很難通過說教的方式實現,需要學生在活動中,在團隊的配合和與人交往中親身體驗,去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并找到合作的有效方法。在化學教學中,最適宜合作的活動是演示實驗。由于受條件限制,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無法滿足所有學生逐一實驗,大都采取分組進行的方式,因此,在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進行“制取氧氣”的演示實驗時,教師分組,并引導學生合理分工,讓他們在實驗中取長補短,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氧氣的制取。為了加強小組合作,教師可以用小組間的競爭,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增強團隊凝聚力。學生一旦體驗到合作的力量、合作的樂趣,就會樂在其中。
5.提升化學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證能力。實證能力在學術研究和科學探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實證就沒有現在完備的學科系統,就沒有當下大量可以運用于生產生活的知識。對初中生來講,通過實證去完成重大發現的機會不是很多,所以,讓學生參與實證的目的不是去發現新的東西,而是讓他們在實證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明白科學研究的不易,體會科學研究中不斷探求、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精神如果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5]。教師可以利用化學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環節,根據教材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實踐探究,培養學生的實證能力。比如,在關于“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操作過程看似簡單,把實驗物質的質量和與反應物的質量和作對比就可以得出結論,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會面臨很多問題,像反應物中氣體的收集,固體物質因附著在實驗器材內壁上造成的損耗,天平稱重的誤差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導致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可能需要很多次的實驗,通過不斷更換實驗物品、實驗器材,不斷調整實驗操作方法,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雖然是小小的求證實驗,但若沒有求真務實的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很難完成的。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初中化學是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化學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當下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在各個教學環節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策略,充分發揮化學的育人功能,才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進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1]龍苗苗.初中化學的育人功能與觀念滲透研究[J].科技資訊,2020(09):102.
[2]韓琳.初中化學的育人功能與觀念滲透策略分析[J].電子樂園,2018(05):309.
[3]劉玉珍.淺談初中化學的育人功能與觀念滲透[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06):09.
[4]李添丁.淺議初中化學的育人功能與觀念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36.
[5]孫建花.初中化學的育人功能與觀念有效滲透分析[J].贏未來,2018(10):155.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