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滿
摘 要: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具有獨特的目標任務、內容和研究價值。本文細化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的任務路線圖,聚焦《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重點目標任務研究,闡述如何在質量提升、立德樹人、“三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等方面,提升職業教育教科研有效性、實效性和針對性,促進改革措施的落實、落地、落細、見效,為“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提供教科研能力支撐。
關鍵詞:提質培優? ? 職業教育? ? 教科研
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下文簡稱《行動計劃》),這是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文簡稱“職教20條”)頒布后的又一份職業教育領域綱領性文件,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從“怎么看”步入“怎么干”的提質培優新階段。
其中,提質意味著圍繞職業教育領域重點、難點、關鍵點問題進行攻堅,注重辦學內涵發展,解決職業教育質量不高的問題;培優表現為著力改革創新、增值賦能,提高職業教育辨識度、認可度和吸引力,培育職業教育特色品牌。
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下文簡稱《職業教育法》)迎來大修,一系列草案著眼于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加大職業教育多元化的投入,加強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和管理體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初級、中級、高級職業教育將有效貫通。
本文立足于《行動計劃》和《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聚焦質量提升、立德樹人、“三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破解制約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中的難點等方面,促進職業教育教科研的研究、實踐和創新工作。
一、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定位
“職教20條”開篇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堵殬I教育法》修訂草案中同樣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和特有的社會價值,其工作具有獨特的目標任務和研究內容,需要政府、企業、行業、社會共同努力并合力完成。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教科研主體、高校的教科研主體存在差異,其強調校系二級的教科研任務,是指針對職業教育難點和關鍵點問題開展破題研究,組織開展教師教學競賽及研討活動,推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從職能上分析,教科研工作在職業教育中具有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除完成普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常規教學研究、課題研究、新課標研究、公開課教學研討、校本培訓研修”的職能外,還具有職業教育特有的教科研特征,如在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專業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技術開發和產學研、職業教育辦學規律、“雙師型”和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等方面進行研究,并開展以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的教學改革,推進改變教學生態的教學診斷等。
從功能上分析,教科研是認識教育規律的重要工具,是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積極發揮教科研工作的職能和先導作用,如研究、指導、服務、引領、提升等;其次,要進行宏觀、中觀、微觀多尺度的系統性、專門化研究,服務于管理層決策,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質量內涵建設,總結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解決教育教學難點問題。
二、目前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部分職業學校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存在認識不到位、工作基礎薄弱、定位不準確、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一)對提質培優新階段教科研的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
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但部分職業學校只注重發展規模,對提質培優、增質賦能、以質圖強認識不到位,缺少以教科研為主導的內涵發展和質量意識。
目前,部分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層面多以文件推動工作、以會議形式促進工作落實,對“職教20條”和《行動計劃》這兩個影響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促進職業學校的內涵建設提升的綱領性文件認識不夠、落實不力。
(二)教科研工作基礎薄弱、職能定位不清
許多市縣級職業教育教科研缺少專門機構、專職人員,關門搞教研,閉門抓產學研,導致職業教育教科研定位模糊、功能偏失,工作落實不下去,市、縣、校之間教科研工作缺乏溝通銜接的拉力以及聯合攻關的合力。部分職業學校沒有實施教科研“一把手工程”,對職業教育教科研的宏觀、中觀研究認識不足。近半職業學校沒有專門教科研機構,教研組由教務部門管轄,體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專業建設等工作與就業、教務、系部等部門交叉,導致教科研參與機制不完善,重形式輕研究現象嚴重。
(三)部分教職工教育科研意識淡薄,教科研氛圍不濃
部分教職工對教科研認同度、重視度不高,認為教學是硬任務,有課時津貼;教科研活動無關緊要,無課時津貼。并且教師發表科研成果論文無經費支持,教科研沒有在教師成長方面發揮其指導、引領、提升的作用。同時,職業學校教師為了晉升和評職稱而撰寫論文、組織活動、參賽和培訓,這就使得教科研活動缺乏深度、實效性和針對性,無法實現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
三、提質培優新階段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的著力點
(一)提高對提質培優新階段教科研工作的認識,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發展質量
《行動計劃》是針對目前制約職業教育質量的難點、關鍵點以及實現職業教育以質圖強而頒布的。
將國家要求落實到具體實踐中,重點加強職業學校辦學創新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研究,“特高計劃”實施研究,推進“三教”改革和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證書制度試點和崗賽課證創一體化模式研究以及實施信息化2.0達標工程和現代職業學校治理能力提升行動的研究,將《行動計劃》落實到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內涵建設過程中。
(二)聚焦立德樹人、三全育人開展研究
職業教育的教科研工作要以職業教育育人為視角,聚焦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研究,加強對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的研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實施研究,落實好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團隊、思政示范課堂案例,著力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領廣大教師做到教學與科研相通、教書與育人相融,實現“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功效,服務學生成長。
(三)聚焦“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開展研究
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積極對接國家教學標準,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推進新專業目錄下的專業教學、課程標準、頂崗實習、實訓建設,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打造職業教育“金課”。
教師的改革,以“雙向雙融通”和“雙師型”、結構化師資團隊建設為路徑。
教材的改革,在內容上打破學科體系、知識本位的束縛,突出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突出職業性、系統性、教育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加強在線開放課程、活頁式工作一體化教材和數字資源庫建設,推進智慧教學、智慧實訓。
教法的改革,以行動導向下的項目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為主,推進理實一體化、工學一體化教學,與企業共同研制實訓教學標準,推進“1+X”試點,發揮技能大賽、職業資格證書的導向作用,加強教學能力大賽的研究,推出一批“三教”改革成果。
(四)聚焦師資隊伍建設和“雙師”能力培養,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和校本教研
重點加強教師業務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培訓,打造出適應《行動計劃》改革創新的教師團隊。
制定教師發展的激勵政策和措施,構建教師能力梯級培養體系,采用名師互訪、互動教研、經驗交流、“雙師”打造、團隊共育、項目共建等多種形式,強師提質,培養和造就一批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骨干教研員隊伍。
以習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要求和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教師資12條”為標準,從師德師風、教學實訓、教研科研、產教融合、崗位實踐鍛煉等方面系統設計教師發展規劃,培育一支育人能力強、業務水平高、技能扎實、懂教學、能教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驅動教師“勤于學、敏于思、善于行”,使教師與學校共同成長。
(五)健全教科研工作機制,明確教科研部門職能
成立提質培優職教質量研究辦公室,聚集全校力量開展相關專題研究,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質量標準建設、現代職業學校內涵建設的宏觀研究,為學校決策和辦學方向服務;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標準,認真研究辦學方向、教學模式改革、職教人才成長“立交橋”政策;厘清校系兩級科研管理職能的關系,做好學校各部門間的教科研銜接,形成貫通上下、團隊共建的職教研究機制。
建立以目標管理為核心,集研究、提升、引領、激勵、考評于一體的教科研管理機構,協調好教科研部門與其他部門在教學改革、專業建設、產教融合和產學研推進研究,校本教研與公開課教學方面的關系,做到分工有責、銜接配合。
(六)聚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開展研究
職業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職業性的雙重屬性,需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雙主體”貫通育人模式研究,加大對現代學徒制、新型學徒制的辦學研究,推進工學結合多樣化、雙主體育人模式研究,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培養機制研究,實施校企雙導師、校內外雙課堂、學生學徒雙身份、校企雙主體參與、人才質量校企雙負責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對于校企合作存在的“壁爐”現象,開展合作機制、方法及微觀實施落地的研究,強化企業育人主體作用。
(七)聚焦評價模式改革、打通職教立交橋開展研究
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聯系緊密,需要發揮“一子落而全盤活”的功效,在質量評價上凸顯類型教育的特征。
一是聚焦跨界協同,遵循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價值,研究產教全面融合、校企全力協同的質量評價模式;二是聚焦融通體系,推進崗賽課證創融合的質量導向評價,開展實施“1+X”證書制度和“一專多能”考核評價研究,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特長”的評價機制;三是聚焦銜接,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銜接,深入開展職普融合和職教立交橋的研究,發揮好職教高考對招生及教學的引導作用,推進中高職銜接下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專業建設的研究。
四、小結
“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是新時期黨和人民對職業教育的殷切期盼,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職業學校提出的硬核要求,已經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明晰主線和重要遵循。
落實好《行動計劃》,離不開國家的頂層設計以及各級政府的統籌推進,更離不開職業學校教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改革、實踐、創新、引領、示范等方面的主動作為。
職業教育研究者要根據時代需求,積極研究職業教育的屬性和辦學規律,圍繞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加強對學校落實《行動計劃》具體措施的研究,讓科研工作成為學校提質培優的助推器,成為學校質量提升的引擎,成為校企合作的同頻共振器,成為教師與學校同向發展的主渠道。
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大有可為,每一位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在提質培優新時代的舞臺上書寫精彩的教科研篇章,這也是職業教育教科研工作者的時代使命和擔當。
參考文獻:
[1] 陳子季.提質培優 增值賦能 職業教育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N].中國教育報,2020-10-13 (9).
[2] 楊潤勇.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職業教育法》修訂的三重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21(12).
[3] 匡瑛,李琪,井文,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及其與普通教育“雙軌制”“雙通制”體系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
[4] 任占營.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的現實意義、實踐方略和效驗表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3).
[5] 易雅琴,馮天祥.提質培優行動計劃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9).
[6] 郭達.產業演進趨勢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7.
[7] 張晨,馬樹超,郭揚.完善體系重點突破壓實責任——《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三大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3).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