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胡李平
摘 要:民族民間音樂孕育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創造的人類音樂文明的精粹并富有較高審美價值。然而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到來,這些民族民間音樂勢必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與沖擊。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已成為當代學人與藝術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依托中小學音樂教育推進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學校教育進而實現大眾化,對于提升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效果具有戰略意義。中小學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創新這兩者辯證統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育;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
學堂音樂的發展伊始,由于中國人開始積極學習西洋音樂文化知識,其生活理念和思想文化也被慢慢的西化,以致中國個別地方的傳統民族音樂也隨著老藝術家的故去而慢慢消逝。雖然當下民族音樂與中國傳統企業文化的傳播,在近年來的政府支持下已經有了初步的進展,但效果不盡人意。由此看來,中國高校聲樂教師們還需要把更多優質的傳統中國歌曲帶到課堂,將民族樂派培訓學生從娃娃時代開始,從而使民族樂派更深入、更科學地傳播。
1.發揮多維度、立體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結構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
在教學理論界,人類通常將中小學音樂的學科范圍包括自主性學科(必考課與選修課)活動性學科、環境性學科和滲透性學科等。在獨立性學科教育中,教師須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情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不斷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鑒賞能力,可以采取欣賞民歌﹑說唱民樂、欣賞民族音樂舞蹈與民間器樂曲等形式提升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敏感度。
音樂教育的環境性課程是借助于中小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校園生活環境對學生進行細微的影響從而達到對民族民間音樂深入了解的過程。比如原社會主義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學校教育的物質是對中小學生思想精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手段,是培育他們的看法、信心、正確習慣的主要手段”。因為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中小學校可以在校園文化設施校園育人環境、文化藝術長廊、廣播視頻等方面加強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的覆蓋面,使這些校園環境處處可見民族民間音樂的“身影”。
音樂滲透性課程就是教師要著力尋求各科教學與音樂教育之間的結合點與滲透點,深入挖掘各科教學內容、過程、手段以及語言等方面的民族民間音樂因素以拓展民族民間音樂的跨學科教育。例如,語文教材中的小說、劇本,散文和詩歌中所蘊含的與民族民間音樂相呼應的審美意境,歷史學中的民族精神美與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精神美的一致性等。
2.創新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方法
在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創新以及傳承過程中,應該不斷的創新教學教育活動,要積極有效的培育學習者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情趣,不斷發揮學習者非智力的因素,諸如愛好、一直以及興趣等在創新和傳承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民族民間音樂和現代化的流行音樂有本質的區別,其和當代人的生活習俗等都有很大的區別,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知還遠遠不夠。所以,作為教育者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習者去認知與體驗民族民間的音樂審美和特點,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發揮民族民間音樂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活動才可以真正意義上的承擔歷史重任。科學合理的是參互式活動不但能夠培育學習者的動口、動手以及動腦能力,同時也能夠發揮學習者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雙重效應,讓學習者能夠對民族民間音樂有一定的理性認識。
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下面幾個問題,首先,要不斷的強化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欣賞。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教育而言,教育絕對不能僅僅走過場,作為教育者應該結合學習者現有的知識,讓學習者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感受到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以及情趣,懂得民族民間音樂的美,熟悉與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對我國中小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身心健康的價值和意義。
3.對中小學音樂傳承與創新民族民間器樂教育的基本定位
在傳統的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慣性的作用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長期處于學校教育整體工作的“邊緣化”地帶。直到上世紀末,由中國著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素質教育理念的出現,才為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這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音樂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為最薄弱環節的現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出現的一些機構不完善、教學設備缺乏﹑師資缺額較大以及開課率低等一系列問題仍較為普遍。由于這些困境是我們教育理論工作者無法駕馭與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此擬就中小學音樂教育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的模式建構等一些重大的教學理念.理論與教學實踐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引起學者們的共鳴。
從宏觀層面上說,中小學音樂教育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的基本定位首先須解決為什么要推進中小學音樂教育傳承創新民族民間音樂和怎樣推進這一過程等基本問題。
將民族民間器樂引入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傳承發展民族民間器樂文化的“切入點”。中小學音樂課程體制的變革必須以繼承發展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其一項主要目標和歷史使命,進而才能為自身的發展找到基本定位。
結束語
音樂作品鑒賞是一門審美教學活動,在音樂作品鑒賞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們需要積極性主動性地對音樂作品內涵開展思想與情感方面的鑒賞;一方面不僅要求老師重視對學生意志與個性方面的訓練,另外一方面音樂教師應該以欣賞的語氣來不斷鼓勵學生,使得情感方面的表達更為充分,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融入到音樂作品中,使得音樂富有靈魂。
參考文獻:
[1]鄔治國.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培養與民間藝術傳承發展[J]. 大舞臺,2013,(03):209-210.
[2]范振剛. 基于民間藝術傳承的數字媒體技術體驗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11,(33):109-110.
[3]吳建陵,黃華麗. 藝術教育與民間藝術——論構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J]. 藝術教育,2008,(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