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當前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分析了多媒體與數學教學融合的優勢,并提供了一些多媒體教學運用的示例,旨在提高多媒體運用效率,使小學數學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數學;邏輯思維
一、多媒體與數學教學融合的優勢
(一)激發學習熱情
多媒體技術的最直接應用是將投影儀帶入課堂, 利用PPT 對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融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為一體,能夠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感官,調動學生的情緒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利用圖片與短視頻進行教學時, 教師更容易將一些復雜的數學邏輯問題轉化為實際生活問題。
(二)弱化教學重難點
多媒體教學具備運用生動的圖片與視頻對教學內容進行引導的優點,將復雜難懂的邏輯概念化為通俗易懂,將不易觀察的客觀規律呈現課堂,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重難點通過生動的實例, 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的情境中,將抽象的邏輯知識,向學生形象化展示,這對于邏輯思維較弱的小學生幫助十分明顯。 化靜為動教學在提升課堂效果中應用十分廣泛,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講述一些抽象性知識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將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感到親切、熟悉,從而主動地進行學習。
(三)培養邏輯思維
小學階段屬于學生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 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把教學的重難點融入到學生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之中。這樣,學生不僅感到熟悉親切,開闊眼界,而且能夠拓展思維,現學現用,能夠很快理解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能夠善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中有的知識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講述相關立體知識的時候,如果教師只是講述,讓學生憑空想象,學生會感到困難。而如果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將相關的圖形顯示出來, 講述一個垂直于地面的三角形以高為軸線旋轉一周得到圓錐體, 垂直于地面的正方形以中軸線為軸線旋轉一周得到正方體的實例,這不僅進行了幾何知識的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形成。
二、多媒體教學運用示例
(一)創造聯想空間
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物體運動情景進行思考, 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進而培養他們的聯想能力。 聯想是培養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算盤算珠的運動、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旋轉,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運動方式與特點,思考運動過后會產生什么現象。 教師要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讓他們自由發言,并根據他們描述進行點評和指正。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生活中其他情景的聯想,尋找出由旋轉、平移這兩種運動方式形成的其他物體。
(二)創造互動空間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棋子在棋盤上移動的情景,并通過視頻演示,給予學生思考空間,進而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棋盤上設置兩條魚,顏色分別為黃色與紅色,并要求從出發點到達同一目的地,分別求出最佳路線。 ”通過巧妙運用棋子和魚的運動,將簡單的生活問題引入平移尋找最佳路線的問題,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思考討論與發言的機會,使其展示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培養自我思考的能力,并在無形中訓練并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又達到課堂互動的良好效果。
(三)創造練習空間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開展 “移一移” 的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選出一位學生講述如何移動,另一位學生移動三角形,達到指定位置。之后,教師可以提出“若要把三角形移至原處,有多少種移動方式”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思考、實驗的機會。 高質量的練習過程,是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學生課堂表現的信心, 加上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創造學生獨立思考和練習的時間與空間。這些練習的難度和教學內容直面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順應學生的傳統認知,不僅通過操作獲取了知識,更是通過實踐活動建立自信和數學思維方式。
(四)理論與實際結合
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 教師應該盡量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實例,通過這些實例,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聯系起來,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并且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 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知識, 從而達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結語
數學學科承擔著建立邏輯思維能力的重任, 因此數學教育質量至關重要。 教師要始終以耳熟能詳的生活情景作為課堂切入點,以生動形象的例子引入數學概念,精心設置教學情景,以此激發學生想象力和注意力,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榮花.巧用現代信息技術 豐富數學課堂教學———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2).
[2]劉正操.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