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偉
摘 要:紫砂壺以自身獨特的材質以及工藝屬性贏得了價值,在紫砂壺的創作中,壺之氣韻成為了吸引人的一個關鍵。除一般的幾何器形以外,紫砂花器一直以豐富多彩的造型廣受人們的喜愛,在這么多多變的造型中,為避免同質化,氣韻就成為了其中的關鍵,本文就以紫砂“南瓜壺”為例,來談一談紫砂壺之氣韻。
關鍵詞:紫砂;花貨;造型;氣韻;
歷史不斷前進與發展,用磅礴的無形之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紫砂壺作為古樸時代的代表之一,在當代依舊具有著獨特的價值。從紫砂茶具上,人們不單可以品味出茶的精華,更能夠感受到那股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所來帶的深厚積淀,其中更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情趣。當代紫砂壺的創作便是要緊扣這三點,從茶器自身的作用,賦予紫砂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美好的外形。這樣一來,紫砂藝術創作就設計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要使其在物質上提供良好的享受,精神上亦使人愉悅,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就必須從紫砂作品的氣韻入手。
通常我們分辨一把紫砂壺的好壞,會通過紫砂的泥、形、色、工、款等表象來進行判斷,有經驗的人會利用視、聽、感、觸,來進行解析,最終得到一個主觀上的結果。由于人的感受是容易變化的,所以紫砂作品可以通過自身形態氣韻的塑造,來指向特定的結果,這便是一些經典的茶壺能夠被稱為經典的原因了。
眼前的這件紫砂“南瓜壺”是一款長期以來都廣受歡迎的仿生類茶壺,它的造型取材自南瓜,外形自帶一種豐饒的氣息,其精巧之處在于,將南瓜的囊瓣紋理融入到茶壺的筋紋之中,獨特的形態使這把茶壺富含獨特的生命力,仿佛能夠將人帶到田間地頭,感悟自然的氣息。從工藝制作上來分析,這把壺壺身造型圓潤,飽滿而流暢,其結構并不復雜,簡潔流暢,形態盡可能的逼真還原。南瓜整體的造型要凸顯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所以其輪廓之中不能夠有明顯的斧鑿痕跡,需要筋紋絲絲入扣,刻畫栩栩如生,并且塊面之間張弛有度,從仿生的角度來說,自然界生長的南瓜并不遵循絕對對稱的幾何結構,其囊瓣塊面之間似而不同,流露出一種自然的差別,而這一點自然的與全手工紫砂壺的制作有所契合,雙手所產生的誤差能夠天然的形成這種差別,使整個南瓜富含生命的活力。
從整體來看,這把壺的筋紋塑造以自然流暢的線條為主,并不顯得夸張,南瓜的經絡清晰可辨,須藤的塑造逼真,將南瓜天然的古拙展現了出來,這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整體氣韻的一部分。具體到細節上,壺流采用了經典的卷葉設計,菜葉的葉脈紋理清晰可辨,且葉卷的方式并非是呆板式的緊密貼合,而是采用局部鏤空的做法,還原足夠真實,翹起的菜葉俏皮可愛,卷葉壺流彌漫出生命的活力。這把壺的壺蓋則沒有采用經典的嵌入式設計,而是獨立與壺身之外,與壺鈕一起塑造出桔梗形態,飽滿的蓋面造型同樣是為了凸顯南瓜的生命活力,其表面的肌理與壺面保持一致,即便沒有嵌入壺身,依舊能夠保持充分的一體感。除此之外,壺鈕微微向后扭曲,與須藤壺把相呼應,這一點亦符合植物自然生長的狀態,順暢的線條以溫和的螺旋狀組成壺鈕,如同南瓜的須藤纏繞生長在周圍,從壺把底端延伸出來的瓜葉作為貼塑附著與壺身之上,這里的造型設計又與壺流卷葉相互呼應,同樣采用了局部鏤空的貼塑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貼塑鏤空技法要保證貼塑面整體的強度,內壁要做的厚一點,以防止燒制時出現變形脆斷。
同時在貼塑的表面紋理上做出更加細致的塑造,故意創造一些粗糙的紋理,從而區分出瓜葉的不同狀態,這種以自然寫生為主的創作手法,巧妙的利用了紫砂本身獨特的材質,凸顯了傳統紫砂工藝成型技法,又帶有典型的現代美學特征,讓仿生器在立體感和生動感上更為強烈,這些也自然成為作品整體氣韻的基礎。
紫砂壺具有多變的氣韻,這源于紫砂壺豐富的創作題材,同樣的事物經過不同的設計,衍變成多種多樣的不同形態,其中仿生類的紫砂壺向來以自然為師,融入了自然中那股“天然去雕飾”隨性,結合我們日常之所見,其在文化上天生帶有一種清新的、活絡的氣息,在塑造中為了彰顯作品的氣韻,就要想辦法將這股清新的、活絡的氣息發揮到最大,這樣作品最終呈現出來的樣子,不僅生動形象,且構思巧妙,能夠利用紫砂材質天然的色彩、質感增加藝術表現力,產生賞心悅目,心高氣爽的活潑感受。
結語
紫砂“南瓜壺”的創作要點在于,創作者并非是完全的百分百的復制自然的南瓜形態,而是采用有限的特點提煉,南瓜的造型一定是不完美的,但正是這種不完美,這種手工制作天然的“瑕疵”讓觀賞者跨越現實與理想的界限,被引入到夢想中的自然、田園、豐饒的時光,而這正是紫砂“南瓜壺”最核心的氣韻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