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教育是需要沉淀的長周期項目,是以教育質量為判斷標準的項目。所以“雙減”整頓,正好可以讓投機型的投資人有清醒的認知,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育人。
關鍵詞 投資 教育質量 賽道 教育本質
“現在‘雙減’要求學科類教培企業全部轉為非營利機構,這導致機構不能獨立,資本也不方便通過投資被引進,這也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科類培訓機構資本化的可能性。”教育投資人徐華說,教培行業在中國發展的22年時間中,走過了一個黃金時代,走到今天這樣一個局面,并非壞事,這將有利于實現教育的公平化。
教育領域正在驅除投機型投資者
“當代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當代教育要促進國家的發展。這是我認為的當前教育改革的基本邏輯。”徐華表示,新時代的需求在推動教育變革,尤其是教育壓力(降低教育費用壓力)和教育質量(應對人口出生率下降)方面的需求在推動變革。
在徐華看來,“雙減”政策出臺,主要為遏制校外培訓行業的高逐利追求,在不能以“應試”為導向培訓、不能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不能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及家庭經濟負擔等方面對教培機構起到了明確的導向作用。他說,教育領域正在驅除投機型的投資者。
徐華坦言,從投資者的角度講,很多投機型的投資人是在注入資金后,通過給與企業巨大壓力讓其不顧利潤,快速提高銷售數據,或者不顧教育質量,壓榨出利潤,以再次得到投資人的關注,實現下一輪的融資,這樣不斷融資快跑,直到上市圈錢解套。“這樣的投資模式罔顧教育的長周期性,是不可持續的。所謂百年樹人,教育是需要沉淀的長周期項目,是以教育質量為判斷標準的項目。所以‘雙減’整頓,讓這些投機型的投資人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留下來的,愿意長期陪伴企業成長的,支持國家鼓勵的素質教育、成人職業教育、教育科技賽道的投資人才會有所收獲。”
目前,學科培訓領域已經經歷過兩輪監管調整,一次是針對幼兒園,一次是針對K9學科。在非學科培訓領域,政府同樣加強了管理,3月3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公告,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要求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應保持公益屬性。
“雙減”整頓完之后,對于能夠堅持下來的機構,是否更加值得長期關注?資本在投資時將慎重考慮教培機構的哪些因素?徐華認為,這是當前投資領域需要謹慎分析、合理布局的關鍵問題。
徐華分析,投資人在篩選有潛力的教培機構時,除了關注企業的現有行業地位,還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考察。
一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指同行業相比的差異化所在,這是競爭力的關鍵體現。二是系統化、標準化、豐富化。機構要發展起來,不能只依靠一批名師,真正值得依托的是教研內容和系統后臺,要讓教學標準化、流程化,內容形態則要豐富化。三是知識產權。考察機構出版物是否具備合法出版條件,產品是否具備專利、作品登記證、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書等,這是企業教學知識體系的權威性、專業性體現,同時也是企業的“護城河”。
據徐華觀察,去年“雙減”政策落地后的八、九月份,素質教育行業迎來了一波利好。尤其是開學之后,體育、書法、圍棋、機器人等素質教育賽道突然火了起來。從目前政策鼓勵的方向來看,K12的素質教育以及成人職業教育是校外教培機構可以選擇的方向。
“當然,轉型遇到的挑戰也會較大。”徐華分析,K12學科培訓機構轉型的方向若是職業教育,會遇到較大挑戰。因為企業的基因完全不一樣,同時學員年齡段與以往相比差距較大。比如成人職業教育的受眾是18歲以上群體,購買者和使用者是一致的;而對于K12教育,教師是決策者,家長是購買者,學生是使用者。因此營銷方法和教研設計可能會完全不同。
此外,徐華表示,盡管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依然面臨著諸多難點:一是用戶基數有較大差距;二是成人用戶消費更偏理性,尤其是非考證類相關的培訓;三是客單價有較大差距;四是成人學習內容在網上有一部分免費內容,具有付費學習的替代性。轉型K12素質教育同樣存在挑戰。比如教研維度,學科類的教研可以按照考試大綱進行細致的知識切分,但素養類就不容易這么做;另外在效果評估維度,學科類的結果可以通過考試成績來判斷,但素養類,比如體育、美術、音樂就不容易得到量化的學習效果評估。
未來或呈現“啞鈴型”教培形態
關于未來教培行業將形成怎樣的格局或生態,徐華認為,教培企業從融資規模來講,已經不復以往有充沛的資金來刺激企業發展,因此市場增長速度會放緩很多,教培機構將會回歸教育本質,以學員的復購、轉介紹等形成的經營收益來支持企業的成長為主。因此,雖然未來教培市場中素質教育和成人職業教育的前景廣闊,但整體市場可能會呈現為啞鈴型的形態——一端是在每一個賽道都可能會涌現全國級的知名品牌,甚至可能不止一家全國性企業;另外一端小微型的機構數量龐大,雖然每年不斷會有小微機構關停,但也一定會不斷涌現新的小微機構服務于周邊社區。中部的中型腰部企業數量奇缺,要么不斷成長為大型機構(但這個時間周期將會遠遠長于過往,不再會有數年間爆發式增長的案例),要么在發展過程中因經營問題而回到小型機構的業態,難以長期維持中間腰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