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春霖
摘 要:新課程標準改革為當前的教育領域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實踐教學的時候,需要利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們創建趣味課堂。這樣不但能夠充分改善以往的教學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學生們的根本需要,激活廣大學生們對待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實際相融合,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滿足與快樂,從而更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開展趣味課堂的策略,以期能夠為廣大數學教師帶來創新與改革教學方法上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策略
一、采用游戲化教學方法
小學生們身心發育尚不健全,天性活潑愛玩,他們對充滿趣味性的游戲總是具有參與積極性,并且還可以做到注意力非常集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重視廣大學生的天性,了解他們真實的認知水平,為他們設計具有趣味性與內涵的游戲課堂,利用多樣化的趣味游戲充分吸引廣大學生們的關注力,幫助他們逐漸形成科學的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團隊觀念,營造科學高效的課堂氛圍。教師們需要充分發掘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內容,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趣味游戲方法,把數學知識融合到游戲內容中,這樣會使原本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化,學生們在參與游戲的時候也會逐漸得到啟發,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學習潛力,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1]。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時候,就會涉及到折扣、稅率等內容,小學生們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對折扣的認知不夠徹底,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有的學生扮演商場售貨員,有的學生扮演顧客,有的學生扮演收銀員,根據超市中的各種商品的不同折扣,學生們自行設計對話內容,其他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解答中。這樣的學習過程是非常輕松快樂的,學生們能夠在課堂時間就掌握抽象的折扣概念,進而提升學生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對理論知識產生深刻透徹的認知與掌握。
二、創建各種實踐活動
教師們為了能夠輔助廣大小學生們深刻的理解與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容,還要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就可以創建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對課堂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進而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其一,教師可以創建一些鍛煉學生們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踐活動內容。在小學生們參與到動手實踐過程中時,可以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們理解與掌握復雜抽象的概念與規律問題,進而充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質量。比如,在給學生們講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時,很多學生并不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比例知識去掌握這些方法,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幾張圖片,有郵票上的北京天安門,有世界地圖以及中國地圖,還有夜晚燈光下人的影子。這時學生們會清楚的說出什么是放大,什么是縮小。但是怎樣才能將圖形進行放大和縮小呢?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們準備出白紙,在上面隨便畫出一個長方形、三角形或者正方形,之后運用1:3的比例再畫出一個變化了的圖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會主動去動手操作,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其二,教師能夠設計綜合性的實踐鍛煉活動。運用綜合性的實踐鍛煉活動,可以充分提升廣大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認知與應用水平,數學教師能將教材上的知識點作為學生們探究的線索,為學生們設計不同主題的探究實踐活動,進而提升數學課堂的濃厚趣味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2]。比如,在學習《統計與概率》的內容時,學生們需要掌握統計表以及統計圖,包含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以及折線統計圖,這時,教師就能針對學生們對家庭消費情況的調查統計數據,鼓勵學生們動手制做出不同的統計圖,這樣學生們不但能激發出強烈的調查研究熱情,還會熟練的掌握統計圖的使用方法。
三、開展競賽式的教學
充滿強烈趣味性的數學課堂是小學生們都非常傾向的學習氛圍。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熟練靈活的運用各種趣味性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們所學的知識點,為學生們開展一些數學知識競賽,進而創造出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充分激活廣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們互相之間產生競爭觀念。例如,在學習《數的運算》內容之后,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們熟練的掌握數的運算規律,就可以組織開展數學計算競賽,規定學生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計算題,最終正確率最高的學生獲勝。這樣的比賽方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鍛煉他們靈活的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促進他們的思維可以更加靈活高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趣味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培養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充分激活他們內心深處對學習的興趣與潛力。此外,教師們還需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抽象的理論內容轉變成學生們可以輕松理解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進而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實現自身的綜合素養得到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亦斌.以“趣”導學 引“趣”促學——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探究[J].教育界,2021(48):20-21+30.
[2]胡嬋.淺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趣味教學法的策略[J].學苑教育,2021(3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