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柯君
◆摘? 要:本文將探討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基于當前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審美教育意識缺失、教育內容單調、教育方法落后問題,提出幾點優化對策,旨在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審美教育
一、引言
從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來看,與審美教育的融合仍然不夠緊密,難以達成既定教學目標。需要繼續加大教學研究和創新力度,挖掘二者關聯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的對學生加以熏陶,開拓學生的眼界,促使學生更好的感知美,由衷的欣賞美,最終形成創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從而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長效開展及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給予有力保障。
二、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系
為了更加全面透徹的理解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學之間的關系,要從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上進行剖析。首先,漢語言文學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學科,包含有大量語言和意境優美的文章,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幫助學生領略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學會運用漢語言知識,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審美素質,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其次,在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學和審美教育都要應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二者的有機融合可使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感染力和滲透力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受到巨大沖擊,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歷史畫卷,產生了更多奇思妙想,迫切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頻繁,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對漢語言文學課程抱以強烈期待之情。
最后,教材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通過賞析古詩詞、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字、詞、句用的比較巧妙,學會從語言之美挖掘文章蘊含的深厚情感,體驗字里行間創建的獨特意境。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審美理論體系,學生會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獲得知識、能力、素質的穩步提升,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有志之才。
三、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運用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教師嚴格按照教材講解知識,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察生活,學生對美的感知力較弱,審美素質遠遠達不到市場對人才的標準要求,發展前景堪憂。具體而言,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審美教育意識缺失
教學理念的滯后性是制約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學有效融合的關鍵因素,任課教師通常對審美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自身審美教育水平不高,將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內容的賞析上,忽視對學生審美思維的培養。漢語言文學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教師講、學生聽的景象,枯燥的課堂氛圍無法吸引學生的視線,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對文章情感的體會不深,很難形成情感共鳴,學過的知識很快就會遺忘。正是因為不能很好的感知美,學生缺乏創造美的動力和熱情,自主學習意識較為匱乏,對漢語言文學知識一知半解,難以準確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所以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和審美教育流于形式的現象屢見不鮮,語文核心素質和審美素質的培養目標遲遲無法實現。
2.審美教育內容單調
現階段,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審美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相互脫節,漢語言文學教材中關于審美教育的素材不足,審美教育內容過于淺顯,缺乏層次性和關聯性,無法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審美理論體系,極大的影響了教師和學生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再加上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文章創作時間距離今天較為久遠,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大學生每天接收的信息不計其數,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不大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很難在學生心里掀起波瀾,學生的學習態度過于被動,機械式的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無暇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內涵,認真仔細的品讀優美詞句,對于學生漢語言文學知識應用能力及審美素質的提高造成了阻礙。
3.審美教育方法落后
一直以來,課堂是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在課下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卻很少花費時間研究漢語言文學知識,教師也很少布置課后作業,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試圖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殊不知這種做法只會讓寶貴的校園學習時光被白白浪費,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的收獲比較有限,教師只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簡單帶過,高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陷入了尷尬境地。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課程的任課教師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交流軟件與學生溝通,拓展漢語言文學教學陣地,緊密融入審美教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素質的協同提升。
四、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優化對策
針對上文中關于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缺失問題的研究,現提出教學改革的可行建議:
1.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如果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的注意力會處于高度集中狀態,思維更加活躍,還能牢固記憶知識內容,教學效率和質量相對更高。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想方設法的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審美教育的融入是一個創新思路。營造輕松的、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從新穎的角度分析文章,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會使學生的情緒更加放松,不知不覺受到引導,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積極思考自己是否贊同這一觀點,對他人觀點進行肯定或駁斥要有充足論據,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生將掌握更多知識,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自信心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新媒體的應用給師生交流創建了平臺,教師要利用QQ、微信等交流工具布置預習任務和課后作業,將教學課件發布在QQ群、微信群上,及時提醒學生觀看,讓學生對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大致了解。課堂上教師可以由淺入深的拋出多個問題,包括文章創作背景、主要內容、情感變化、喜歡的詞句等,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產生個性化的見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人物、事物、景物,豐富教學內容,用課外書籍、生活實例、互聯網信息等作為補充,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堂討論氣氛空前熱烈,學生在欣賞漢語言文學作品時將侃侃而談,對漢語言文學的研究會延伸到課下,從中享受到無與倫比的樂趣。
2.提煉漢字美
語言是由無數漢字按照一定規律組合而成的,每個漢字在語言表達中都具有不可或缺性,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漢字功不可沒。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以漢字為切入點開展審美教育,將漢字之美呈現在學生面前,利于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許多漢字具有深刻的內涵,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深深陷入到某種意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以“美”字為例,這是一個會意字,最早出現于商朝,一個人戴著類似羽毛的繁復頭飾,其他人覺得很美麗,由此誕生了“美”。而在《說文解字》中有著另一種解讀,將美看成兩個部分,羊和大,羊肉非常鮮美,所以出現了“美”字。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查資料,說一說他們對“美”的理解,哪些漢語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關于美的句子,藉此契機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力。從不同角度解讀漢字,傳遞傳統文化知識,給學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學生愈發喜歡暢所欲言、不受束縛的感覺,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會使審美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融合滲透更為緊密。
3.深挖語言美
古代文人墨客應用簡潔精煉的語言向人們呈現了精彩紛呈的畫卷,他們對語言的應用可謂爐火純青,細細咀嚼語言之美,挖掘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學生的審美素質將顯著提高。生活中處處不乏美好的景色,形容美麗的風景有著各種各樣的方式,恰恰能夠檢驗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比如說,太陽即將落山,天地逐漸變暗,看到絢爛的晚霞,一只鴨子從水面飛向遠方,微風吹過,秋水泛起漣漪,強烈的明暗對比讓人有感而發,想要表達對美景的喜愛之情,試問你會如何進行描述。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正好有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通過對語言之美的品讀,引導學生挖掘色彩美、虛實美、空間美,視線從落霞、孤鶩、秋水、天空上依次飄過,對孤鶩想要飛去的遠方產生無限遐想,那里是否是作者心之所向?經過賞析學生對漢語言的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學會用語言表達情感,學生的言語更加真摯,作文的字里行間也會充滿真情實感,可見審美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之大。
4.品味情感美
漢語言文學作品寄托了作者的濃烈情感,他們在看到美麗風景時心潮澎湃,在顛沛流離時茫然四顧,在思念親人愛人時愁腸百轉,這些場景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靈感,他們嘗試用漢語言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品位文章的情感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如在講解“南宋文學”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愛國詩人要屬陸游和辛棄疾,他們都有滿腔的報國理想,陸游寫道:“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受妻孥!”辛棄疾則說“試手補天裂”,也有對當時主和派的不滿和諷刺,如“和戎自古非長策”、“剩水殘山無態度”等。因為生活經歷和自身情感的差異,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態度也有不同,陸游寫了大量同情勞動人民的詩歌,而辛棄疾創作的文學作品很少觸及農民的現實生活。在學習漢語言文學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作品中的情感,這會幫助學生更加快速的掌握作品內容,系統性的訓練之后,學生會獲得審美鑒賞能力的穩步提升。
5.借助想象美
學生是有著不同生活經驗的獨立個體,他們在面對同一部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時候,也會根據自身經驗得出不同的審美體驗。因而教師不要強行將學生的審美禁錮在條條框框中,而是要鼓勵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的基礎上放飛想象,堅持自我,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相互分享體驗,實現審美教育的全員性和個性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學習古典名著《紅樓夢》時,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解讀就多種多樣,有些學生認為:“一僧一道著實可恨,明明知道英蓮會被拐導致家破人亡,不但不阻止,反而為了度化甄士隱,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有些學生認為:“賈寶玉對于女孩子的好,太過膚淺,平安無事時打鬧玩樂,發生變故時束手無策,是金釧、晴雯走向消亡的推手,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渣男。”這些都是學生從自身經歷和閱讀體驗出發而得出的觀點,教師要對其給予肯定,并引導學生一起討論,進而幫助學生梳理思想脈絡,提升審美能力。
五、結語
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漢語言文學殿堂,盡情感受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從漢字、語言、情感中挖掘作品中蘊含的審美元素,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從不同角度對人物進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想法,漢語言文學課堂充滿了歡笑和趣味,學生的審美素質得到了有效培育,從而實現全面化、個性化、現代化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釗.新媒體背景下高職語文教育教學中創新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2).
[2]杜蓯蓉.高職高專院校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04).
[3]張黎黎.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08).
[4]梁星全,覃翠萍.高職院校中文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2).
[5]蔡羽.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