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傳統作業中,習題考查知識點零散,不能對同一類知識進行深入考查。本文提出設計“專題作業”,對同一類問題進行系統和深入的探究,使學生形成對該類問題的思考框架,進而學會知識遷移,促進思維的進階,讓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真正落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專題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4-0033-04
一、“專題作業”提出的背景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養。如今,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已成為高中地理教師關注的主要方面,筆者也切實將核心素養的落實作為備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僅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是不夠的,學生學習并不僅僅在課堂上,素養的培養和落實是一個長遠目標。作業是學生學習效果反饋和鞏固的手段之一,常常用于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何有效利用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真正去深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學會遷移所學知識,讓核心素養真正體現在學習的方方面面,也開始成為筆者思考和實踐的一部分。[1]
作業的內容為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往往盡可能將所學知識以題目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去解決這些問題。受限于學科作業量和時間,同時也要體現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作業中涉及知識點相對比較零散,也并未將同一類知識從易到難進行延伸,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系統思維的實踐。如果能針對同一類問題精心設計,將知識設計成題目時進行縱向、深度的挖掘,這樣學生通過作業再次獲得的知識將是系統的,而不是零散的,也可以將思維不斷拓展,對此類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基于此,筆者在高二年級區域地理教學中開始嘗試設計地理學科的“專題作業”。所謂“專題作業”,就是將某一類地理知識或地理現象,細化到具體地理事物,結合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作業內容的設計,使其知識難度從淺到深、思維水平從低階到高階、題目形式多樣化。學生在做這一類作業時,可以實實在在地去解決問題,從中獲取解決地理問題較為系統的知識和能力,進一步提升地理核心素養。筆者以“非洲尼羅河”為例,精心設計并實踐了“專題作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中地理“專題作業”的設計內容體系
“專題作業”不同于將某一地理要素相關的題目簡單地羅列在一起,如“河流”的專題作業,并不是將所有有關河流的特征、開發和利用等題目進行組合,而是能結合具體區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對此地有關河流的知識點進行系統設計,這樣才能將選取的區域典型河流,結合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從區域認知著手,從多個維度對河流有關知識精心進行問題設置,綜合探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有關河流的問題,用系統的知識體系去解決這個區域中有關河流的層層遞進和深入探究的所有問題,培養地理實踐力,并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專題作業”的設計思路如下。
1.選取典型地理事物作為“專題作業”的核心內容
確定“河流”作為專題作業的內容后,需要將作業設計落實在具體區域和典型河流上。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河流有無數條,各個大洲或者大洲的不同區域,都有其主要的河流,如非洲有四條主要河流:尼羅河、尼日爾河、剛果河和贊比西河,選取哪條河流作為“河流”這個專題作業的核心內容,需要教師多角度分析其是否具有代表性。筆者選取了非洲的尼羅河,不僅因其為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埃及的母親河,也是因為其較早被開發和利用,并對中下游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選取的河流具有代表性,學生認真完成專題作業后,才能學會知識遷移,對非洲其他河流或其他大洲的河流進行系統分析,拓展關于河流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2.根據專題作業核心內容擬定核心素養目標
核心素養目標的培養可先從區域認知著手,將流域作為一個區域來認識和分析,并探究河流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將這些設計成專題作業的內容,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如 “尼羅河”專題作業的素養目標主要如下:①區域認知——能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②綜合思維——利用地形、氣候資料分析非洲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③地理實踐力——分析河流整治與開發對該流域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④人地協調觀——根據分析河流特征及其開發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科學的人地協調觀。
3.根據核心素養目標由淺入深設計專題作業具體內容
“專題作業”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所選專題的相關知識,將有關專題作業內容的知識以問題的形式,縱向由淺入深進行設計,還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作業形式的多樣化。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設計者深入分析專題作業的相關內容,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學情,在此基礎上,組織作業問題的相關材料,根據圖文信息精心設計問題,并能結合所選專題作業的內容,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河流”的專題作業,可以從河流所在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與河流密切相關的氣候和地形兩大要素入手,先使學生了解流域的背景知識,再結合流域的特征,將流域實際開發以及開發情況對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在作業內容里體現出來,尼羅河的專題作業設計就是這樣層層深入進行的。筆者將此專題作業命名為“河流特征及其開發——以尼羅河為例”。
(1)以知識回顧的形式再現區域背景
河流的分析要建立在與之密切相關的地形和氣候這兩個要素之上,所以在專題作業之始,以知識回顧的形式設計與區域河流相關的氣候和地形知識的簡單填空題,為后面問題的設計做好鋪墊。同時,也設計了非洲主要河流簡圖的判斷題,以下是關于尼羅河的專題作業。
【知識回顧】
(2)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題目的設計,需要精心組織相關的圖文材料。在尼羅河的專題作業設計中,筆者從河流概況入手,對尼羅河流經地區的氣候、地形等問題進行設計,也聯系與尼羅河相關的已學知識,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區域認知,并進行知識的縱向聯系。
【河流概況】
材料1:圖2為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
(3)以分析比較的形式進行綜合思維
了解地理事物所在的區域背景或者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對區域有一定認知之后,專題作業的設計在思維上應再上一個臺階,以便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并能通過解決問題來進行綜合思維。尼羅河的問題設計便進入了河流對其流經地區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層面。因此,接下來的問題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河流影響;二是河流特征分析。在對比分析中落實綜合思維素養。
【河流影響】
材料4: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10月以后,洪水消退,為尼羅河兩岸淤積了一層厚厚的淤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減。讀圖4完成9~10題。
材料5:埃及境內90%為熱帶沙漠氣候,其人口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區。埃及流傳著“埃及就是尼羅河,尼羅河就是埃及的母親”等諺語,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完成11題。
問題11:根據材料5,簡述尼羅河給埃及帶來 “贈禮”的具體表現。(3分)
【河流比較】
(4)以結合實踐的形式深化人地協調
了解和進一步認識河流,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河流。作為埃及的母親河,誕生了古文明的尼羅河,在20世紀70年代被進行了開發,開發后的尼羅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又對其所在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接下來的問題,應結合尼羅河開發的具體事件,進行設計,并引導學生在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時辯證地看待河流的開發和利用,培養科學的人地協調觀。
【河流開發】
材料7:20世紀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興建了尼羅河巨大水壩即阿斯旺大壩,形成了納賽爾水庫。完成14~16題。
(5)以內容總結的形式搭建知識框架
設計專題作業不僅是為了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和反饋學習的效果,而是讓學生能從中獲取學習知識的思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構建知識框架,這是專題作業和傳統作業相比的優勢所在。專題作業的內容總結可以設計在最后,讓學生以知識框架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來進行。不同于專題作業前面的問題設計有參考答案,這個內容總結可簡可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行總結,并互相交流、互相評價成果。[2]
【河流總結】
河流特征(總結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表現及影響因素)。河流開發(總結河流開發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如何讓學生在作業中有收獲?這樣的作業存在什么問題?反思后如何改進?這也是專題作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實踐后發現了這類作業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 “專題作業”實踐的反思
尼羅河專題作業題型多樣,有填空題、簡答題和搭建知識框架的開放性問題。每題后都設置了分值,有利于學生在答題時,尤其是簡答題作答時參考分值來大致確定需要回答的內容。根據題量,作業大約需用時30分鐘,符合一門學科在一天中合理的作業量。在實踐中,學生反饋作業效果很好,教師批改時也發現很多驚喜。
1.查漏補缺所學知識
專題作業可以按專題設計很多相關的問題,考查比較細致,遺忘的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被搜索、利用。在“尼羅河”的專題作業中,尼羅河流經地區自然帶的分異規律、影響河流流向的因素等知識點的重現,讓學生借此回顧以前的舊知識,效果非常好。還有河流南北流向跨緯度大小的判斷,做錯的學生不少,說明知識的遺忘現象普遍存在,講解后學生恍然大悟。
2.形成主題知識框架
專題作業的優勢不在于學生解決了與專題相關的若干習題,而是在習題最后,教師設計的知識框架的搭建和整理才是讓學生最有收獲的內容。不同于課堂上對新課知識的整理,在習題中將相關知識進行歸納與整理,能對課堂中所學知識進行補充和鞏固,效果非常好。
3.學會遷移解決問題
“專題作業”往往只能以所選專題中一個典型地理事物或現象為例,考查對此典型地理事物或現象知識的了解程度,但專題作業中歸納和總結的知識框架和主要內容,可以用來遷移解決同類地理事物的問題,并從中尋找該類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差異。如阿斯旺大壩,建成后具有綜合效益,但建成后利弊共存,那么我國一些河流上的大壩和阿斯旺大壩帶來的影響有差異嗎?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在知識的遷移和比較中,可以拓展學生這類知識的寬度。如此,“專題作業”才是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專題作業”內容的選取需要教師精心思考內容的選取點不需要很大,如“河流”專題,甚至可以分為河流特征專題(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開發利用治理專題等。但是選取的內容或者地理事物應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或者地理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或是要素的某個方面。如“氣候”專題作業可能太大,如果設置“氣候類型判讀”專題作業,將氣候類型判讀中的常見情況,如“柱狀圖”“點狀圖”“折線圖”“單元格圖”“變率范圍圖”“三維坐標圖”“雷達圖” “條形圖”以及表格等判讀進行歸類,通過這樣的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氣候類型的判讀能力,也會更好地鞏固相關知識和內容。[3]
當然,“專題作業”也有不足,一份專題作業不可能面面俱到,無法將該類專題作業相關的所有知識都設置為習題,也不可能保證學生以后不會遇到該專題新情境的練習。因此,能通過設置的習題讓學生掌握核心知識才是重點。其次,在使用過程中,對知識框架的搭建還需要教師引導,師生互相評價,展示優秀作業,使學生在相互學習中掌握知識。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要精選專題內容,在根據內容設置作業時,應多創設新情境,結合材料,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判斷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海.地理課堂教學思維活動導向探究[J].地理教育,2021(3):4-6.
[3] 唐永強,劉樹材,陳延松.高考評價體系下地理學科素養考查路徑及備考策略[J].地理教育,2021(6):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