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其在教育領域當中取得廣泛應用。無論是在課堂教學方面,還是在課后指導方面,或是對于學生興趣培養與課堂內容的豐富都提供了重要支持,教師合理利用互聯網能夠創新教學模式。下文簡要論述“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現狀,分析互聯網在化學課堂中的應用優勢,并且提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互聯網+”的創新應用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 ? 互聯網? ? 初中化學? ? 教學策略? ? 創新
引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領域技術的發展也日新月異。自“互聯網+”被提出以來,其與教育領域的融合受到高度關注。在教學中,應用互聯網的優勢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感受,營造活力十足的課堂學習環境。從化學教學角度出發,教師需要充分理解“互聯網+”應用優勢,明確當前化學課堂互聯網應用存在的問題,并且探尋合理利用“互聯網+”的教育路徑,開創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化學課堂授課質量,為學生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互聯網+”環境下初中化學教學現狀分析
部分教師對于“互聯網+”對于化學課堂的促進作用理解不夠清晰,因此,課堂教學永遠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將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發揮互聯網優勢,為學生打造生動的課堂環境。在網絡資源的利用方面,由于教師信息技術掌握相對缺乏,因此資源獲取方式單一,不利于互聯網優質資源的開發。此外,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部分教師沒有結合教學目標,將互聯網、信息技術等和化學課堂深度融合,不利于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1]。
二、“互聯網+”對于初中化學教學的積極影響
(一)讓信息共享成為可能
在化學課堂上,將“互聯網+”應用其中,教師可借助教學平臺,挖掘化學大數據,搭建信息共享平臺,讓師生之間獲取學習資源更加便利。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從互聯網上下載優質的教學資源、課件資源、視頻資源等,解決傳統教學環境之下信息共享困難這類問題。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需求,從網絡上搜索學習資源,或者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教師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學習信息更加便利。
(二)讓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傳統課堂學習環境下,教師單純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將化學知識點逐一羅列,課堂氛圍枯燥。部分化學實驗可能存在危險性,但是卻十分重要,在課堂上不便展示,教師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可以配合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化學信息以圖片、動畫或者視頻多種形式呈現,增添化學課堂趣味性,讓學習內容對于學生產生吸引力,調動其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2]。
(三)讓師生之間溝通便利
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學,教師可以組建微信群、QQ群、釘釘群等,和學生隨時溝通,通過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前將學習視頻發送給學生,學生觀看以后可以根據學習難點利用溝通平臺提出疑惑,教師能夠快速回應,讓師生之間交流不受時間和地點方面的限制,教學指導更加精準。部分實驗內容也可以錄制成微課視頻,既能節約教學成本,又能為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學習感受。教師可以通過添加文字的方式,將實驗重點標記在視頻畫面上,這讓學生觀看時學習重點更加清晰,有助于學生理解化學實驗原理,以互聯網平臺作為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讓化學課堂互動性十足[2]。
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互聯網+”環境之下,教師能夠利用“作業盒子”這類APP為學生布置化學作業,學生運用賬號或者手機號就能登錄,完成作業以后提交,學生作業提交情況、完成情況都能夠通過APP呈現出來,學生可以自主糾正自身學習存在的錯誤,便于教師掌握學情,針對學生共性問題,可以在班級內進行統一講解。教師利用平臺大數據,能夠準確掌握每個學生學習動態,和學生展開一對一交流。教師還可設計探究性作業,聯系重點化學知識,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于化學文獻進行檢索,參與實踐活動,教師利用網絡給予學生充分指導,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讓師生溝通更加便利。
(四)便于學生個性化學習
“互聯網+”環境下,數據共享平臺的應用,能夠將化學學科重點知識匯集在教學平臺上,使優質的資源得以便利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與此同時,數據平臺能夠隨時更新,學生獲取學習資料更加便利,既可以在課前從平臺上下載學習資料,又可以在課后從平臺上尋找復習內容或者鞏固習題,便于學生個性化學習。
(五)將傳統教學模式優化
“互聯網+”可以與信息技術融合,輔助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轉變傳統灌輸式教育,打造信息化課堂教學氛圍,以生動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興趣,用動態的方式呈現化學實驗,營造全新的教育形態,充分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知識的呈現方式,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進行教學,用先進的技術落實素質教育要求,促進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部分化學知識較為抽象,像分子、原子、電子和質子等物質組成,雖然其真實存在,但是學生難以產生真實的感知,因此對于粒子產生的微觀運動,學生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應用商店當中下載模擬APP,對于微觀粒子的動態進行動態畫模擬,學生通過自主操作,能夠感知粒子很小,且其中存在間隙,能夠不斷運動,既能寓教于樂,又能讓學生掌握知識難點[3]。
三、“互聯網+”環境下初中化學教學創新策略應用
(一)運用“互聯網+”課堂激趣
在“互聯網+”支持下,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對于教學流程進行優化,有側重性地對學生展開指導,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利用互聯網,教師能夠創設信息化的學習情境。依托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設備,教師能夠設計趣味十足的課件信息,將生動的圖片、文字進行串聯,簡潔的呈現化學知識;還可選擇短視頻的方式,利用虛擬特效,展示知識難點,在視頻當中還可添加聲音、文字等元素,或者添加特寫,讓化學知識展示更加生動。無論是嗶哩嗶哩動畫,還是微博軟件都可以作為教師傳遞學習內容的重要載體。除此之外,遠程課堂的應用還能為學生聆聽更多名師講解開通渠道。
比如:學習“空氣”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空氣能源網”網站,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和“空氣”有關知識進行學習,對于該氣體相關性質和組成有一定了解,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向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學生的學習印象更為深刻。
因為互聯網信息量龐大,網絡素材更容易獲得學生關注,啟發學生思維,使其能夠注意到學習重點。部分抽象的化學知識,通過動態化的網絡素材,往往能夠以淺顯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教師可以選擇趣味化的學習資源,作為課前導入素材,創設趣味化的學習情境,為課堂激趣的運用奠定基礎。正所謂“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師巧妙運用“互聯網+”素材導入新課能夠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比如:“金剛石、石墨、C60”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可以利用校內網,登錄網絡平臺“網易公開課”,要求學生觀看不同科學家對于碳單質與其研究進展信息,將這部分內容作為導入素材,學生在觀看網絡視頻的時候注意力較為集中,對于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也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部分在課堂上不易展示的內容,也可以通過網絡途徑讓學生學習。比如:“燃燒滅火”內容的講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登錄“優酷網”,搜索“滅火器使用原理和方法”,觀看消防員滅火視頻,這樣的教學過程不但學生參與體驗十足,而且其對于滅火原理和滅火器的使用方法也有了更為深刻地了解,有利于學生掌握燃燒、滅火等原理,高效學習化學知識。通過上述方式,巧妙利用“互聯網+”讓化學課堂環境更加契合學生的興趣需求,體現生本理念[4]。
(二)運用“互聯網+”師生交流
化學課堂授課階段,師生之間的交流極為重要。只有教師對學生進行精準指導,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關鍵知識點,拓展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制作VCR,還可開通在線“微課堂”,為師生之間互動交流提供平臺,讓學生能夠學習重點知識,鞏固學習基礎?!盎ヂ摼W+”環境下,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和微課堂”的途徑對于課堂知識,進行深度學習內化所學知識,達到教學要求。
比如:“金屬的化學性質”這部分內容知識點相對復雜,教師可以通過VCR、“微課堂”多種方式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課堂學習情況,在課下靈活運用上述學習模式對于知識點進行鞏固復習。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無論是心理方面,還是情感方面都極為敏感,部分學生可能在課堂上遇到問題時不敢向老師請教,“微課堂”的運用能夠為師生交流提供全新的空間,線上交流的方式學生更愿意和老師交流,學生可以給老師留言,將自身面臨的疑惑說出來,還可以通過線上提問的方式詢問老師,師生互動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合理利用互聯網,不但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而且還便于師生之間深度交流。
除此之外,初三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化學學科的學習、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十分重要。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利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等移動設備可以作為日常交流工具,依托手機軟件為師生互動搭建平臺。比如:講授“元素”知識以前,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方式發布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查找書籍或者網絡搜索和元素相關的材料,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將學習材料發送給學生,為其預習提供支持。課堂教學環節,還可依托網絡平臺獲取教材之外的化學知識。課后,利用班級微信群布置作業,還可通過QQ群,利用其投票功能,對于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掌握,讓課前、課中、課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加便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5]。
(三)運用“互聯網+”模擬實驗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學科之一,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兼顧學生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部分化學實驗存在危險性,而且化學領域有毒害的試劑類型相對較多,因此,課堂實驗教學可能存在危險性。所以,部分教材中的重要實驗,學生難以在課堂上親手操作。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信息化平臺,對于實驗過程進行模擬,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深度學習實驗知識。
比如:“二氧化碳制取”這一實驗教學環節,教師可將“燒杯”APP推薦給學生,該軟件內存在化學藥劑超過150余種,包含的化學反應有300多個,學生可以利用其中的虛擬場景完成二氧化碳制取,因為UI界面較為靈活生動,讓學生產生親手操作的感覺,在信息化的場景當中模擬化學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掌握操作流程。但是,學生操作階段,還需要教師隨時觀察學生動態,針對學生疑惑及時引導,發揮信息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考慮到教材當中演示實驗相對較多,部分實驗現象學生難以清晰觀察。對此,教師還可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借助在線仿真實驗室,對于實驗過程進行模擬,也可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濃硫酸稀釋”實驗內容的講解,教材上反復強調“切忌將水直接倒入濃硫酸中,否則會容易傷人”,對此,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真的將水直接倒入濃硫酸當中,那么是否真的會出現酸液飛濺的現象?”由于該實驗危險性較高,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也難以向學生演示。此時,就可以利用仿真實驗室,在線顯示“將水直接向濃硫酸當中倒入”操作,通過動畫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對于“酸液飛濺”現象有更為形象的認識,還可以添加配音,營造實驗效果,呈現卡通人物面部被硫酸燒傷的圖片,讓學生產生危險意識,明確化學實驗規范操作的重要性,并且在自身參與實驗操作的過程當中注意規范操作。
(四)運用“互聯網+”整理知識
化學課堂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能夠優化課堂環境,而且還能豐富課堂內容,網絡資源具有豐富性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選擇其中的內容引入課堂。除了豐富課堂學習內容以外,利用互聯網還能整理化學知識,輔助學生總結知識點,適合在復習課上應用網絡平臺整合化學知識,能夠減輕教師的授課負擔,還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6]。
化學課堂時長有限,教師授課任務繁重,要在短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讓學生能夠樂于接受化學知識,在腦海當中深度記憶,按照特定的順序將知識脈絡理清并不容易[7]。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聯系教材內容,將重點知識整合出來,借助信息化平臺,完成知識脈絡的梳理。比如:“金屬和金屬材料”單元知識學習以后,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中繪制思維導圖,師生之間共同參與思維導圖的整理,在具體的金屬名稱旁邊添加圖片,使用特殊的顏色標記重點知識,利用特殊聲音作為提示信息,這樣的信息整合形式符合學生思維發展需求,而且多媒體操作容易,功能多樣,能夠快速串聯和本節課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高效記憶,培養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為其化學素養提升奠定基礎[8]。
四、結束語
總之,“互聯網+”背景之下,化學教師需深入認識課堂教學和互聯網的融合優勢,明確互聯網在學生興趣、能力、知識等方面培養的價值,根據化學課堂教學需求,對于互聯網資源和信息技術進行妥善運用,解決化學課堂面臨的教學難點,為學生開通高效的化學學習之路,利用互聯網活躍課堂,輔助學生學習化學實驗,為其提供線上指導,優化課堂教學流程,體現“互聯網+”在教育領域應用價值,提高化學課堂授課效率。
參? 考? 文? 獻
[1]徐立東.“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188-190.
[2]趙彩萍.“互聯網+”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的策略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1(18):175-176.
[3]周化雷.“互聯網+”時代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新探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1):96-97.
[4]周紅江.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教學平臺構建高效初中化學課堂[J].中國新通信,2021,23(01):196-197.
[5]孫偉.“互聯網+”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11):40-41.
[6]吉春橙.“互聯網+”時代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教學情景創設[J].課程教育研究,2020(46):31-32.
[7]黃寧,孫鑫.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研究[J]. 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11):43.
[8]魏萬姣. “互聯網+”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2020,(37):14.
作者單位:宋增霞? ?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育秀中學
宋增霞(1988.10-),女,山東臨沂,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