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傳統高職教育,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現階段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提的越來越高,也就給專業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會講知識,還要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高校教師要充分挖掘所講授課程的思政點,融進相關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技能的同時,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升華。本文主要討論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課程中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融入,希望對相關課程的教學在課程思政方面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 ? 高級數據庫技術? ? 課程思政? ? 教育改革
引言:
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數據庫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數據庫技術也是軟件行業普遍應用,快速發展的一種技術。在高校計算機類教育中,也是相關專業的骨干技術,對計算機類專業,尤其是大數據、軟件類的專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數據庫類課程,與程序語言類課程一樣,不僅要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讓自己知道是什么,做什么?還要知道應該怎么做?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程專業知識綜合性強,所以在教學內容方面,要繼續保持發展、改革和創新的趨勢,融入社會對數據庫技術人才的要求。
一、數據庫教學中課程思政現狀
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是計算機信息管理、大數據應用技術等計算機類相關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集理論學習與操作實踐一體的綜合性課程。當前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數據的收集、整理、組織、存儲和查詢就顯得愈發重要,以數據存儲和處理為核心的數據庫技術重要作用也就愈發凸顯出來。
《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著重數據庫的操作,是計算機信息管理、大數據等計算機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課程以培養學生數據庫安裝與配置、存儲、應用、運行維護等方面的能力為目標,為達成此培養目標,課程主要學習數據庫基本概念和理論,掌握Oracle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相關操作,包括SQL Plus,SQL Developer,PL/SQL Developer等工具的學習。在Oracle數據庫教學過程中,我們時刻謹記所教授專業的專業標準,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參照數據庫開發人員的崗位要求,制定了課程標準,并從知識、能力和思政三個方面制定了教學目標。綜合分析高職學生的特點,采取理論夠用,弱化理論知識,加重實踐操作的學習。教學過程中采取任務導學法、角色扮演法、合作互助法等教學方法,并結合前臺開發語言,如Java開發工具,來了解軟件開發的過程,了解在軟件開發中數據庫的重要地位,為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將來數據庫設計與開發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階段,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其思政元素與日常教學還是脫節的,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
二、數據庫教學中的思政教育
當今社會注重人才的培養,更加注重有道德的人才培養。為了順應這一特點,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教學團隊各位老師時刻牢記為自己使命,做好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不忘學生的思政教育。但由于工科的課程性質限制,所以需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做調整,更多地加入帶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同時盡量多采用任務導學或者啟發式教學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述數據查詢內容的時候,教學團隊以“英語單詞查詢統計系統”的數據庫設計,作為查詢知識點的講解教具,啟發學生融入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實際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依據專業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 的先修課程有語言類課程,比如《Python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等都可以,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數據結構》、《SQL Server數據庫》等課程基礎。根據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思政教育要切合社會主義發展,自主創新教學理念,為了切合這一規定,各個高職院校堅持“以德育人”為先,教師積極挖掘課程中相關的思政元素,并能夠將思政元素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在學生的思政教育方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這門課程,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力爭讓生硬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分發揮課程在育人中的作用,力求將思想政治元素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堅持“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模式,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
三、Oracle高級數據庫設計課程思政實施
(一)加強課堂教學思政
在Oracle數據庫中,最重要的數據庫對象就是表,表是數據庫設計人員根據他們的觀點來設計建立的,有時候不一定符合所有用戶的需求。Oracle數據庫提供了一種機制,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重新定義表的數據結構,這種方式形成的表就是視圖。知識技能目標為:1.了解常見的數據庫對象都有哪些?2.了解什么是視圖以及為什么要使用視圖?3.理解視圖的分類;4.掌握各類視圖的創建、修改及刪除操作。根據“視圖”的知識技能目標,我們制定了相關的“課程思政”目標:1.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強化規則和法律意識;2.培養學生信息安全知識意識,對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學習學院計算機房管理規則,按各項規章制度使用計算機房電腦,進一步增強法律制度意思,做有責任有擔當的新一代大學生。
(二)設計有效的課程內容方案
1.學情分析
該課程授課對象為計算機類大二的學生,課程一般開設在第四學期。此時,不管是什么專業的學生,都學習過一到兩門程序設計語言,比如Python、Java等,有的專業前期也開設過SQL Server數據庫,學生有一定的編程思維,普遍學習興趣濃厚。
2.內容分析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程序員的崗位要求,結合課程標準,將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整個教學內容劃分為SQL Plus模塊、SQL Developer模塊和PL/SQL Developer三個模塊,并以具體的項目為載體,進一步重構,重構為配置數據庫、設計數據庫、控制數據庫、維護數據庫、操縱數據庫和應用數據庫等六個項目。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對照課程標準,針對每一個專業特點,再根據每個項目具體的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以及為達成教學目標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比如針對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就項目設計數據庫而言,我們可以采用任務導學法來完成教學內容。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對信息化資源比較感興趣,喜歡并懂得從網絡上獲取學習資源,具備使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能力,因此本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微課、視頻、PPT、互聯網資源等網絡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
課前,教師確定教學內容,借助教學平臺和線上教學資源,發布課前任務單和課前測試或思考題。學生查閱并自學相關教學資源與課前任務單,在課前完成對數據類型和界面創建表的學習,完成課前測試或思考題。也利用教學群(微信、QQ、釘釘等)平臺實時討論,大家互助學習。
課中,在上課時教師首先對之前課程知識的回顧,幫助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助力本節課內容的學習;然后通過緊貼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項目引入課程內容,并進行分析,提起學生學習和操作的欲望;教師通過PPT對本節課的相關概念及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并引入一些小案例的演示,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之后,根據所講授的知識點,教師發放課堂任務單,根據任務量讓學生獨自或分組完成,教師針對學生在完成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及時分析和點評;最后,教師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和易錯點進行小結,對一些知識進行補充。
課后,在學習平臺上下發拓展任務單,讓學生自主完成后發布,教師根據學生的發布情況線上進行討論答疑和點評。
(三)挖掘課程中思政元素
根據Oracle數據庫的課程特點,本課程的教學團隊主要采取任務導學、合作互助的教學方法,在任務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政教育隨著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潤物細無聲般也完成了。向學生講述Oracle發展的歷程時,使學生明白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從而激發學生堅持學習,勇于接受挑戰,并能堅持學習的科學精神。在SQL Plus模塊,通過表空間、用戶、角色等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加強學生的規矩意識和法律意識,進而強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要遵守規定,學生時代在學校的規章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做事,走向工作崗位,一定要在各種法律法規的約束下生活;在SQL Developer模塊,學習表的相關知識,并通過數據查詢,使學生深刻理解道路的選擇和正確的方向是成功的關鍵;在PL/SQL Developer模塊,通過異常錯誤處理和數據備份與恢復等知識點的學習,介紹數據庫的安全管理,強化學生對規則和法律意識的理解,強化學生遇到問題,一定要冷靜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數據庫類課程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興趣有,但學習習慣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不夠,需要進一步引導,邏輯思維能力方面,也需要進一步訓練。大學時期,是學生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提升的階段,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逐步形成的階段;還是加強規則和法律意識的階段。筆者身為一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思想引導。通過教學過程,借助課程傳授,助力學生身心和人格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周勝.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課程思政的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33):77-78.
[2]李波,屈原,徐靜.專業課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科技風,2020,(13):77.
[3]王景珊.淺析《計算機組成原理》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J].中國科技投資,2019,(27):259.
作者單位:王雪俠? ?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4]魯桂琴. 課程思政在工科類專業課中的要素挖掘與實施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135-136.
[5]呂子燕.高職院校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的實施[J].辦公自動化.2021(26):38-40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Oracle數據庫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2020KCSZ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