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籽宏
摘要:高考改革,已然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近年來的高中語文命題中,議論性文本鑒賞、跨文本閱讀 、知識遷移、學科融合等眾多難點的堆疊,對高三語文的復習指導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應深刻意識到高中語文復習課教學面臨著開發與設計的雙重挑戰,在深入研究學情的基礎上創新教學實施模式。因此,筆者反復研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力求找到一些實用的高三語文的復習策略,以供諸位語文同仁參考。
關鍵詞:新高考;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探究
高三語文的復習課既要關注學生語文能力與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終身受益,又要重視學生高考成績的提升,為學生搭建通向更高學府的階梯。基于此,教師應在引導學生復習語文知識時,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使其在方法與內容上不斷適應新高考要求,更好地為實現學生語文分數與能力的提升助力。
一、多媒介融合,優化高三復習模式
語文新高考要求大閱讀量,在高三復習階段引導學生進行單純的文本學習,已經難以滿足學生閱讀力發展需求。針對這一問題,高中語文教師可利用多媒介融合,優化高三復習模式,強化學生信息篩選能力培養。
例如:高考題教學《窗子以外》《我們的裁縫店》《理水》所選文本都比較抽象,教師將其引入復習課時,可以通過視頻以及動畫圖片媒介的整合應用,對教學模式進行直觀化處理,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復習效率,實現高三復習模式的有效創新。這幾篇文章對于高中生而言信息篩選難度較大,他們難以通過文本閱讀快速感知作者對人生的境界、生活境界的理性思考。現代媒介的出現,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教師可以采用圖片與微課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將課文中引用的事例呈現給學生,豐富他們的感性體驗,引發他們對人生與生活哲學的思考。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篩選本文信息、感知作者思考的過程與方法進行梳理,為學生閱讀此類材料建立可借鑒的模板,幫助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復習效果。信息篩選方法的總結、材料閱讀模板的建立,可幫助學生在高考閱讀理解中快速整體把握內容,針對具體問題準確作答。
二、學科知識的融通,提升高三復習效果
近年來,高中語文閱讀理解類題型所涉及的文本材料內容逐漸豐富,其中不乏一些內容綜合性較強的材料,對學生的學科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將應用類文體和科普文融入高三復習課,能夠有效解決學科知識融通問題,使復習課更加貼合新高考要求。
例如:高考題《微紀元》《天囂》涉及一些其他學科的理論性知識,體現了語文知識與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教師可在高三復習課上,將這兩篇文章整合到一起開展教學。首先,教師需要在上復習課之前對文中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廣泛了解和深入分析,基于科學和語文的雙重視角把握課文內容,以實現不同文本教學的有效整合。課文內容分析不能憑借主觀臆造,而是要通過搜集資料、研讀課文,對課文中涉及的內容與觀點進行客觀了解。其次,在準確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優化導學問題和課堂討論主題設計,并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參考資料。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導學問題、討論議題,促使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在拓展眼界的同時,總結此類文本的閱讀技巧。
三、讀寫結合教學,提升高三復習效率
葉圣陶先生曾用“厚積言有物”來說明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及其獲得寫作能力提升秘訣。受此啟發,筆者將讀寫結合教學法應用于高三復習課,引導學生通過讀寫結合,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引導學生復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要突出課文語言特色,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并通過對其進行引用與仿寫實現知識遷移。首先,在學生速讀課文的基礎上,與學生討論文中的精彩詞語、語句,以及出彩的荷花描寫方法。這一環節,要重視情感變化與景物描寫的聯系,引導學生掌握表達情感的方法。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存入電子檔案,幫助他們進行語言積累,并引導他們嘗試“修改”課文、句子仿寫,或者引用精彩語句為片段寫作畫龍點睛,繼而通過“寫”的過程促使他們學以致用。無論是學生“修改”課文,嘗試尋找更好的表達方式,還是借鑒課文語言進行創新表達,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語句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寫”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打開思路,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總結“寫”的思路,通過方法積累提升學生作文水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不能在高三語文的復習課上將自己視為單獨的教書匠,而是要作為教學內容設計者、教學活動參與者、復習節奏調節者,以教材為基礎、學生為中心優化教學模式。唯其如此,語文復習課教學才會常教常新,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優勢和特點才能在課堂上體現出來并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1]劉曉欣.高三語文復習課指向語文關鍵能力生成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4):19-20.
[2]陳珊.語文教學應該實現“三個轉變”——兼談高三語文復習指導[J].科幻畫報,2021(07):97-98.
[3]藍媛.利用微課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初探——以高三語文復習課為例[J].成才,2021(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