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 鐘歡
摘要:伴隨“二孩”政策實施、“三孩”政策逐漸放開,高齡孕產婦數量、住院分娩量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素養、熟練操作技能、敏銳觀察能力和應急事務處理能力的助產專業人才。本文結合助產行業需求、中職學生特點,探索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行業需求;中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
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如何大力發展助產教育,提升助產士照護水平,保證母嬰健康,成為醫療行業、社會群體關注的重點。根據相關用人單位招聘需求調查發現,對于助產專業的人才,針對不同崗位任務,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標準也不同,普遍要求畢業生具備專門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通用證書。對于母嬰保健類崗位,要求人才能夠完成優生優育及計劃生育指導、母嬰衛生防疫、兒童保健等相關人物。同時,對于從事助產相關行業的人才,部分用人單位認為人才需要擁有規范的禮儀行為、較強心理素質、良好溝通能力、處理應急事務能力。此外,在專業能力層面,多要求人才掌握臨床思維能力、疾病整體護理能力、助產技能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根據上述行業的需求,本文結合中職學生特點,探索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一、定位社會需求,完善課程體系
在構建助產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時,學校應堅持行業需求導向,注重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綜合素質教育與崗位實踐能力的有機融合,針對性地設置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就業能力、職業能力。為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學校應結合助產分娩崗位的職業標準,立足地方醫院、行業發展實際,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圍繞“1+X”職業技能證書考核要求,堅持工學結合、課證融通的原則,設計與行業接軌的課程內容,并結合助產專業技能標準、母嬰護理、幼兒照護、護士等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綱,構建專業技能課程、核心理論課程和拓展類課程。此外,在設置實踐類課程的過程中,要設定頂崗實習、校外實訓,模擬臨床見習等實訓活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運用于崗位工作,提升其崗位應用能力、專業實踐水平、職業操作能力,使其成為高素質、高技能型助產人才。
二、立足就業導向,培養職業素養
中職教育具有顯著的職業導向性。要想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必須要培養其正確認識助產專業、熱愛助產專業,培養其專心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因此,在專業學生入學時期,班主任、專業教師可專門組織教育活動,介紹專業發展歷史、發展情況和趨勢,并邀請優秀畢業生來校交流,分享助產士必備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學校和教師還應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職業使命感,產生愛崗敬業的態度。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教師要認識到助產專業的特點,結合實際醫療護理崗位的需求,有意識地提升學生人文意識,培養其人文素養,引導學生了解實施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選取真實的助產護理案例,通過分析優秀人物案例和事跡,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在實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開展模擬教學活動,讓學生將教學模型看作有生命的患者,主動分析孕產婦的處境,更好地塑造良好氛圍。只有圍繞就業導向培養學生人文、職業素養,才能輸出理論扎實、技術嫻熟、醫德高尚的助產人才。
三、緊貼行業實際,調整教學方法
伴隨醫學模式日益進步和發展,孕產婦越來越看重助產士的綜合素質。根據相關研究發現,醫患溝通不暢是引起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對此,助產士不僅要具備臨床操作能力,還要關注孕產婦個性特點、個人感受和家庭支持情況。因此,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在一、二年級期間,教師可組織小組互助學習、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站在孕產婦角度思考問題,感受妊娠反應、分娩的艱辛,培養其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同時,由于家屬和孕產婦對醫療質量期望值較高,助產士往往需要承擔較大壓力。對此,在專業教學中,教師要組織戶外素質訓練、抗壓能力訓練、情緒管理訓練,培養學生心理素質,使其能夠積極面對困難、尋找正確應對方法。在進入年級后,學校可加強與地區醫院、行業的聯系,安排帶教老師組織學生參與崗前實習活動,讓學生在實習中接觸產后保健、自然分娩助產、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等知識,使其能夠將臨床實踐與知識結合起來,提升自身崗位勝任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行業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關乎助產事業發展、孕產婦健康保健。因此,學校和教師應深入調查和研究區域衛生保健事業的需求,結合中職生學習特點,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培養職業素養、調整教學方法等形式,培養具備專業素質、職業技能和知識水平的人才,為婦產、母嬰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朝,岳月娟,鄧莉瑩.專科畢業助產生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及影響因素[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17(2):110-116.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課題“基于職業能力的中職助產專業導樂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桂教職成〔2017〕37號(GXZZJG2017A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