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有效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有效理答是促進學生提升的關鍵。讀項陽教師團隊對理答行為的研究,反觀自己的教學,筆者認為深入解讀教材,課前進行充分預設是有效理答的基礎;關注學生,從學生出發,肯定激勵學生,是理答的根本;著眼文本,巧抓教學點,扣點巧問妙引,將課堂引向深入,引領學生發展提升是理答的智慧,讓課堂不斷生長。
【關鍵詞】理答;預設;激勵;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6-057-02
【本文著錄格式】陸學玲.智慧理答? 創生教學的精彩——讀《讓課堂充滿靈氣》有感[J].課外語文,2022,21(06):57-58.
課堂是教師的舞臺,反思是成長的路徑。觀項陽教師的《讓課堂充滿靈氣:智慧理答入門》,讀了其中一個個鮮活的課例,看了一篇篇精彩的分析,以及懷德太陽社一位位研究人員的研究心得及初期研究成果,令我耳目一新,更讓我怦然心動。觀項陽教師團隊對理答行為的研究,反觀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自己的些許收獲與想法。
一、解讀教材,充分預設——理答的基礎
課堂中有效的理答評價,源于教師的理論基礎、教學積淀及教學智慧,但最基本的前提是教師充分的教材解讀及課前預設。很多教師教材解讀只從“面”上出發,缺少“點”的深入;課前預設僅僅是備教學流程,關注文本而忽略了學情,缺少對學生課堂上可能出現情況及問題的預設。這些,最終導致教師自認為滿意的教學設計,課堂上可能會出現各種狀況。因此,教師要練就文本解讀的基本功,深入教材,重組教材,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包括對教學評價語言的預設,以及對學生課堂上可能行為的預見,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巧妙應對,理答學生的學習行為,使教學不斷走向深入。所以,解讀教材、充分預設是有效理答評價的基礎,也是土壤。
從書中及課堂中我們都可以發現,特級教師及優秀教師,他們課堂評價語言游刃有余,學生的發言、感悟也是精彩迭起,步步深入。這并非一日之功,基于他們長期練就的教學智慧及課前的充分準備,充分預設才有課上的自如。當然,充分預設的前提有三:一是教師要閱讀大量書籍,豐厚文學功底、理論功底,提高解讀教材、預設課堂及駕馭課堂的能力;二是要在課堂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的課堂,磨課提升,最后達成人課合一的美好境界;三要每堂課前進行全面的學情分析,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全面考慮,從而從容應對學生課堂上的各種行為。
二 、關注學生,肯定激勵——理答的根本
(一)“提升式肯定”與“無意義重復”
教學片段對比:
片段一:師:當我開口向母親要錢時,當母親身邊的女工大聲阻止她給我錢時,母親是怎樣做的?……師:在母親的這個特寫鏡頭中一定有個細節特別讓你有感觸,是哪個細節呢?生1:就是課文中說的“塞”。生2:是“母親把錢塞到我的手中的‘塞’”。師:(頷首,加強語氣)塞!生:是“母親把錢塞到我的手中”的“塞”字。師:(更大幅度地頷首,語氣更加強烈)塞!
——選自王崧舟教《慈母情深》一課的片段
片段二:師:讀了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兔子?生:這是一只樂于助人的小兔子。師:對,這是一只樂于助人的小兔子。師:你覺得這只兔子對雪人是什么樣的態度?生:兔子很喜歡雪人,想幫助他!師:是的,兔子很喜歡雪人,想幫助他!
——一教師執教《兔子的胡蘿卜》
同樣是重復學生的話語,卻大相徑庭,教師的關注點不同,理念不同,當然教學的效果也會相差甚遠!王崧舟老師重復的是學生回答的關鍵字,并且在重復的過程中伴有語氣、表情等,是進一步強調“塞”的含義,強調“塞”中所包含的情感,這就屬于有意義的提升重復。而第二個片段中,教師只是在做簡單的語句重復,耽擱教學時間,對教學的推進、學生的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從中可見,這兩種重復,一種是積極的理答評價,另一種則毫無意義。
(二)“心理獲得感”與“敷衍式鼓勵”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獲得真正的發展,教師的引導很關鍵,而評價就是引導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肯定評價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獲得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潛在的學習欲望。而“敷衍式鼓勵”則屬于哪黑哪住,教師隨口拈來,大多是“好”“不錯”“很棒”“嗯”“哦”等無意義的附和,這樣的評價等于不評價,甚至是適得其反。在一些教師的常態課上,大多是這樣的敷衍式評價,屬于消極的應對,好生不在意這樣可有可無的評價,在學困生身上更發揮不了作用。
三、著眼文本,發展提升——理答的智慧
我們常常在想,把特級教師的課“搬進”我們的課堂,為什么就變“味”了呢?這就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智慧無法企及特級教師的高度,而智慧的外顯就是我們的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評價語言。我們的語言是干癟、無力的,無力的肯定“很好”“不錯”“特別棒”;簡單的否定“對嗎”“再想想”“不全面”;無意義的追問“還有不同觀點嗎”等,導致學生根本沒有真正投入課堂,沒有真正走進文本。這樣沒有思維參與的課堂,就是毫無意義的課堂,沒有任何生長和發展的課堂。
(一)扣點巧問,引領提升
發展的課堂,必然會有思維的碰撞,有智慧的火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如何引領學生在課堂中發展提升,教師抓住關鍵點質疑引領很重要,在質疑中發展思維,在質疑中提升能力。讀到孫雙金老師《落花生》中這樣的教學片斷:生:我的問題是第三小節: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為什么父親來了,還很難得?應該是常常來。師:現在大問題來了,有了不得的進步了。我把這句話展示出來,一起來讀一讀。(投影出示,生齊讀)師:對呀,父親跟我們在一起是很平常的事,為什么很難得?第二個問題呢?看誰聰明?生:為什么天色不好,父親還要來呢?師:了不起,了不起!第三個問題呢?……師:沒有月夜的天,灰蒙蒙的、陰沉沉的,天色不好。你有問題出來沒有?爭取難倒孫教師!生:為什么父親偏偏在這次收獲節來?師:有4個了,還有嗎?生:為什么說實在很難得?師:把“實在”去掉了,試試看,意思同嗎?
——選自孫雙金執教《落花生》片段
問題是一切學習的起點。課堂上,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這是教師課堂上引領的關鍵。我們的課堂上,也會引導學生提問,但僅僅是一個環節而已,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引領,往往只是淺嘗輒止。孫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問,學生根據句子中的疑點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但孫教師并沒有就此滿足,通過鼓勵、質疑等方式不斷評價引領學生,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感官,這樣的引導過程學生能夠全員參與思考,是有意義的深度學習,所以學生的問題既有指向意義理解的,也有關注語言表達的。對一個句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發散思維能力。
(二)妙抓“教學點”,引向深入
下面是項陽執教的《我也追蹤小綠人》片段:師:這本書的主要人物——小綠人長什么樣子?生1:他們全身都是綠的,跟人不一樣。師:哦,這點很重要哇,我們全身都是……生1:各色。師:呵呵,怎么是各色?生1: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種膚色,有黃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師:哦,我們是黃皮膚的人,但那也不能說是各色啊?那不花了,誰敢說自己的皮膚是花色的?(生眾笑)師:可別讓人誤會。來,繼續說說那是怎樣的綠?生2:亮晶晶。生3:很綠的……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圍繞問題互動深入的過程,但是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從原始問題出發,進行原點發散思維,最終學生得到的僅僅還是第一層次的感悟,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也僅僅是事倍功半。
在項陽教師的課堂中,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師生對話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教學理念。教師先抓住學生回答中的“跟人不一樣”,引導繼續說“我們全身都是……”,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偏差“各色”時,教師也沒有直接否定,而是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大膽表達出來,在引導中讓學生體會該如何去正確表達。繼而再回到主題“它們全身都是綠的”上,“那是怎樣的綠?”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思維。
這也是很多教師經常困惑的一個問題,同樣的教案,為什么課堂教學的效果截然不同呢?我們一般的教師是在教教案,而優秀的教師、有思想的教師是在用教案教,如果教學設計解決了教學的“溫飽”問題,那么教學智慧則會帶領學生“奔向小康”。在課堂的互動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生長點,抓住這樣有價值的點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在點的深入上做文章,不僅深入感悟了文本,在潛移默化中也教給了學生深入思考、深入閱讀的方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讓學生成為發展的人,我們教師首先要成為會思考的人、會發現的人,巧妙理答,智慧引領,讓課堂不斷生長。
附? 注
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葉圣陶“種子”觀下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YZ-C/2018/48)。
作者簡介:陸學玲,女,1981年生,江蘇邳州人,中共黨員,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板塊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