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教育,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很早就已經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認為教育要善于調動學生“好之”“樂之”的態度,抓住學生的求知若渴的心理,讓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這樣才能更加高效地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階段,作為教師,也應當重視對學生積極學習態度的引導和激發,對此,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趣味性教學方法,以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就顯得尤其必要。本文將針對這個問題做幾點細致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方法;教學氛圍;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6-068-03
【本文著錄格式】徐娟.興趣引導,驅動課堂——趣味教學方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課外語文,2022,21(06):68-70.
教育專家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應當是潛移默化的,而當學生已經意識到你在教育他時,其實就已經表示你的教育失敗了。”所以,聰明、智慧的教師,總是可以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教育的啟發和引導貫穿到一個又一個的趣味活動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享受到課上、課下學習樂趣的同時,更樂于自主探索新知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寓教于樂。本文將針對如何構建趣味教學氛圍,探索趣味教學方法的問題,展開幾點粗淺的經驗分析,希望對激發小學生的語文課學習積極性,帶動教學效率的提升有所幫助。
一、增強小學語文課教學趣味性的必要性
為什么要想盡辦法去增強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趣味性呢?首先,趣味、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緩解學生的課堂緊張情緒,讓學生的思維發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有很多的創新、個性化想法油然而生,比如,會自主尋找歸納語文錯題的簡單、有效方法,還會主動回答教師的課堂提問,抑或對教師提出自己的學習看法和假設,這些都是深入學習的表現。而相比之下,教師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所創設的枯燥氛圍,則遠遠達不到這些教學期望,學生只能被動等待教師的機械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深深損害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僵化,更何談創新、創造?
其次,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氛圍,也可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多元化發展。趣味性的教學氛圍的營造,自然需要更多的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作為支撐。而教師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然需要耐心去學習更多的趣味教學策略、方法,這樣一來,課堂變得生動而富有趣味,教師掌握的教學策略也更加多元,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有助于學校構建專業化的語文教師團隊,優化師資力量配置。比如,在教學中插入故事,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引發學生思考和感悟,又如,結合教師幽默、詼諧的面部表情或者肢體動作,也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再如,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故事的基礎上,自主合作演繹課文故事,演繹的教學方式也足以強化課堂的趣味性……總之,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在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自行選擇。
再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嘗試趣味教學方法,轉變課堂枯燥、單一、乏味的教學現狀,其實也是推進課程改革工作,實現現代教育的具體體現。我國自2001年開始,就已經著手進行課程改革,倡導在教學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時至今日,課程改革工作已經進行到了第八次,雖然我們確實收獲了不少的成果,但由于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以致一些教師仍舊在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因此,改變教學模式,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樂趣,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扮演教學的輔導者、引路人,依舊是當前課程改革工作中的重點。基于此,探索趣味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趣味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創編故事,趣味導入教學內容
兒童一般都喜歡聽故事,更會在記憶故事的同時,將自己聽到的有趣故事講給周圍的朋友、教師和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表達能力會得到提升,更考驗了孩子的記憶力,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在指導學生學習新課文時,或者是重點學習某項語文技能時,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前構建一個故事情境,讓各個教學的內容很好地融合在故事氛圍中,這樣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輔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比如,在教學指導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窮人》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手指著教材中的插圖,然后詢問學生從這張圖上看到了什么,以及有哪些想法,然后邀請部分同學來講一講自己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以及聯想到了什么,由此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之后,我們再來結合課文模擬一個故事情境,我們可以假設自己是課文中的一個主人公“妻子”,然后指定某位學生為漁人,其他的幾名學生是他們的孩子,然后對學生提問:“這篇課文講的是沙皇俄國統治時期,社會最底層人民在饑餓和貧困之下堅強地活著的故事,接下來請大家閱讀這篇課文,找一找哪些段落是對我的描寫,哪些段落是對漁人的描寫,孩子們睡著的樣子又是怎樣的,哪些段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到課文里去找一找。”由此,通過模擬這樣的故事情境,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到課文的故事中尋找答案,之后,再請學生以“我”是作者的角度來回答問題,為這個故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學生感受到課堂的樂趣,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二)利用科技,讓教學內容生動化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為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情緒,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式,比如,如今在小學教學點較為普及的就是多媒體教學,它可以讓枯燥、乏味、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以及具體,更加貼合兒童的認知和理解規律,營造語文課堂趣味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情緒。
比如,在教學指導辛棄疾的詞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對這首詞作中作者所描寫的清風明月、鵲驚蟬鳴、蛙聲陣陣以及稻花香飄萬里的情景,我們如何指導學生體驗和感知呢?如果我們只憑借理論的講說的方式,顯然學生很難想象到那個優美的田間、自然風光,也無法打造出情境交融的氛圍。基于此,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嘗試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前設計制作動畫,然后課堂上播放與這首詞作相符合的Flash小動畫,讓學生親眼看到明亮的月亮懸掛在天空,聽到夏夜的蟬鳴和鵲的驚叫,以及河岸邊傳來的陣陣蛙聲,之后,我們再來播放這首詞作的名家朗讀音頻信息,啟發學生跟讀,再留給學生一些時間自己醞釀如何讓誦讀更加有韻味,最終在啟發學生誦讀比賽的過程中,與詩詞人辛棄疾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共鳴,從多媒體視頻帶來的視覺、聽覺和想象中的嗅覺三個層次,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領會到鄉村田園風光的優美如畫,恬淡靜謐,生動逼真,提高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三)設計懸念,培養學生個性思維
每個學生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想法也千奇百怪,在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善于營造趣味氛圍,設計教學懸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和能力,以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為學生實現今后的創新、創造奠定重要的基礎。比如,我們可以結合課文中的詞語,啟發學生用詞造句,每個學生的想法不同,生活經驗不同,思維深度不同,因此,也就會造出不同的句子。如以《窮人》中的“洶涌澎湃”為例,有的學生造句,“站在泰山的山頂,我望向山腳下,看到云霧在山腰間來回穿梭,如同奔騰的河流,洶涌澎湃。”還有的學生造句,“這是赤壁之戰的古戰場,閉上眼,我聆聽著陣陣的風聲,我仿佛看到了兩軍廝殺的場景,熊熊的大火遮天蔽日,士兵們哭喊著、尖叫著、逃亡著……我內心此起彼伏,洶涌澎湃。”……除此之外,在教學完這篇課文之后,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提問學生,“你從這篇課文中收獲到了什么?”這個問題就十分寬泛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它并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應當說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措辭有據,且不違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就可以。比如,學生可以從朗讀方面講一講自己朗讀的收獲,還可以從育人方面談一談給自己的教育啟發,激勵自己樂觀、積極以及默默無聞地學習,更可以從字詞或者寫作技巧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收獲,這些都是學生個性化思維的體現,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避免人云亦云。
(四)角色演繹,滿足學生表現欲望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它們一般包含了多個故事人物,有成語故事、有童話故事、有神話故事,還有寓言故事等,這些故事可以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劇本。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時間,去仔細揣摩故事中的各個人物角色,思考他們的外貌、服飾以及心理活動是怎樣的,然后,再去合作排練這些趣味性的故事。最終,我們單獨拿出一節課或者兩節課的時間,看每個小組的演繹結果,并以全班同學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的演繹小組和演繹小明星,這樣的方式,大大凸顯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主人地位,更滿足了學生對課堂趣味、新穎和快樂的追求,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學指導《少年閏土》一課時,我們就可以給學生劃分學習小組,然后啟發學生根據教材中的表述,來構建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內容和肢體動作,比如,閏土是怎樣看瓜刺猹的,“我”第一次看到閏土時他的樣子是怎樣的,閏土和我都一起做了哪些事情,等。這些問題留給學生合作探討,并合作分配各個角色,如誰扮演作者魯迅、誰扮演閏土、誰扮演教書先生,以及誰負責旁白等,準備工作結束后,我們就來一起欣賞每個小組的精彩演繹,教師還可以通過相機來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瞬間,學生趣味演繹小說故事的照片可以張貼在教室的墻壁上,給學生營造一種學習與快樂隨時相伴的氛圍,真正達到小學語文教學寓教于樂的目的。
(五)趣味游戲,讓課堂變輕松愉悅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要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善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語文課堂增添趣味性,以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讓語文課變得輕松而愉悅。比如,當學生學習比較累時,或者是下午上課學生集體犯困時,可以請學生唱首歌或者跳支舞蹈,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的活力被調動起來,從而集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再如,語文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關于語文方面的游戲,比如,猜字謎、對對子、成語接龍等,這些語文游戲,可以有效檢查學生的課內、課外文學積累,讓學生看到自己學習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樹立一個個的游戲小明星,比如,猜謎語之王、對對子健將、成語百事通等。當樹立起一個個的學習榜樣時,學生的競爭學習意識就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形成你追我趕、創先爭優的良好學習氛圍,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充分的有利條件。
(六)肢體表達,使教學過程幽默化
善于使用一些肢體動作或者面部表情,來輔助自己表達某種意思,也可以讓教學過程實現幽默化,繼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文的過程中,為了體現出仔細認真、字跡工整和敷衍應付、字跡潦草視覺對比的強烈沖擊感,教師可以一邊表述某些學生的字跡樣子,然后一邊以夸張的肢體動作模仿某些學生的寫字過程,然后,再來模仿字跡工整的學生的寫字過程,如此,通過這樣夸張、搞怪的肢體動作的方式,呈現出認真與敷衍的對比差距,告訴學生寫作過程中要認真負責、一筆一畫、工整清晰的道理,體現了寫作教學趣味性的一面。
其次,在教學指導某些課文時,如果一些課文中,有關于某個人物的動作、神態的描寫,教師也可以嘗試去模仿,比如,在教學指導六年級下冊的《那個星期天》時,其中就有一些關于作者史鐵生的動作描寫,如“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對這些動作,教師就可以結合一些肢體語言去表達,去模仿,以向學生闡述兒時的童趣現象,讓學生對課文的描寫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綜上,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實施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懂得變化教學方法,為教學過程融入趣味教學元素,如故事、游戲、活動、科技或者肢體語言等,這些都可以幫助點燃學生的學習趣味,讓語文課增添新的樂趣。本文分析了幾點教學對策,希望能夠給同人提供幫助,以促使小學高段語文教學更加合理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周承海.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18).
[2]楊惠麗.論小學語文教學趣味課堂的構建措施[J].考試周刊,2021(50).
[3]鄧斌斌.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21(18).
作者簡介:徐娟 ,女,1987年生,江蘇昆山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