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建設,是區域經濟體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打造區域經濟面向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的重要思路。在此方面,區域經濟體要鎖定區域經濟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努力延伸綠色產業鏈條,加大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建設力度,加快夯實具有區域特色綠色經濟根基。
關鍵詞:綠色產業體系;區域經濟體;高質量發展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建設,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現實選擇。
一、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鎖定區域經濟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當前,區域經濟體在謀劃自身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鎖定綠色發展,真正建立起能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才能大幅提升綠色經濟水平,形成低碳循環的合理布局、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幸福的綠色轉型發展區,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高度融合,最終完成綠色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要抓好融合,把綠色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經濟健康發展與生態持續改進的和諧發展之路。傳統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的路徑轉換既要強調生態環保的共性約束,又要強調綠色發展的引領帶動,既要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又提升以綠色經濟的催生帶動能力,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首先要以“綠色生態鏈”和“藍色生態鏈”替代“灰色生態鏈”和“黑色生態鏈”的轉型催生新產業,為區域經濟體提供更為巨大的總量躍升空間。其次要以加大生態投資力度來催生新項目,為區域經濟體提供更為寬松的發展方式轉化空間。最后要以生態消費理念不斷深入催生新需求,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寬廣的產業拓展空間。
(二)要抓好轉化,把綠色產業競爭力提升與區域經濟生態資源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確保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更加牢固。客觀地看,一些區域經濟體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豐富的,但缺乏轉化。因此,要把的良好生態環境轉化為綠色旅游的品牌,要把“品種多樣、品質卓越”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的市場占有,只有做大做活生態這個亮點,區域的資源特色和優勢才會彰顯出來。
(三)要抓好規劃,把綠色經濟布局與區域經濟主體功能區定位和城市轉型升級的總體布局結合起來,確保實現永續發展的道路更加寬廣。
未來區域經濟體的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快速發展、和諧發展,而且需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將自生、競生、共生、再生的生態規律與開拓、適應、反饋、整合的創新精神根植于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之中;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價值導向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根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最終促成區域經濟進入“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良性發展軌道。
二、努力延伸綠色產業鏈條,加快夯實具有區域特色綠色經濟根基。
綠色產業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綠色產業鏈的塑造能力和延展的廣度、深度直接關系到區域綠色經濟發展。
(一)以生態農業為牽引,形成“綠色+品牌農業”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
區域經濟體要依托自身優質的生態資源和農業產業基礎優勢,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載體,突出發展有機、綠色、高效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切實提高本區域農業發展的規范化、集約化、優質化水平,盡快形成生態農業產品的“品牌原料基地+品牌生產企業+品牌產品專賣+全程質量可追溯”新模式,逐步建立起高附加值的新型綠色農產品結構體系及研發激勵體系,使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振興發展。
(二)以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牽引,形成“綠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格局。
區域經濟體尤其是在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能耗高,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區域,要以綠色發展為契機,推進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建設,推動工業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降低工業能耗物耗,推進域內工業高質量綠色發,重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支撐。為此,首先要加快傳統產業向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協同制造、服務制造轉型升級;其次是要突出資源循環和鏈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裝置和調整產品結構,打造綠色產業循環經濟園區,積極提升傳統“雙高”產業的清潔生產水平;三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根據資源開發潛力和發展基礎,加大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煤層氣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力度,打造地區清潔能源基地。
(三)大力發展綠色服務業,積極推動 “綠色+現代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優化升級
一是推進綠色生產性服務業。推進一批以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研發設計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項目,促進與工業的聯動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二是推進綠色消費性服務業。要利用我國綠色消費理念興起所帶來的市場機會,著重推進一批以文化、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為主的消費性、生活性服務業項目。三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要著力建立地區系統重要性機構風險監測制度,加強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提高綠色產業政策和綠色金融政策的協同性。
三、加大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建設力度,積極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
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是區域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客觀地看,目前很多地區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發展態勢良好,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其實現綠色跨越、綠色趕超、綠色崛起的發展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這里我們探討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的發展不想囿于某個或某幾個具體園區的設計與規劃,而是希望從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發展的共性規律上提出建議:
(一)要強化對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運行的綠色管理,積極推動綠色設計平臺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和綠色供應鏈系統構建。重點在糧食生產、農產品加工、化工等行業選擇領軍型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等組成聯合體,協同推進綠色制造系統集成。
(二)要引導和支持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內的微觀主體加強環保設施建設,鼓勵其開展廢棄資源的管理和綜合利用,最大限度的減少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對大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大力提倡節水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在鋼鐵、化工、食品加工等行業實施清潔化改造。
(三)努力提升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綠色產業聚集區的綠色產業基礎能力,重點提高綠色核心產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鼓勵發展綠色關鍵基礎材料產業化、市場化進程,推動綠色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成果轉化,夯實綠色產業技術基礎。
四、積極構建綠色產業人才支持體系,夯實綠色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
人才支撐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綠色經濟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必須極構建綠色產業人才支持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分布不合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通過各種手段、各種途徑進行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人才戰略規劃、制度建設、機制創新、政策引導和結構調整,搶占人才競爭的制高點,確保人才發展方式和區域經濟的綠色經濟發展要求的高度匹配。
(一)以人才與綠色產業發展互動模型為基礎,確立人才支撐綠色產業發展項目體系的基本框架。人才與綠色產業發展互動模型就是以打造支撐綠色產業發展的人才高地位目標,通過區域人才理論體系創新和方法體系創新,把區域產業發展戰略及規劃和人才理念、人才戰略及人才環境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良性互動,構建起適應綠色產業要求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平臺,確保區域綠色產業發展獲得良好的人才支撐。
(二)以綠色產業發展戰略為導向,確定人才支撐產業發展項目的重點內容。首先,圍繞綠色產業,突出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圍繞域內綠色經濟領域中的重大項目、重要領域,重點引進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其次,圍繞綠色產業功能區和生態建設示范區建設,大力開發綠色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急需緊缺人才。圍繞做大做強域內綠色產業的戰略規劃,打造一支規模宏大、能夠與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的高端人才隊伍;
(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明確綠色產業人才聚集的關鍵路徑。積極探索開辟高層次綠色產業人才與域內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對接融合的綠色通道,不斷強化人才市場化配置機制,建立靈活多樣的融智模式。提高綠色產業人才交流的水平,根據綠色產業發展的突出需求舉辦專項人才展會,使人才會展業成為既能滿足域內綠色產業人才基本需求,又能展示地方綠色發展的經濟亮點。
作者簡介:王曉群,1973年7月,男,漢族,吉林吉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