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凱 賀丹 董娜琳 李永華
[摘 要] 大類招生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在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模式下亟須新的課程體系進行支撐。實施大類招生可以從制度層面打破專業壁壘,滿足學生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目標。在大類招生背景下,對建筑類專業下的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兩個專業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提出了“1+1+2”的人才培養方式及八大課程模塊,強化線上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專業引導及教師結構組成,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專業的人才質量,以期為建筑類專業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 大類招生;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河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創新和實踐的‘園林植物種植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2020XJGLX004);2021年度河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類招生背景下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2021XJGLX004)
[作者簡介] 雷雅凱(1985—),男,河南平頂山人,博士,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城市規劃研究;賀 丹(1983—),女,河南新鄉人,博士,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風景園林植物應用研究;李永華(1974—),男,河南周口人,博士,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風景園林植物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1-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07
一、大類招生的背景和意義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對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質量等提出了要求,結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提高人才的培養目標,從課程設置、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在這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進行大類招生改革[1]。我國從2000年左右開始探索實行大類招生,2001年北京大學開展了“元培試驗班”,通過“強基礎、淡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辦學方針,實踐低年級通識教育和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在專業設計上實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行,在專業上實行導師制。
大類招生是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該舉措在“厚基礎,寬口徑”原則的指導下,把“通識教育”作為改革基礎,跨二級學科門類,按專業大類進行人才的培養[2]。高校實行大類招生,按專業大類進行培養,在一段時間的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學習后,依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學習興趣、就業等因素在大類范圍中進行專業分流培養[3,4]。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對大類招生和專業招生的錄取分數和第一志愿錄取率進行了比對分析,發現通過大類招生模式能夠提高錄取分數及錄取率,并提高學生的報到率[5]。同時,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能有效緩解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對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培養學生的多學科知識體系,創新思維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科交叉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目前大類招生的實踐改革還在不斷地探索中,部分學校和專業已經進行了相關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大類招生是未來高等院校發展的趨勢,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通識教育,既能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能改革高校原有的教育體制[6,7]。
二、河南農業大學建筑類專業概述
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建筑類專業包括風景園林學與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于2010年獲取專業學位培養資格,2011年被批準為全國一級學科博士點。城鄉規劃學是河南農業大學重點建設學科之一,與風景園林學、生態學等學科形成了“多位一體”的中原人居環境學科群。
風景園林與城鄉規劃專業均屬于建筑類專業的一級學科,兩個專業的培養體系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在專業設置上又有一定的區別。學生在入學時對于這兩個專業的區分存在困難,在后期的學習中也存在一定的被動及盲目性。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化,風景園林與城鄉規劃專業充分發揮了其在鄉村規劃設計、景觀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8,9]。通過大類招生可以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實行通識教育及專業培養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教學與實踐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專業屬于綜合學科,涉及藝術、人文、生態等多學科,通過多學科知識融合來促進專業更好地發展,這與大類招生的改革要求相符[10,11]。同時,為減少大類招生模式在專業分流、日常管理、專業教育和培養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大類招生背景下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及改革措施。
三、建筑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一)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結構體系
在遵循專業發展規律,以及我校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專業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以“發展現代園林,改善城鄉生態,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需求為重點。在原有課程結構體系的基礎上,堅持“強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實行“1+1+2”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突出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理念。通過走訪相關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主動進企業調研、邀請企業進校園、畢業生問卷和座談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建筑類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人才需求狀況,并進行課程體系改革。
“1+1+2”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第1年(“1”)課程主要為通識類課程,課程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上。通識類課程分為三大模塊:公共通識模塊、素養通識模塊及任選通識模塊。公共通識模塊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課,如大學數學、大學英語、體育等;素養通識模塊主要包括大學語文、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任選通識模塊主要包括藝術類、自然科學類及傳統文化類等課程。通過通識類課程的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第2年(“1”)進行分流的專業教育,對專業進行基礎的了解及學習。專業理論課分為兩大模塊:專業基礎模塊(素描、色彩、鋼筆畫、設計初步、設計制圖等課程)及專業方向模塊(城市規劃原理、風景園林藝術原理、建筑結構與構造等課程)。經過第2年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專業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專業方向的選擇。后2年(“2”)的課程主要為專業課,分為三大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及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主要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包括風景園林工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模塊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將選修課分為創業和創新選修課,創業教育選修課包括景觀工程、建筑工程概預算等,創新教育選修課包括風景名勝區規劃、城市經濟學等;專業實踐課程模塊主要包括專業實踐(課程實踐課、專業實習、綜合實訓等專業實踐)和素質培養實踐(依托專業特色開展的鄉村振興實踐、產學研活動等)。其中,專業實踐主要在本科后2.5年完成,而素質培養實踐則在4年的學習中貫穿。
(二)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課程設計
圍繞國家政策,以素質教育為重點,探索具有建筑類專業特色的教學方法改革。針對專業特點,在“景觀生態學”“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專業核心課程中采用多種授課模式,突破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采用現場教學、互動教學等模式。結合核心課程特點,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特別是疫情以來,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開通了中國大學MOOC、超星、泛雅、愛課程等多平臺的線上教學資源,開展“園林初步設計”“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城鄉規劃設計原理”“園林樹木學”等多門課程的線上教學,其中“園林樹木學”獲得了省級本科教育線上教學優秀課程一等獎。加大專業課的精品課程建設力度,建設了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園林樹木學”和“花卉學”,積極申報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將現代網絡教學資源充分應用在實踐教學中,同時推廣啟發式教學、互動教學等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不斷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比例,實現核心專業課程雙語化。加強系統化教材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國家級專業課教材的編寫,主編和參編的教材有《園林設計初步》《園林樹木學》《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等,其中《園林設計初步》獲得了全國農業教育優秀教材獎。同時,注重思想政治教材的編寫,由田朝陽等主編的《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轉譯十五講》獲得全國思想政治創優課程教材精選。
課程設計上主要突出課程的研究性和創新性,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設計上,增加了學科前沿的研究進展,做了專題報告等改革創新。同時,完善教學評價制度,督促學生進行及時評價,形成有效的反饋信息。加強對學生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教學的評價。
(三)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組成結構
推行的“雙導師”制度為專業教師主抓學業方面,輔導員主抓生活方面。通過人才引進形成以雙聘院士、省(校)級特聘教授為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骨干,副教授、博士為補充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堅持“教授上講臺”和“學術報告會”制度,積極發揮專家、教授在科研及教學中的示范帶頭作用。本著“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原則,積極為雙聘院士、特聘教授在教學中開展科研教學創造條件,為建筑類學科的發展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建筑類專業青年教師師資力量有待提高,可以利用攻讀學位、參加青年教師進修、博士后研究、訪問學者等形式,支持鼓勵現有青年教師赴海內外高水平科研教學機構進修培養。目前已有青年教師先后赴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以及英國、美國、波蘭、匈牙利等國家的高校進行訪學和博士后研究。貫徹執行青年教師導師制,開展教學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在教學科研和日常工作等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資助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擴大學院在該領域的影響力,推動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提升待遇、改進科研條件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的人才到該專業任教、學術交流或開展合作研究。
(四)完善專業分流程序,促進學科良性發展
在專業分流前,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兩個專業的特點,提升對建筑類專業的認知。通過第2年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專業,對學生進行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同時,結合社會需求和就業導向,適當調整專業布局,合理調控專業規模大小。在專業分流階段,合理分配兩個專業的師資、教學等軟件設施,實驗場所、設施等硬件設施,同時注意控制專業分流的人數上限,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
作為大類招生模式的核心環節,專業分流是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找準學習方向的前提。通常情況下,專業分流主要分為分數優先和志愿優先兩大模式。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后續專業學習中獲得長足進步,同時為了培養出社會真正所需的復合人才,根據學生志愿、綜合考核和特別申請,制定出特色鮮明、科學合理的分流機制,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學規律和學生均衡發展的教學目標,制定更加完善的課程成績評價體系。
(五)改革實踐課程體系
作為應用型學科,風景園林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實踐課程的重視,創新實踐教學方式以適應專業需求。實踐課程體系分為專業課程體系和素質課程體系。專業實踐課程階段,一般安排在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在這個階段的課程體系可與原專業實踐體系相銜接,也可將原專業課程體系移植使用,由于實踐課程歷史悠久、體系完備、結構已經過較長時間的考驗,因此能更好地夯實專業基礎。素質實踐課程體系主要是對應行業發展趨勢,避免培養過程與最終目標的脫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與產教融合這兩條主線,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廣西北流市、河南省光山縣大栗樹村、河南省滎陽南水北調工程穿黃區的草廟村等省內外鄉村建設項目50余項。與鄭州等18個地市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規劃設計、花木實踐基地30余個,簽署校地、校企合作協議10余項,先后合作完成了100余項規劃設計項目。實踐課程建設的教學團隊引入企業技術人員與高校教師實現分工合作,評估各個實踐基地的特色,將理論與實踐經驗綜合應用并有機融合,全面搭建政府、行業企業、科研單位、協會等主體參與的橋梁與途徑;在綜合實踐項目上及時總結實施效果好的綜合實踐類課程,使之案例化、小班化、項目化,也可及時與企業進行溝通,引入其當下新拓展領域的項目,構建出學科交叉型、項目驅動型、問題導向型和復合應用型等多維實踐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好綜合實踐基地。
四、展望
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風景園林行業在我國城鄉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彰顯。因此,風景園林與城鄉規劃人才的培養目標、任務和發展方向都有待進一步更新和明確。風景園林專業是新興、交叉的學科,隨著經濟社會和現代園林產業建設的發展,對學科各個方向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實施大類招生政策,并不斷改進和探索,使得專業發展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導向,有助于專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嵐,劉俊宏.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大類招生培養研究——以新聞傳播學為例[J].科技視界,2021(18):186-190.
[2]劉小芳,桑楠,秦國華.跨院系大類培養背景下的教學管理模式探討[J].科技與創新,2020(24):121-123.
[3]李查.大類招生培養內涵、現實困境與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22):9-12.
[4]吳春巖.大類招生背景下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培養課程在課程體系中關系的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0(22):70-71.
[5]李華.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大類招生的探索與實踐[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31(4):57-59.
[6]高靜.大類培養改革為交叉創新人才提供成長沃土——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14):27-29.
[7]肖宜,蘇凱,胡志根.“新工科”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實踐課程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1):94-97.
[8]鄭濤.淺淡風景園林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21,41(9):113-115
[9]周敏.城鄉規劃視角下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分析[J].房地產世界,2021(11):41-44.
[10]劉雅婧,席景會,王英,等.研究型大學農學專業“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19):150-152.
[11]吳淑芳,王嘉銘.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對普通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啟示[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5):8-10.
Explo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in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Taking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Ya-kai, HE Dan, DONG Na-lin, LI Yong-hua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Abstract: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is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Under the training model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and classified training,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is urgently need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can break through professional barriers from the system level and meet the training goals of students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standar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wo major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architectural major, and proposes the “1+1+2” talent training method and eight major courses, strengthens online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reinforces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teachers structure, completes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major in architecture;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