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志
摘 要:我國的文化教育課程從小學就開始引入古詩詞學習,初中中考中古詩詞鑒賞占據較大的比重,從初中開始教育學生鑒賞古詩詞中的文化精髓和深遠內涵,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三觀發展,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中考是對學生初中的學習總結和高中的基礎檢測,在中考備考階段,古詩詞題型分數占比高,但是學生在鑒賞方面容易丟分,所以加強古詩詞鑒賞是備考的重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備考策略研究
語文課程是我國漢語言文化的基礎傳承,從啟蒙期開始,我國學子就會背各種朗朗上口的《三字經》,進行“禮義廉恥”的基礎啟蒙。升入小學后,各種五言和七言古詩成為學生課后必背的任務,初中則開始加入各類詩詞的鑒賞課程,通過學習、感受各種優秀詩詞中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的三觀的正確發展,傳承中華文明。初中的課程難度都在提升,而且古詩詞鑒賞是中考的得分重點,古詩詞學習難度從小學的基礎背誦到初中的鑒賞,非常考驗初中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詩詞一字之差表達的意境就可能差之千里,如何品讀、感受詩人的心境,是古詩詞鑒賞的難點。在當前新教改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融合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深入品鑒古詩詞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的思想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熏陶,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1 初中語文中考備考中古詩詞鑒賞的重要性
古詩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凝聚著各大文豪的心血,簡短的語句不僅抒發著詩人心中的廣大理想抱負和憤懣,更是詩人們對不同朝代的生活和社會的真實評價。
現代科技發展促使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雖然我國的傳統詩詞文化得到更加廣闊的傳播,但卻出現其他國家惡意曲解歷史,剽竊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行徑,國家文化主權受到威脅。在其他國家紛紛申遺我國的各類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國民也開始重視并維護國家的文化精粹,興起各類詩詞、漢服的文化交流活動,堅決捍衛我國的優秀文化,不被其他國家惡意“占為己有”。
近幾年新課改調整各類課程的占比,中考古詩詞鑒賞的分數增加,而學生在古詩詞鑒賞方面掌握不熟悉,很容易混淆詩人表達的情感思緒,影響語文綜合得分。在中考備考中提高古詩詞鑒賞,不僅可以讓學生總分提高,同時也是為弘揚國粹,讓學生不僅能將古詩詞背的滾瓜爛熟,還能深入品鑒、理解詩詞內涵,學會吸收和傳承,學會欣賞古代用詞斟酌、推敲的嚴謹,感受字里行間的豪情壯志和詩詞的人文意境,精神和文化素養都能同步提升,將古詩詞中詩人的憂國憂民和遠大抱負等正能量思想進行更好地傳遞,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傳承。
2 初中語文中考古詩詞鑒賞的策略探究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的文化薈萃,是朝代更替的歷史見證,也是百姓生活的真實反映。中考是學生時代較為重要的一個考試,即將升入高中的學生后面會接觸更多篇幅長且意境深遠的古詩詞,在初中階段強化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學生在中考時就能熟練掌握鑒賞技巧,升入高中的時候壓力也會相對較少,下文將探究中考古詩詞鑒賞的一些策略。
2.1 了解時代背景,剖析詩人所處環境
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古詩詞數量眾多,不同朝代的詩詞風格各有千秋,詩人的生活環境和心境造就了詩歌風格的獨具一格。老師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開場白都是先讓學生記住詩詞的作者,別稱,還有詩詞創作時的社會情況。比如杜甫的詩詞,杜甫前半生處于盛唐時期,唐朝國力鼎盛,百姓安居樂業,詩人也保持著滿腔熱血,一首《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盡訴其雄心壯志,希望能夠輔佐明君,報效國家,充分展現了家國偉大的豪情;還有人生美滿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恣意灑脫;而晚唐時期的家國式微,杜甫處于報國無望,顛沛流離的狀態,詩詞意境都是充滿不甘與遺憾。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云不動安如山”,憂國憂民的情懷一覽無余,是對國的失望,對家的渴望,也是對自身無法定國安邦的一種遺憾。只有融入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對詩詞進行鑒賞,才能更加快速準確地解讀詩詞的主題思想。
2.2 從整體到局部鑒賞
古詩詞之所以流傳千年而韻味不減,就是因為詩人對文字的應用幾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核心就是詩人在文字表達上的言簡意賅、蘊意無窮。代表作有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這首詩中的頸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人用“敲”字而不用“推”字,千年來還是存在爭議。在學生對“推”、“敲”爭議不理解的情況下,老師可以讓學生先理解整首詩的大意,并試著感受詩詞描寫的意境。從全文注釋來看,此詩表述的是詩人訪友未遇,而訪友所遇之景,“草徑”、“荒園”、“池邊”、“月下”等,都營造了一種孤寂清幽的景色,雖然友人未遇,但是興致頗高,此時用“推”,可能會產生一種貿然、急切的心理;而結合前面寫景的描述,用“敲”字,整首詩的意境就得到升華,詩人只是閑庭信步賞景,友人未遇絲毫沒有影響。在清幽的環境中,“敲”可以是直擊心靈的聲音,也是詩人對孤寂思緒的打破。
2.3 從表現手法分點剖析
古詩詞鑒賞是需要分析整首詩詞的意境,但是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完善,所以可以逐句進行翻譯對照,然后分析詩詞所用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是直抒胸臆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還是側面含蓄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通過詩詞的表現手法等進行鑒賞,從詩詞的景象描寫即可知曉詩人悲喜的意境。還有各種巧用典故的描寫,“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這典故都是詩人心境的襯托。學生要熟練掌握古詩詞鑒賞,首要任務就是熟讀詩詞,理解大意,才能做到“其義自見”,在把詩詞主旨的時候才能準確,鑒賞才不會離題。
3 結語
中考只是學生學習階段的一小步,學會鑒賞古詩詞不僅是踏入更好學府的奠基石,還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初中的古詩詞難度還不算高,但是在中考考試中分值占比高,備考階段必須要提高學生的鑒賞技巧,熟悉各類描寫手法,摸清詩人的大概風格,在做題時學生能更快理解,抓住中心進行解答,為答題爭取更多時間。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代入情境,感受文字組合的跌宕起伏,才能更加深入感受詩人的心境,體會詩詞的的精神內涵,真正推動國家文化精髓的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寶貞.中考古詩詞鑒賞備考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7(8):135-139.
[2]佘曉萍.中學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月意象的審美教育價值[J].安徽文學,2010(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