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project板塊的文章貼近生活,語言實用性強,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介紹了幾種可行的教學方法,并結合實例,旨在對以往project板塊的教學實踐進行探討。研究發現,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為原則,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是英語學習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project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作者簡介:王珂(1992.11-),山東濟寧人,鎮江崇實女子中學,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project板塊的特征與教學宗旨
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project板塊內容涵蓋寫作技能類、語言表達類、情景活動類、創作設計類、自主研究類文章。一般而言,以說明文為主,各級標題突出,語言簡明,貼近生活。
該板塊的實際性較強,是學生閱讀興趣較高、理解相對容易、教師易于設計任務的板塊,同時,該板塊搭建了英語學習中對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橋梁。在對單元的詞匯與文本進行“輸入”后,通過該板塊的“輸出”可以有效地鞏固所學內容。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免因為時間原因忽略了該板塊的活動設計,學生僅限于問答式的英語學習,失去了在課堂中實踐性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標提倡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有利標桿。
二、project板塊可行的教學方法
(一)分析文本
語言的學習基于文本載體。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通讀文章,進行必要的語言輸入。在M8U1的“A Red Red Rose”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羅伯特·彭斯先生的一生。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如“a.Can you make a introduction to Burn's childhood? b.What is his influence in the world? c.What are the masterpieces written by him? ”來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增強對詩人背景知識的了解與體悟。首先對詩歌進行默讀,了解其寫作意圖,其次出聲朗讀1~2遍,感知詩人濃烈的情感。可對詩歌中的古英語進行猜義,之后,再帶感情地向同桌朗讀,同桌負責聆聽和打分;交換角色。最后,對詩歌進行賞析。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學生明白了通過對詩人背景知識的梳理感受其詩歌的內在感情并非難事。語言的學習,必須基于對文本的透徹分析。
(二)情境法
設定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發展心理機能的教學。積極創設主題情境,活用教學資源,通過設置豐富有層次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與文本以及與同學的互動中,獲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并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語言、思維與文化相結合的活動,去引導學生獲取、整合、內化信息,理解和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發展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養文化意識,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如在M8U3的“Making a book about unusual pictures”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設問“What unusual pictures have you seen?” 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聯想,通過新奇的圖片來呈現生活中的unusual pictures, 引導學生用英語講出各圖片相關的制作材料。學生們紛紛發言,這為文章的學習做好了一定的詞匯鋪墊。結合文章介紹的幾種unusual pictures,再次對與材料相關的單詞進行學習、讀記。此外,讓學生完成制作步驟的填空題,掌握各個步驟的表達方法。接下來,學生可以借鑒所學,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完成一幅自己的unusual picture,結合本課所學用英語寫明制作材料及步驟。教師給定了1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們完成整個環節。最后,邀請幾位學生當堂展示自己的作品。上臺展示的學生里,有的制作了Zhen Zi。Material:color pen, black knitting wool, glue, scissors. Process: design a basic draft for the picture, draw carefully, cut the black knitting wool with suitable length, stick it to the “hair” of Zhen Zi after putting the glue on the paper;有的完成了手工作品——The Sunny Doll. Material: the soft white paper, scissors, elastic band, the little stick, color pen, cotton. Process: Make the cotton into a “small boll”, fix the cotton on the little stick, cut the soft white paper and put it onto the cotton, fix it with the elastic band, draw the smiling face on the “head” of the sunny doll……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真的不容小覷。本課做到了讓學生體會到了“在做中學”,英語的輸出也變得順利自然了。學生們喜歡這樣可以“動手”的英語課,既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又將英語表達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參與度要比傳統的英語課堂高得多。同時,教師也看到了學生們都有不同的想法,呈現的作品比教材上展示的圖片要生動多了!
不同的語篇類型為學生接觸真實社會生活中豐富的語篇形式提供了機會,也為教師組織多樣的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素材,如在說明文M6U2“Making a happiness handbook”。教學中,情境法也同樣適用。課堂開始,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了happiness handbook各板塊的構成:它包含封面(cover),上方寫明My happiness handbook。目錄(contents)和下一級目錄(my favorite),具體文章(articles),圖片(pictures)。學生對handbook基本都有了認識和興趣。其次,學生從文章中積累語言素材,培養對文章中人物實例的共情心理,豐富學生生活經歷,體驗不同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隨后,教師播放了學生們在高中的生活點滴,包括入學儀式、晨讀、課堂、兩操、成人儀式、表彰大會、春游秋游等圖片和視頻。學生看到后回憶滿滿,教師借此詢問學生“What is happiness to you?”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構思自己的happiness handbook的制作。不出幾分鐘,學生就動手將happiness handbook制作完成了,繽紛多彩的happiness handbook立馬呈現在眼前。三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happiness handbook并做簡短的英語介紹。有的寫到了My favorite teacher, 介紹了她的體貌特征,對于教育教學的獨特之處。有的寫“My future plan”,描述了自己幾年后的教育和生活情況,家庭和自己的向往之類;有的寫“My happy dinner time——At that time, we families can sit altogether to eat around a table, enjoying the amusing TV shows and chatting together happily, which is there to be treasurable and memorial.”。大家聽到后先是沉默,接著便都為該學生鼓起掌來。這是一段非常難得的描寫親情之偉大的片段……總之,學生對幸福的概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達成了本課的情感目標;用英語完成了happiness handbook的制作,圖文并茂,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對制作的happiness handbook的英語介紹也很好地提升了學生英語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小組合作
新課標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原則,教師對project板塊活動的設計應關注合作學習這一點。高中生的心智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臺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從小組的交流中得到新的見解,擴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M4U1的“Developing an ad campaign”教學中,教師首先設置關鍵性細節問題:a. What is an ad campaign? b. What media can we use in an ad campaign? c. What are the major questions we should consider first? Or, what are the basic elements when designing an ad campaign? 在對文章基本梳理后,學生對什么是ad campaign有了初步的理解,覺得進行ad campaign簡單且有趣。教師在后半堂課時,可布置任務——設計一個ad campaign。要求:小組合作完成。主題不限,組內分工明確,必要的內容如:名字、理念、圖案、宣傳語、宣傳媒介和宣傳方式。10分鐘后各組代表上臺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組代表的打分。教師及時跟進小組的制作過程,進行指導。10分鐘一到,各組代表便將準備好的ad campaign放在投影儀上等待發言了。有的小組做了公益類的ad campaign,呼吁人們保護牙齒健康。宣傳語是“Bright teeth give you a bright future.”;有的小組主題是“No smoking. ”,圖案新穎,陳述清晰。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增強協作互助的能力。通過展示,教師可以認識到學生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鍛煉英語的口語表達。各小組打分,評選出得分最高的一組,教師對該組進行獎勵。其他組可反觀自己的作品,對不足的地方予以完善。
新授M5U2“Climate change and a low-carbon life”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文章,解讀長難句及陌生詞匯,了解該報道的結構及每個部分的大意——寫作背景及目的(para.1)、可采取的措施(para.2~4)。在理清了該類報道結構后,教師要求學生二次復讀,并進行小組活動,討論該篇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手法。隨后,教師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選題,撰寫一篇英文報道,時間為15分鐘。學生們便認真準備起來,約5分鐘擬定報道主題、內容,每位組員寫一個段落,約7分鐘,剩余時間小組長負責組合并檢查寫作內容及語言問題。之后,教師選了兩組上臺展示。組長負責朗讀,其他組參與點評,效果甚好。這個過程是小組分工完成的,提高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收集信息、研究問題的能力,加強了語言的實際運用,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文報道寫作是學習project后的語言輸出,語言能力不是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就自然可以提高的,而是在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的。通過寫報道,學生可以即時將本課所學會的語言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夠得以提高。而報道的寫作,也是高考英語應用文寫作中考察的一種文體,要求學生留意使用過去式這一時態,對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和教師一樣為評價的主體。評價目標和標準的確定,評價方式的選擇等均應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為指向,任務情境應為學生所熟悉,并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學生在展示中,語言運用就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M6U1“The invisible bench”和“The important papers”為話劇。學習故事后,成立小組并選定要表演的話劇。學生樂于接受這類任務,很快地選定好并分好了角色,不到10分鐘,就基本排練完成了。小組上臺表演時,學生都很快地融入了角色,很多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可以大膽地“發言”了,很好地展現了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有的小組還借助了道具,盡可能地還原故事原委。表演結束后,其他小組依據板書上教師羅列的評分細則(如人物定位、發音、流利度、肢體語言、道具、演出效果等)為表演組打分,“演員們”沉浸其中,能夠客觀、公正地看待得分并為得分最高的小組鼓掌。話劇表演的學生參與度高,氣氛高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頗有作用。
學習M8U2“From the Blues to Pop”之前,教師可讓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提前預習文章內容,挑選板塊,用自己制作的課件為大家講解。四位學生分別講了“early jazz, rhythm and blues, rock and roll, pop music. ”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綜合,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因此,對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對語言的深刻理解。其中一位學生在講jazz時,拓充了一些背景資料:爵士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期,當時還不叫“jazz”,它被稱為jass,首先出現在美國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區內。爵士樂最初也是作為舞曲出現的。同時,學生展示了代表歌手及其作品,講解聲情并茂,臺下的學生紛紛叫好。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也能通過上臺學生的講解,增加對音樂背景知識的了解,擴大了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四位學生分工合作講解,提升了自己課間制作方面的知識,也鍛煉了自己英語表達、組織教材、講解教材的能力。
三、結語
project板塊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途徑,是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主動參與英語學習的關鍵一關。英語課程應該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細密的教學設計,依據“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原則,針對高中英語project板塊,通過設置分析文本、情境法與小組合作等方法,來達到該板塊的教學宗旨。
參考文獻:
[1]戴四蘭.《牛津高中英語》教材Project板塊的特點與教學探討[J].英語教師,2010(1):64.
[2]范秀娟.調動學生多感官來欣賞英文詩歌的美——以牛津教材M8U1 Project Reciting《A Red Red Rose》為例[J].中學時代,2014(12):79.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寧一中,吳平.跨文化語境中的英語習得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5]Edward Sapir.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