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茹
摘 要: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目前,“課程思政”成為教育的一大熱點。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蘊含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育人功能。文本旨在探討把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與中職課程思政相結合進行教學的意義,并針對中職音樂課程思政的現狀,提出在傳統音樂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措施。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音樂、中職院校、思政教育;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的“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各大部門相繼印發了加強思政教育的政策,引起了各大院校的高度重視。其中,中職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職院校為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提出把傳統音樂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努力做到美育和德育同時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與中職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音樂具有不可取代的育人功能。在中華民族流淌千年的歷史河流中,我國古代先輩早已發現音樂的育人價值,根據我國儒家經典作品《禮樂》所記載,音樂能夠對人們的思想感情與道德禮儀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夠通過音樂的趣味性更好的實現中職學生的思想教育。例如,教育者可以運用經典紅色歌曲進行教學,通過對紅歌的鑒賞,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我國革命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與世界各國不斷深入發展的同時,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學生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忽略了本民族音樂文化,這種局面對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傳統優秀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與發展。
(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
傳統的思政教育作為政治課在課堂中開展,老師的教學方式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但音樂能夠表達不同的情感,能很好地感染學生以及產生共鳴。所以,在音樂中滲入思政教育,不僅豐富了其教學內容,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完成思想政治的教育。
二、傳統音樂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思政育人意識薄弱。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導致容易忽略學生綜合素養上的培育。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師嘗試將音樂與思政相結合進行教學,但在課堂實施中卻十分死板,教學效果依然是“老師說,學生聽”的階段,沒有達到思政內容真正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導致思政育人的理念很難發揮實效性。
(二)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思政教育認知不足。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歐美、韓國音樂成為當前的主流,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導致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產生抵觸,認為民族音樂是一種過時的文化,大大地忽略了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也正是這種現象造成學生很難積極參與到民族音樂課堂中,增大了教師在傳授傳統音樂知識的過程中的難度,致使美育與德育的功能都未能得到發揮。
三、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與中職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實施策略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思政教育理念
由于教師的專業水平與知識素養對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學校應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思政育人的運用能力,建設出一支水平能力高、道德素質高的專業教師隊伍。為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音樂教師在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過程中,也應不斷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互交流、請教。例如,音樂教師與思政老師的交流能夠從多個角度挖掘不同的教學形式,使思想政治內容充分滲透到音樂教育中,豐富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和教師培訓,讓教師及時學習最新的教學知識、獲取先進的教學經驗,使整個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取得提升。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吸引,近年來,還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追星”現象,但不良的公眾人物會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審美情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由于我國的傳統音樂具有十分獨特的特征,往往涵蓋著豐富的故事與情感。因此,教師可采用大量的優秀傳統音樂進行教學,包括一系列的紅歌、民歌、民族器樂、戲曲等。例如在欣賞豫劇《花木蘭》時,教師可重點講解豫劇大師常香玉為國奉獻的偉大事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榜樣,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使音樂與思政完美地融合起來,既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優秀音樂文化,加深學生對我國歷史的了解,也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
(三)不斷探索傳統音樂融入中職思政育人的創新方法
學校要想發揮好優秀傳統音樂的思政育人功能,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方法必須與時俱進、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特點。因此,在開展傳統音樂與思政與人的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要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育的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教學的形式,通過播放一些熱門的影視作品與音樂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受。所以, 教師要不斷深入探索不同資源中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借此發揮教學中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四、結語
為更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能夠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形式下的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更大程度地發揮美育與德育的價值,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為國家培養出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審美情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杜沄.“課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路徑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0):109-110.
[2]楊國棟.中等職業學校音樂課課程思政建設初探[J].北方音樂,2020(1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