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偉






摘? 要:目的? 探究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對潰瘍性結腸(UC)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遴選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鄒平市人民醫院治療的70例UC患者作為研究目標,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予以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護理滿意度、營養學水平、生活質量評分、相關恢復指標、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營養學水平、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營養學水平、生活質量評分、相關恢復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予以UC患者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營養學指標、生活質量以及相關恢復指標,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針對性營養護理;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7-00-03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腹瀉、腹痛及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癥狀,該疾病的病程相對較長,且容易復發[1]。臨床研究顯示:UC的病因尚不夠明確,病變部位會累及患者的直腸和乙狀結腸,包含整個結腸。患者病情持久會引起營養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狀態[2]。同時針對UC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對促進其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3]。潰瘍性結腸炎以藥物治療為主,服藥依從性可對藥物治療效果造成直接的影響,直接對“自我管理”進行影響。自我管理是指患者通過規范自身行為提升自身健康,監控與管理疾病的,屬于健康行為。臨床研究表明,以自我管理理念健康教育可減輕患者臨床腸道癥狀。本研究以鄒平市人民醫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UC患者作為研究目標,予以不同護理措施進行對比分析,具體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遴選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鄒平市人民醫院治療的70例UC患者作為研究目標,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28~56歲,平均年齡(41.66±8.4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09±2.22)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29~58歲,平均年齡(42.66±7.75)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94±2.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本研究經鄒平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直腸鏡檢查,患者與《UC的管理:NICE指南更新匯總》中的UC診斷標準符合[4];②無藥物過敏史。
排除標準:①精神嚴重障礙,溝通認知嚴重障礙者;②惡性腫瘤相關疾病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實質性病變者。
1.3? 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行體征監測、生活護理指導、用藥護理、疾病指導及心理干預等。
觀察組以針對性營養護理措施進行干預:①飲食方面的健康宣教:護士需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可以采用面對面方式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營養充足的重要性,對UC患者營養需求和飲食事項進行重點的講述。同時可制訂關于UC患者的飲食知識小冊子,向患者發放,提升患者營養認識。②個體化營養指導:護士結合患者年齡、病史、血液檢測報告、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合并癥等結果為患者制訂飲食措施,制作相關的飲食指導手冊發放給患者。堅持低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原則,食物加工需要高度重視細、軟、易消化等原則。禁止患者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結合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可將食用的食物進行分類,即包含忌用食物、可輪替食物以及安全食物,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或者明顯改善后,可進一步發揮飲食護理效果。因此,護士需要在住院期間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可指導患者書寫個人飲食日記,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飲食調控計劃,積極拉近護患距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出院飲食干預:護士需要為患者建立良好的個人飲食檔案,指導其進食足夠熱量、無機鹽、維生素以及蛋白質等相關食物,幫助患者病情盡快恢復,增強自身體質,避免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癥。食用肉類食物時需切成肉絲、肉丁,多食用蒸蛋羹。若出現腹瀉需要立即予以患者相關處理,禁止食用油炸類食物,盡量食用燉、水滑、煮、燜的食物。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指導患者按照飲食手冊合理進食,詳細記錄各種不良癥狀并且記錄,同時對患者的飲食方案進行及時的調整,保證患者能夠在出院后科學飲食。囑咐家屬需要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密切觀察,針對食物過敏反應、不適癥狀總結相關臨床經驗,及時與臨床醫師進行溝通,做出相對應的改進。
1.4? 觀察指標
①護理滿意度:醫院自制“關于UC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發放70份,回收率是100%,信效度佳,得分≥90分為非常滿意,得分80~90分為基本滿意,得分<8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5]。②血液生化指標: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借助離心機進一步分離血清,離心10 min,置于冰箱內冷藏。借助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化儀(型號TBA-40FR)對患者的營養學指標血清蛋白(ALB)、血白蛋白(PA)、血紅蛋白(Hb)及血清總蛋白(TP)進行檢測,記錄護理前后的相關數據即可[6]。③生活質量評分: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OL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為生理狀況、社會與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及功能狀況等,總計27個條目,總分是27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理想[7]。④相關恢復指標:涉及大便成型時間、住院時間以及體質量增加幅度等,同時對相關數據均值進行統計并且記錄。⑤并發癥發生率:統計患者出現肛門脹痛、惡心嘔吐、便急以及腹脹腹瀉等發生例數,總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8]。
1.5?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營養學水平比較
護理前,比較兩組患者的營養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營養學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相關恢復指標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大便成型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體質量增加幅度與對照組相比更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國內UC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該疾病目前已經成為臨床常見病[9-10]。UC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均會出現明顯的紊亂,進而使得機體對食物不能夠及時的正常消化及吸收,導致人體必需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出現供應不足情況,進而延長了患者的恢復期。因此,需要臨床醫務人員對UC缺乏營養現象高度重視,有效預防病情加重,最終引起重度UC[11-12]。UC的發病機制在臨床中尚未確定,臨床上以西醫治療為主,但是治療后病情均會反復發作,長期效果不理想。因此,針對UC患者進行治療期間配合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可保證自身的營養供給,加速患者恢復,提升治療效果[13-14]。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營養學水平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大便成型時間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體質量增加幅度與對照組相比更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具體原因:臨床針對UC患者在治療期間行針對性營養干預措施可對病情進展進行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積極的輔助效果。針對性營養干預可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進展情況、食物過敏現象、年齡及性格特征制訂及時有效的飲食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大量的維生素、熱量及微量元素等相關物質,保證患者營養充足,積極促進腸道吸收,減少患者發生胃液分泌,對腹瀉及腹痛等臨床癥狀進行積極的改善,提升患者的護理效果,加速術后康復[15-17]。以自我管理理念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實現了以醫護人員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的護理模式,有效提升疾病臨床治療參與度。護士在開展健康教育期間需要對患者普及相關知識,及時糾正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時開展良好的用藥指導和心理輔導,加強自身管理能力,避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良因素,進而為患者的疾病康復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腸道癥狀得到及時的緩解。UC被視為“心身疾病”,疾病進展和患者心理狀態、情緒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王曉艷[18]文獻研究數據結果與本次研究具有顯著的相似性,提示UC患者行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具有顯著的優勢性,可行性較高。
總結上述研究數據得出:予以UC患者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營養學指標、生活質量以及相關恢復指標,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彥彥.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8,38(5):60-61.
[2]何海燕.個性化延續護理在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評價[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8,23(A2):2.
[3]王秀英.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實踐效果評價[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1):131-133.
[4]Omnia Abdulrazeg,Bernadette Li,Jenny Epstein,et al.潰瘍性結腸炎的管理:NICE指南更新匯總[J].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2020,23(7):3.
[5]晏妮,吳小微.飲食護理對UC患者營養狀況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21,13(19):65-66.
[6]張惠玲.連續性護理干預對潰瘍性結腸炎應用英夫利西單抗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8):2.
[7]王富艷,公培培,張雪云.聚焦解決模式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27):6.
[8]李源化,潘建海.基于微信平臺的連續護理對高原地區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用藥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的管理[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A1):1.
[9]劉翠芳,李文,于慶生.自擬潰結灌腸湯配合艾灸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質量影響研究[J].四川中醫,2019,37(12):4.
[10]鮑紅波,潘海燕.康復綜合護理措施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心理及免疫狀況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0):3.
[11]馬衛平,陳亞麗,劉曉,等.生活方式干預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延續性護理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9,30(21):4.
[12]劉曉麗,李向榮.綜合性護理措施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癥狀態,再生黏膜功能學成熟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9,32(6):3.
[13]王賀,宋科,朱可可.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教育結合健康日記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34):5.
[14]吳麗濱,傅育卡,康瓊丹.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護理干預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應用效果[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8,24(A1):4.
[15]吳鴻伶.以家庭為中心個性化護理模式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重慶醫學,2020,49(S1):3.
[16]周冬梅,臧麗,張青,等.以家庭為中心個性化護理模式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4):4.
[17]粟宇,李德敏,呂金莎.優質護理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護理效果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8,24(A2):2.
[18]王曉艷.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中針對性營養護理的應用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34):147-148.